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事件為真實事件稍加改編,但并非新聞,情節全來源官方媒體
為了內容通順,部分對話是根據內容延伸,并非真實記錄,請須知。
緊接著,一個更為震動人心的消息傳開:王河川教授生前早已立下遺囑,將其名下所有財產,包括他生前居住的那棟位于市中心、鬧中取靜的老洋房,以及畢生積蓄和所有藏書,悉數捐贈給一家致力于貧困山區兒童教育的慈善基金會。
“王老先生真是高風亮節啊!”
基金會的代表在與林清辦理交接手續時,感慨萬分,
“這筆捐贈能讓幾百個孩子有書讀,有學上。”
“王老先生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他頓了頓,看著眼前這個面容憔悴但眼神平靜的年輕女孩,
“林小姐,也請您節哀順變。”
“后續有任何需要我們基金會協助處理的事情,請盡管開口。”
林清微微鞠躬,聲音有些沙啞:
“謝謝您。”
“這是我父親的遺愿,我完全支持他的決定。”
一些遠房親戚也打來了電話,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探尋和“惋惜”。
“清清啊,你爸爸他……怎么事先也沒跟你商量一下呢?”
“這么大一筆財產,說捐就都捐了,你一個女孩子,以后可怎么辦?”
電話那頭是三姑的聲音。
林清只是平靜地回答:
“三姑,爸爸的決定我懂。”
“他一生簡樸,這些身外之物,他看得很淡。”
“我能照顧好自己,您不用擔心。”
掛斷電話,林清獨自回到了那棟承載了她二十多年記憶的老洋房。
鑰匙插進略帶銹跡的鎖孔,轉動時發出沉重而遲滯的“咔噠”聲,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推開厚重的木門,一股熟悉的、混合著舊書墨香、淡淡的桂花味以及一絲微不可察的藥味的復雜氣息撲面而來。
這是王教授的味道,是這個家獨有的味道。
“爸,我回來了。”
她對著空蕩蕩的客廳輕聲說了一句,回應她的,只有窗外秋風吹過梧桐葉的沙沙聲。
客廳的舊沙發上,似乎還殘留著父親看報時留下的凹陷;書桌上的老花鏡,靜靜地擺放在攤開的古籍旁,仿佛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馬上就會回來繼續研讀。
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王教授生活過的痕跡,也充滿了林清與他共同度過的時光。
她慢慢走過玄關,換上拖鞋,腳步聲在寂靜的屋子里顯得格外清晰。
這里曾是她最溫暖的港灣,是她從懵懂無知到長大成人的見證。
如今,這份溫暖似乎隨著父親的離去而漸漸冷卻,只剩下無邊無際的空曠和深入骨髓的孤單。
整理遺物的工作,從王教授的臥室開始。
衣物大多陳舊,但都洗滌得干干凈凈,疊放得整整齊齊。
林清在衣柜的底層,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用紅布包裹著的東西。
打開一看,是一雙小巧的、幾乎已經褪色的棉布老虎頭鞋,鞋面上的絨毛已經磨平,針腳卻依然細密。
這雙鞋,她有印象。
記憶的閘門,在看到這雙小鞋的瞬間,轟然洞開。
那年她剛滿五歲,瑟縮在孤兒院冰冷的角落,穿著不合腳的單薄衣裳。
其他的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鬧,她卻總是躲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懷里緊緊抱著一個掉了漆的舊娃娃。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
一個溫和的聲音在她頭頂響起。
她嚇了一跳,抬頭看到一個戴著眼鏡、面容清瘦但眼神溫暖的中年男人。
他穿著干凈的白襯衫,身上有淡淡的墨水味。
是王河川。緊接著,一個更為震動人心的消息傳開:王河川教授生前早已立下遺囑,將其名下所有財產,包括他生前居住的那棟位于市中心、鬧中取靜的老洋房,以及畢生積蓄和所有藏書,悉數捐贈給一家致力于貧困山區兒童教育的慈善基金會。
“王老先生真是高風亮節啊!”
基金會的代表在與林清辦理交接手續時,感慨萬分,
“這筆捐贈能讓幾百個孩子有書讀,有學上。”
“王老先生的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他頓了頓,看著眼前這個面容憔悴但眼神平靜的年輕女孩,
“林小姐,也請您節哀順變。”
“后續有任何需要我們基金會協助處理的事情,請盡管開口。”
林清微微鞠躬,聲音有些沙啞:
“謝謝您。”
“這是我父親的遺愿,我完全支持他的決定。”
一些遠房親戚也打來了電話,語氣中帶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探尋和“惋惜”。
“清清啊,你爸爸他……怎么事先也沒跟你商量一下呢?”
“這么大一筆財產,說捐就都捐了,你一個女孩子,以后可怎么辦?”
電話那頭是三姑的聲音。
林清只是平靜地回答:
“三姑,爸爸的決定我懂。”
“他一生簡樸,這些身外之物,他看得很淡。”
“我能照顧好自己,您不用擔心。”
掛斷電話,林清獨自回到了那棟承載了她二十多年記憶的老洋房。
鑰匙插進略帶銹跡的鎖孔,轉動時發出沉重而遲滯的“咔噠”聲,仿佛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推開厚重的木門,一股熟悉的、混合著舊書墨香、淡淡的桂花味以及一絲微不可察的藥味的復雜氣息撲面而來。
這是王教授的味道,是這個家獨有的味道。
“爸,我回來了。”
她對著空蕩蕩的客廳輕聲說了一句,回應她的,只有窗外秋風吹過梧桐葉的沙沙聲。
客廳的舊沙發上,似乎還殘留著父親看報時留下的凹陷;書桌上的老花鏡,靜靜地擺放在攤開的古籍旁,仿佛主人只是暫時離開,馬上就會回來繼續研讀。
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王教授生活過的痕跡,也充滿了林清與他共同度過的時光。
她慢慢走過玄關,換上拖鞋,腳步聲在寂靜的屋子里顯得格外清晰。
這里曾是她最溫暖的港灣,是她從懵懂無知到長大成人的見證。
如今,這份溫暖似乎隨著父親的離去而漸漸冷卻,只剩下無邊無際的空曠和深入骨髓的孤單。
整理遺物的工作,從王教授的臥室開始。
衣物大多陳舊,但都洗滌得干干凈凈,疊放得整整齊齊。
林清在衣柜的底層,發現了一個小小的、用紅布包裹著的東西。
打開一看,是一雙小巧的、幾乎已經褪色的棉布老虎頭鞋,鞋面上的絨毛已經磨平,針腳卻依然細密。
這雙鞋,她有印象。
記憶的閘門,在看到這雙小鞋的瞬間,轟然洞開。
那年她剛滿五歲,瑟縮在孤兒院冰冷的角落,穿著不合腳的單薄衣裳。
其他的孩子在院子里追逐打鬧,她卻總是躲在最不起眼的地方,懷里緊緊抱著一個掉了漆的舊娃娃。
“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呀?”
一個溫和的聲音在她頭頂響起。
她嚇了一跳,抬頭看到一個戴著眼鏡、面容清瘦但眼神溫暖的中年男人。
他穿著干凈的白襯衫,身上有淡淡的墨水味。
是王河川。
她怯怯地低下頭,小聲說:
“我……我叫小花。”
那是院長給她起的名字。
王河川在她面前蹲下來,聲音更加柔和:
“小花,愿不愿意跟伯伯回家?”
“伯伯家里有很多很多書,還有好吃的水果糖。”
“家?”
她茫然地重復著這個詞,對于她而言,那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概念。
“對,家。”
王河川微笑著,向她伸出手,
“以后,伯伯的家就是你的家。”
孤兒院的張院長在一旁說:
“王教授,這孩子……身世有些可憐,剛來的時候,一句話都不說,膽子小得很。”
王河川擺擺手:
“沒關系,孩子嘛,慢慢就好了。”
他看著她,眼神里充滿了憐愛與堅定,
“我就要她了。”
就這樣,她被王河川牽著手,走出了那間灰暗的孤兒院。
初到王家,她依舊沉默寡言,常常躲在門后,偷偷觀察這個既陌生又充滿書香的家。
王河川從不勉強她,只是每天晚上,都會坐在她的床邊,給她讀故事,聲音不高,卻像春雨般滋潤著她干涸的心田。
他給她買了新的花裙子,買了漂亮的文具,還親手為她縫制了這雙老虎頭鞋,說:
“我們家清清穿上這個,以后走路就能虎虎生威,不怕任何困難了。”
他還給她取了新的名字,林清。
“清清,取自‘清澈如水,寧靜致遠’,爸爸希望你心地純良,眼界開闊。”
“爸爸……”
她第一次這樣稱呼他時,聲音細若蚊蚋,卻讓王河川激動得紅了眼眶。
他一把將她抱進懷里,胡子扎得她癢癢的,
“哎!”
“我的好女兒!”
那雙老虎頭鞋,她穿了很久,直到小得再也穿不下了,王河川才把它仔細收起來。
沒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他還保存著。
林清將小鞋緊緊貼在胸口,仿佛還能感受到當年父親掌心的溫度。
整理工作緩慢而細致地進行著。
每一件物品,都像是一塊記憶的拼圖。
林清在書房的一個抽屜里,找到了一沓她從小到大的獎狀,從幼兒園的“乖寶寶”到大學的“優秀畢業生”,都被王河川用一個精致的文件夾妥善收藏著。
旁邊還放著幾本影集,里面是她各個時期的照片,有咧嘴大笑缺了門牙的,有戴著紅領巾一臉嚴肅的,也有大學畢業穿著學士服和父親的溫馨合影。
“清清,學習不要有太大壓力,盡力就好。”
父親總是這樣鼓勵她,
“做學問和做人一樣,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
她也曾有過叛逆期,因為選專業的事情和父親鬧過別扭。
“爸,我想學畫畫,不想學您推薦的經濟學!”
十幾歲的林清漲紅了臉。
王河川并沒有生氣,只是平靜地說:
“清清,畫畫可以作為愛好,但專業選擇關系到你未來的立身之本。”
“經濟學能讓你更好地理解這個社會運行的規律。”
“當然,爸爸只是建議,最終的決定權在你手里。”
后來,她還是選擇了經濟學,入學后才發現自己對這個學科也頗有興趣,并且學得得心應手。
她知道,父親總是能看得更遠。
書房的整理最為耗時。
整整三面墻的書架,從地面一直頂到天花板,塞滿了各種書籍。
林清小心翼翼地將書籍分門別類,有些是父親打算捐給學校圖書館的,有些則是他生前特別叮囑過要留給特定學生的。
她記得父親常說:
“知識只有傳播出去,才有其真正的價值。”
她拿起一本《論語集釋》,書頁因為反復翻閱而變得柔軟,上面用不同顏色的筆跡寫滿了父親的批注和心得。
陽光透過窗欞,在堆積如山的書本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浮動的塵埃在光束中緩緩舞蹈。
“清清,過來,爸爸給你講講‘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小時候,父親常常抱著她,指著書上的文字,用她能聽懂的語言解釋那些古老的智慧。
“爸,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呀?”
“意思就是時間過得很快,像河水一樣不停地流,我們呀,要珍惜每一天。”
除了書籍,書房里還有大量的信件、手稿和舊照片。
林清將它們一一仔細看過,試圖從這些泛黃的紙張中,拼湊出養父更完整的人生軌跡。
她看到過年輕時意氣風發的父親,和一群青年學者在泰山頂上的合影,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對未來的憧憬;也看到過他中年時期略顯疲憊但眼神依舊堅毅的面容,那應是在某個重大課題攻堅的關鍵時刻。
一天下午,門鈴響了。
是父親以前的一位學生,叫李明,現在也留校當了老師。
“林清師妹,節哀。”
“老師他……唉。”
李明眼圈泛紅,
“我來幫幫忙,看看有什么能做的。”
“謝謝你,李師兄。”
林清把他讓進屋。
李明看著滿屋的書,感嘆道:
“老師這一輩子,都撲在這些故紙堆里了。”
“當年我考研,專業課就是老師輔導的,他對我要求特別嚴,但也正因為這樣,我才有今天。”
他拿起一本王教授常看的史學專著,
“這本書,老師當年給我講過好幾遍。”
兩人一邊整理,一邊聊著王教授生前的點點滴滴,那些溫暖的、有趣的、令人尊敬的片段,讓書房里悲傷的氣氛略微緩和了一些。
整理工作進行到第四天下午,林清在書房最內側那個老式紅木寫字臺最底層的抽屜深處,摸到了一個小小的、邊緣光滑的硬木盒子。
盒子是暗紅色的,上面沒有雕花,只配了一把小巧的黃銅鎖,鎖已經微微有些銹跡。
“咦,這個盒子……”
林清的動作停住了。
她記得這個盒子。
從她有記憶開始,這個盒子就一直被父親鎖在這個抽屜里。
小時候她曾無數次地趴在抽屜旁,試圖從縫隙里窺探里面的秘密,但都以失敗告終。
“爸爸,這個盒子里裝了什么寶貝呀?”
她曾經抱著王河川的胳膊撒嬌。
王河川總是笑著,用他那略帶粗糙卻異常溫暖的手掌摸摸她的頭,眼神里帶著一絲她當時看不懂的復雜情緒:
“傻孩子,里面沒什么寶貝,就是爸爸的一些不重要的小東西,鎖起來是怕弄丟了。”
“等你長大了,如果還好奇,爸爸再拿給你看。”
她撅著嘴:
“那要等到什么時候呀?”
“呵呵,很快的,清清一眨眼就長大了。”
如今,她真的長大了,可父親卻不在了,再也不能親手把這個盒子交給她,告訴她里面的“秘密”。
她猶豫了幾秒,不知道是否應該打開它。
逝者已矣,或許有些秘密,就該讓它隨著主人的離去而一同塵封在歲月的長河里。
但轉念一想,父親將所有的有形財產都捐了出去,唯獨這個盒子,被他如此珍重地鎖在抽屜的最深處,想必對父親而言,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作為他唯一的親人,她或許有責任,也有權利去了解這段被深鎖的過往。
她在寫字臺右手上方的第一個小抽屜里,找到了一串被磨得锃亮的鑰匙。
她拿起那串鑰匙,憑著記憶中鎖孔的大概形狀,試了三四把,其中一把細長的黃銅鑰匙插進去,輕輕一轉,“咔噠”一聲微響,那把小銅鎖應聲而開。
盒子打開,里面并沒有什么驚世駭俗的奇珍異寶。
幾枚已經氧化發黑的舊式紀念章,一支筆尖已經磨損、筆桿也失去了光澤的派克鋼筆,還有幾張邊角已經泛黃發脆、打了卷的黑白照片。
照片上的人,林清大多不認識,穿著打扮都是幾十年前的樣式,想來應是父親年輕時的同事或朋友。
她拿起那些照片一張張地翻看,試圖從那些模糊的影像中找到父親年輕時的影子。
直到拿起最底下那張,照片上是一個笑容溫婉、梳著兩條麻花辮的年輕女子,眉眼間依稀有幾分熟悉,但她仔細想了想,卻怎么也想不起在哪里見過。
女子的笑容很美,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淳樸和真摯,眼神清澈,仿佛能映出人的影子。
照片的背后,用已經褪色的藍色鋼筆水寫著兩個娟秀的小字:“秋芬”。
“秋芬……”
林清輕聲念出這個名字,在心里琢磨著,父親的親友中,似乎并沒有叫這個名字的人。
她將照片小心翼翼地放回盒子,目光落在了盒子底部。
那里,靜靜地躺著一份用厚實的牛皮紙袋裝著的文件,紙袋的封口處用細密的紅色棉線反復纏繞,系成一個精致的同心結。
她的心跳,在這一刻,沒來由地漏了一拍,仿佛預感到了什么。
林清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了一下自己有些紊亂的呼吸。
她伸出手,指尖觸碰到那個牛皮紙袋,能感覺到紙張的厚度和歷史的塵埃感。
她小心翼翼地、一圈一圈地解開那個系得十分用心的紅色棉線同心結,將里面的東西取了出來。
那是一份婚書。
一份非常、非常舊的婚書,比她之前見過的所有舊文件都要顯得更有年代感。
紙張因為歲月無情的侵蝕而變得焦黃發脆,折疊處已經出現了好幾道細微的裂痕,仿佛輕輕一碰就會碎裂開來。
婚書的樣式是幾十年前通用的那種,大約十六開大小,紅色的油墨印刷著樸素的纏枝蓮花紋和“百年好合,永結同心”的吉祥字樣。
上面的手寫字跡,用的是繁體字,墨色是純正的藍黑色,筆力遒勁,一筆一劃都寫得十分認真,透著一股莊重和虔誠。
林清的心臟不受控制地劇烈跳動起來,像擂鼓一般,咚咚咚地敲擊著她的耳膜。
“婚書?”
“爸爸的?”
她幾乎是下意識地喃喃自語。
她知道父親王河川從未結過婚,至少,在她有記憶的這二十多年里,父親一直是獨身一人,將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之中。
他也從未對她提起過任何關于婚姻或者昔日伴侶的事情,仿佛那些都與他的人生絕緣。
曾經,街坊鄰里、學校的同事,甚至是一些遠房親戚,都曾旁敲側擊地問過王教授為何不成家,他總是淡然一笑,回答說:
“一個人習慣了,樂得清靜。”
或者說:
“學問還沒做夠,哪有心思考慮其他。”
久而久之,大家也都習慣了王河川教授“孑然一身”、“以學術為伴”的形象。
可是現在,這份婚書的存在,像是一塊巨石猛地投入了平靜無波的深潭,瞬間打破了林清對父親所有固有的認知,在她心中激起了滔天巨浪。
難道,一向在她面前坦蕩無私的父親,竟然隱藏著這樣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
她的手指有些微微顫抖,空氣仿佛在這一刻凝固了,變得粘稠而壓抑。
窗外的蟬鳴聲,街上傳來的汽車喇叭聲,都變得遙遠而模糊,如同隔著一層厚厚的毛玻璃。
整個世界,似乎只剩下她和手中這份沉甸甸的、寫滿了未知歷史的婚書。
她甚至能清晰地聞到那紙張上散發出的淡淡的、屬于遙遠過去的霉味和塵埃氣息,混雜著一絲若有若無的、早已干涸的淚痕味道。
林清緩緩地,一寸一寸地,將那份折疊整齊、承載著太多秘密的婚書展開。
她的目光,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牽引著,不由自主地落在了婚書上最關鍵的部分——填寫著新郎和新娘名字的地方。
男方的名字,是“王河川”三個字。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三個字,那是她叫了二十多年的“爸爸”,是她生命中最敬愛、最依賴的人。
而女方的名字……
當林清的視線艱難地移動到那個位置,觸及到婚書上用同樣工整的筆跡寫下的女方姓名時,她只覺得腦子里“轟”的一聲巨響,像是有什么東西在瞬間炸裂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