特朗普如何在美國夢的殘骸上贏得基本盤?
? [美] 海瑟·豪特尼
? 譯者:陳思穎
(《失衡的50年》引言節選)
在當今“民主”社會中生活的人們有一種普遍的感受:他們生活的世界并非由自己創造,而是由某些人在幕后操縱——這種感覺相當正確。許多人已對法律制度和新聞媒體等基本制度喪失信心,對政府領袖也秉持懷疑態度。雖然這些人被告知,他們所生活的這片充滿機遇的土地,是地球上最偉大的國家;但是他們卻在職業生涯中遭遇幻滅和壓迫,只有在遠離工作時,才能感到活得像自己。即便他們參與了選舉投票,也覺得結果早已確定,不太可能改變——至少不會因他們而改變。每個夜晚,在經過那些只能睡在大街上或睡在車里的人時,他們都會擔心自己會僅僅因為一場疾病或者被解雇,而面臨同樣的命運。
這些趨勢被寫進了著名社會學家、公共知識分子C.賴特·米爾斯(C.Wright Mills)的現代經典著作《權力精英》(The Power Elite)一書中。對于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精英的鐵腕之下,在歐洲法西斯主義崛起的過程中,地區不平等和權力缺失所起到的歷史作用,米爾斯有著深刻理解。
這是一段百萬富豪數量激增的時期——從1953年的27000人增加到了1965年的90000人,但工人階級至少也是從這些經濟增長中受益的。而現在,雖然生產力還在提升,但隨著工作質量下降、工會遭遇無情攻擊、社會支持被剝奪,收入已然縮水,人們的平均工資甚至不比40年前高了。一半美國工人的生活處于“月光”狀態中,低廉的收入使數千萬人依靠公共援助度日。五分之一的兒童生活在貧困中,數以百萬計的貧困勞工每天都在與饑餓、健康狀況不佳、社會排斥和警察暴力抗爭。預期壽命作為衡量社會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已然下降。自由選擇的權利日漸衰落,社會保障網逐漸乏力。在此過程中,數百萬工人階級對止痛藥上癮。
僅在2021年,就有超過10萬人死于藥物濫用,而罪魁禍首大多是由億萬富豪名下的制藥公司售出的阿片類藥物。相比之下,社會頂層人士卻從未像現在這樣富有,他們的消費行為也越發引人注目。由于大多數美國民眾的凈資產為負,位列前三的億萬富豪所支配的財富就超過了美國收入較低的那一半人口的財富總量。從1990年到2020年的30年間,美國的財富中位數增長僅略高于5%,而億萬富豪財富的增長則超過1000%。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的高峰期,數千萬美國民眾患病或失去工作,一百多萬人因病身亡,而美國的745位億萬富豪的財富總量卻在這僅僅19個月中增加了2萬億美元。隨著全世界99%的人收入下降,超過1.6億人陷入貧困;而超級億萬富豪中,前10名的總體財富卻翻了一倍之多……
名流與文化產業
本文節選自《失衡的50年》第七章第三節
名流的權力在霸權領域起著重要作用——在這些領域,名流通過文化生活、消費和制造認同來實現階級利益,通過賦予思想和意義、圖像和話語來實現統治操縱,同時訴諸情感、享樂和超越感。借助文化,尤其是大眾文化,名流使階層等級制度變得常態化,還傳遞政治話語。作為美好生活的典范,名流權力強化了資本主義將地位和自我價值與商品捆綁的傾向,并在大多數人無法享受美好生活的情況下,將現有制度盡可能地描繪成最好的制度。
考慮到名流作為制度捍衛者的角色,C.賴特·米爾斯將精英權力層級中的名流定義為軍事、政治和企業機構統率者的幕僚。然而,在那之后,一批名流已經躍升到了最高的圈層,他們是演員、音樂家、運動員和具有不同程度霸權的人物。正如本章所展現的,億萬富豪或準億萬富豪的地位、州長官邸和白宮的崛起與關鍵性歷史發展,以及生活中各個領域精英權力的日益鞏固有關。
與米爾斯所在的時代一樣,名流持續促進資本主義的正當化,而他們往往會采取新自由主義的形式。在新自由主義下,在一個將成功和失敗視為個人意愿問題的社會中,名流通過其存在本身,及其扮演的角色,成為個人自我實現的身份標識與典型。他們代表并概括了新自由主義的敘事:歷史是由勝利者創造的,個人可以通過自助和自我實現,來獲得美好生活。新自由主義的敘事否認歷史是普通人造就的,也拒絕將美好生活與社會責任和社會團結相關聯。
此外,隨著科技的進步,傳媒和娛樂媒體深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使廣告商和媒體公司能夠滲透我們的注意力經濟,以米爾斯時代所不可能的方式塑造我們的主體性。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名流通過制造產品和圖像,并使之流通,來創造利潤。與此同時,他們力圖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無聊和官僚主義,廣泛而深入地捕捉并利用人們的主體性和注意力。借助偽親密關系和情感共鳴,名流創造了收入頗豐的品牌和廣告價值。這就是為什么雖然有些名流積累了豐厚的財富,但是除了所謂的商業意識和銷售產品的能力外,他們沒有任何可見的才能。
這種觸及人們情感的方式不僅為企業權力的行使提供了有利條件,而且已被證明是政治剝削的有力來源。在美國政治生活呈現出普遍冷漠和普遍不信任的背景下,富有魅力的領導人正力壓官僚主義—即富有理性的統治和權威,娛樂和逃避成了我們的政治發聲口——它在根本上是空白的。本章探討了在這些方面的發展和權力動態,以及新自由主義時代名流的本質。
……
在歷史中,名流現象是隨著資本主義秩序中大眾媒體的興起而出現的。這并不意味著,這些對出眾的美貌和才華的贊揚,不可能有追求利潤以外的動機;也不意味著,通過與偶像的偽親密關系或粉絲的社會紐帶,來獲得深刻體驗是癡人說夢。這同樣不意味著,名流不能被用來對精英權力發起挑戰——像是披頭士樂隊成員、節奏布魯斯巨星馬文·蓋伊(Marvin Gaye)和山姆·庫克(Sam Cooke)、演員丹尼·格洛弗(Danny Glover)和哈里·貝拉方特(Harry Belafonte)等,以及許多其他人都做到了這一點。但在當今這個媒體集團和跨媒體營銷肆虐的時代,名流所創造的流行趨勢服務的卻是個人品牌和內容。在以市場和營利為主導的思維模式中,名流的價值是根據他們的廣告價值來衡量的——他們吸引和抓住大眾注意力,并將其商業化的能力。對于那些除了營銷炒作能力,沒有任何可見才能的人來說,這一點尤其明顯。
如今,最富有的名流,那些擁有億萬富豪或準億萬富豪身份的人,通過將自己的名氣轉化為產品代言、投資、特權和品牌來變現,并從這個過程中積累了比肩擁有億萬身家的企業精英的經濟實力。比如,奧普拉起先是新聞主播,后來成為脫口秀主持人,她利用節目的成功,將其轉變為大型公司和初創公司的廣告機器,以此建立了一個媒體帝國和多產品品牌。泰勒·佩里(Tyler Perry)也走了類似的路線,他利用自己早期在表演和電影制作上的成功,在亞特蘭大建造了一個占地 330 英畝的工作室,并在制片和出品等多方面掌握大權。憑借《星球大戰》(Star Wars)和《大白鯊》(Jaws)等影片的成功,導演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和史蒂文·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創建了自己的大型制作公司和品牌,并以數十億美元的價格將其售出。說唱歌手 Jay-z通過流媒體服務、高端洋酒和品牌香檳的銷售而致富。坎耶·韋斯特通過與阿迪達斯合作開發運動鞋品牌Yeezy,并通過持有前妻金·卡戴珊的造型服裝(內衣)公司的股份,以及價值約9000萬美元的音樂版權,而成為億萬富豪。所有這些名流的資產凈值都超過了10億美元。
……
除了依靠品牌代言成名外,在當今千萬富豪和億萬富豪階層的名流精英中,還包括了一個著名的“因為想成名而成名”的群體——他們完全沒有才能天賦,而直接走向了品牌。這些名流能否獲得財富和名望完全取決于他們是否有能力在飽和卻無下限的關注經濟中,在眾多胸懷抱負的明星中,保持知名度、拿捏公眾利益由于這些名流大多通過社交媒體成名,他們也尤其容易受到“取消文化”的影響,在這種文化中,觀眾利用在線論壇組織抵制活動,不讓名流保留他們的公共身份。作為“Me Too”運動的一部分,觀眾們“取消”(葬送)了電影導演哈維·韋恩斯坦、伍迪·艾倫(Wody Alen)和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新聞主播馬特·勞爾等一系列性侵犯者的職業生涯,盡管他們廣受好評,且擁有強大的企業和文化影響力。
這些巨頭被驅逐出文化產業,表明社交媒體具有推進虛擬抗議和用戶大規模表達的能力。但它也使新自由主義對歷史進程的篡改和扭轉越發頑固,包括將(社會發展)歸因為個體努力,而不是社會和政治制度和結構的產物。在取消文化的背景下,激進主義者對媒體巨頭馬特·勞爾進行檢舉,也就可以理解了。但在解雇勞爾的過程中,NBC一邊舉起進步主義的大旗,一邊卻繼續踐行反進步主義,比如允許其新聞主播在2020年總統競選期間對進步人士進行迫害。在“Me Too”運動的大背景下,NBC環球首席執行官杰夫·謝爾(Jeff Shell)本可能會因NBC娛樂公司首席執行官保羅·特雷格迪(Paul Telegdy)的極端性別歧視和種族主義行為而罷免他,但保羅在提議NBC在黃金時段播出右翼脫口秀節目,從而讓 NBC獲得市場份額之后,毫發無損。在取消文化的結構下,迪士尼為了占據道德高地而取消了強尼·德普(Johnny Depp)的戲份,因為他被他的前妻指控有家庭暴力行為,但是事關其旗下的大量員工時,迪士尼仍然只給他們支付很低的工資并且讓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
取消文化在“標簽運動”中培養了一種誤導性的信念,即借助沖突和表演發家致富的推特是社會變革的正義渠道,在線動員(召集集會)與組織(努力將新人帶入運動)亦是如此。它還引導人們認為,利用“推特抱團”公開羞辱個人(其中一些人甚至不是公眾人物),可以構成一種草根階層的民主力量。與此同時,“讓美國再次偉大”(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和其他右翼運動也采用了同樣的策略來恐嚇民眾,并通過騷擾使他們保持沉默。
這種對個人的禁言同時也對更寬泛的公共話語產生了冷卻作用,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將重大的法律和社會保護踩在腳下,更不用說美國一向倡導的“公正性”和“正當程序”了。取消文化所針對的對象受到不成文規則的擺布,并在輿論法庭遭受起訴,其中一些人被剝奪了自證清白的機會,另一些人則失去了對他們所處的中間地帶進行解釋的機會。結果,無辜的人受到騷擾和排斥,某些人甚至由于匿名推特用戶自以為是的無稽之談,而失去了工作。在因種族歧視而謀殺特雷馮·馬丁(Trayvon Martin)的佛羅里達州男子喬治·齊默曼(Ceorge Zimmerman)被判無罪后,就發生了一個取消文化事件。導演斯派克·李在抗議法律中存在的嚴重種族不公正時,向25萬粉絲發布了一條推特帖子,內容中包含了李自認為的齊默曼的住址。但這里實則住著一對夫婦,他們的兒子名叫威廉·喬治·齊默曼(William George Zimmerman),他們因此遭到誤解。由于李的帖子,他們被迫躲藏起來,因為大量惡意的郵件涌入他們家。
甚至在個人電腦、智能手機和社交媒體出現之前,集體反對和羞辱攻擊就已成為右翼理論家和流氓的武器,他們常常利用電視和廣播,對與之相左的政治觀點和某些民族、種族和性少數群體進行恐嚇,并將其邊緣化。約翰·列依曾開玩笑地說,披頭士比耶穌更受歡迎,這在保守派,尤其是南方保守派中引發了軒然大波。亞拉巴馬州伯明翰的一家“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電臺發起了一場“抵制披頭士”運動,這場運動在整個“圣經地帶”和全國范圍內造成影響。一開始,DJ們在直播中打破披頭士的唱片,后來該事件升級為無差別焚燒他們的唱片,而樂隊成員也遭遇了嚴重的死亡威脅。這一切不僅結束了坡頭士的巡演生涯,而且在那位于1980年將列依殺死的基督徒的心中埋下種子。
在披頭士遭受抵制的大約13年后,一場由搖滾電臺名人和唱片制作人發起的右翼運動瞄準并試圖“取消”比吉斯樂隊(Bee Gees)。當時,在迪斯科的影響下,種族和性別壁壘正在被打破。而這場“取消”活動就是對該趨勢實施的暴力攻擊之一。比吉斯樂隊標志性的緊身褲、金掛墜、假聲演唱以及商業上的成功,讓樂隊成員們幾乎置身于反動勢力、恐怖分子和種族主義勢力的火線之中(他們曾遭受炸彈威脅)。在芝加哥白襪隊的主場科米斯基體育場,發生了臭名昭著的迪斯科毀滅之夜。當時,數萬名暴徒焚燒了迪斯科和節奏布魯斯專輯,這讓人想起納粹的焚書行為,迪斯科也至此從廣播和更廣泛的文化中被“取消”了。
取消文化還有一個影響,社交媒體為那些過去與名聲遙不可及的人提供了各種成名途徑。與主流媒體的單邊主義不同,社交媒體塑造了偽親密感,有抱負的名流可以利用這種親密感建立粉絲群,樹立個人品牌。因為觀眾的注意力對廣告商來說是有價值的,名流和“有影響力的人”可以通過引人注目、易于接近和博人眼球(而非才華)的行為,來建立獲利頗豐的職業生涯。在這樣一種擁擠的、支離破碎的注意力經濟中,要想被關注,就需要媒體滲透和過度曝光,包括小報和八卦媒體的報道,這些媒體利用挑逗性的素材吸引粉絲深入名人的私生活。“易于接近”意味著公開露面,并在社交媒體上時刻更新,以滿足粉絲對更全面、更真實的交流的渴望。
失衡的50年 : 不平等的起源和當代美國社會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5-02
ISBN:978-7-5236-1198-2
【內容簡介】
本書呼應了賴特·米爾斯在政治學經典《權力精英》中的觀點,通過歷史研究方法分析美國不平等問題的源頭。作者認為,冷戰后的凱恩斯主義實際上是把權力集中在精英手中,而精英的目的是把美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打造成不受控制的寡頭市場。在這種目的下,媒體和公共文化都變成了精英的工具,他們利用這些工具進行有利于他們本身利益的意識形態宣傳,從而實際上剝奪了公民社會的權力。因此作者認為拜登和特朗普都不能帶領美國社會走出不平等,因為不平等的源頭在于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范式。這本書對美國2000年以后的經濟政治歷史進行了比較詳細的梳理,對美國社會問題的分析也較為深入。作者海瑟·豪特尼是一個左派學者,她曾經是美國社會主義政治家伯尼·桑德斯的高級顧問。
【作者簡介】
[美]海瑟·豪特尼(Heather Gautney)福特漢姆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她撰寫和編輯了關于美國政治、社會運動、社會不平等和娛樂業勞動力問題的圖書、評論文章和學術文章,并為主流新聞媒體供稿。她已經出版了5本著作,她的研究興趣是社會運動,政治社會學和公共政策,社會和政治不平等,全球化,政治和社會理論,勞動和勞動力發展。
【目錄】
導言
權力精英
新權力精英
第一章 政府(1973-2000年)
新自由主義
1973年,智利
1975年,紐約財政危機
滯脹
里根改革
新民主黨
規訓工人階級和窮人
新經濟
第二章 政府(2000-2017年)
新保守主義反恐戰爭
伊拉克圣戰
布什的國內議程
不讓一個孩子落后
安然
雙重災難
巴拉克·奧巴馬
2010年
布什的減稅政策
自由貿易
第三章 政府(2017-2022年)
行政權力
特朗普式的正義
醫療保健和減稅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
第四章 軍界
冷戰
人道主義干涉
全球反恐戰爭
酷刑
骯臟戰爭
將軍和部隊
軍隊
內戰
第五章 華爾街
華盛頓共識
大而不能倒
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
危機后的金融化
金錢政治
第六章 億萬富豪
富豪與意識形態
企業權力
技術積累:勞動力、科技、壟斷
避稅
避稅天堂
慈善事業
第七章 名流
形象與意識形態
政治與宣傳
文化產業
電視真人秀
學徒:白宮版
第八章 公眾和群眾
企業媒體
大型科技企業
伊拉克戰爭
傾斜的天平
特朗普與福克斯新聞
削弱公共教育
結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