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事件為真實事件稍加改編,但并非新聞,情節(jié)全來源官方媒體
為了內(nèi)容通順,部分對話是根據(jù)內(nèi)容延伸,并非真實記錄,請須知。
夜色如墨,濃得化不開,桃源村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fēng)雨籠罩得嚴嚴實實。
狂風(fēng)像一頭掙脫了枷鎖的野獸,咆哮著席卷過村莊,樹枝被吹得東倒西歪,發(fā)出刺耳的斷裂聲。
村外,顧家祖墳的方向,烏云翻滾,沉甸甸地壓在天際,仿佛隨時都會塌下來。
就在這混沌的黑暗中,一道慘白的閃電陡然撕裂夜空,剎那間將天地照得亮如白晝。
那刺眼的光芒映出一個佝僂的身影——65歲的顧昌榮。
他孤零零地站在風(fēng)雨中,瘦弱的身軀在狂風(fēng)的肆虐下瑟瑟發(fā)抖,豆大的雨點無情地砸在他單薄的蓑衣上,順著皺紋縱橫的臉頰滑落。
可他的雙眼卻像釘子般死死地盯著不遠處的祖墳,目光中透著一種近乎執(zhí)拗的堅定。
“太爺爺,您究竟要向我傳達什么?”顧昌榮嘴唇微顫,聲音低得幾乎被風(fēng)聲吞沒,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向某個遙遠的存在發(fā)問。
他的雙手緊緊攥著手中那根早已被風(fēng)雨打磨得光滑的木杖,指節(jié)因用力而泛白。
就在他話音剛落的瞬間,又一道驚雷炸響,震得大地都微微一顫。
借著閃電短暫的光亮,他突然瞥見祖墳旁一個黑影如鬼魅般一閃而過。
那身影模糊不清,仿佛融進了夜色,又像是從墳地深處鉆出來的幽魂。
顧昌榮的心猛地一跳,眼睛瞪得滾圓,滿是驚愕與疑惑。
他張開嘴想要大聲呼喊,可喉嚨卻像是被無形的手扼住,發(fā)不出半點聲響。
那聲喊叫還沒來得及沖出嗓子,就被震耳欲聾的雷鳴徹底掩蓋。
風(fēng)雨愈發(fā)狂暴,閃電一道接一道劃過天際,顧昌榮努力定睛再看,可那黑影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存在過。
他眨了眨被雨水模糊的眼睛,懷疑自己是不是看花了眼。
可心底那股莫名的不安卻如野草般瘋長,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他站在原地,孤獨地承受著風(fēng)雨的侵襲,滿腦子都是那個詭秘的黑影和祖墳間可能隱藏的秘密。
桃源村是一片寧靜的土地,田野連綿,炊煙裊裊,顧昌榮就在這片土地上呱呱墜地。
他的童年沒有太多歡聲笑語,家境貧寒的他,剛念完小學(xué)便不得不告別書桌,稚嫩的肩膀早早扛起了生活的重擔(dān)。
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莊稼人,日復(fù)一日地在田間地頭勞作,顧昌榮從小耳濡目染,也跟著他們踩著泥土、揮著鋤頭。
那時的他,瘦得像根竹竿,可眼里卻總閃著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天還沒亮,他就蹚著露水奔向田間,像照顧自己的孩子那般,細心地侍弄著每一株莊稼。
他從不覺得苦,反而覺得這片土地是他生命的根,離開它,就像魚兒沒了水,活不下去。
年輕時,經(jīng)媒人牽線,顧昌榮娶了鄰村的江婉。
江婉是個溫柔善良的女子,皮膚被太陽曬得微黑,卻掩不住眉眼間的柔和。
她吃苦耐勞,和顧昌榮一樣,把日子過得踏實而認真。
婚禮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一桌粗茶淡飯,幾句祝福的話,兩個人就這么攜手走進了婚姻。
婚后,他們相濡以沫,彼此扶持,日子雖清苦,卻也透著暖意。
江婉先后生下兒子顧宇和女兒顧瑤,孩子的哭聲和笑聲讓這個小家充滿了生機。
顧昌榮每次從田里回來,看到兩個孩子撲過來喊“爹”,疲憊就煙消云散。
他抱著他們,粗糙的大手輕拍著他們的背,心里滿是滿足,覺得這輩子值了。
時光像流水一樣淌過,轉(zhuǎn)眼間,顧昌榮的父母相繼離世。
老人走得平靜,留下的叮囑卻沉甸甸地壓在他心上——要守護好家族的祖墳。
那是顧家的根,是先輩們血汗的見證,也是對后世子孫的期望。
顧昌榮鄭重地接下了這個使命,每逢清明和冬至,他都帶著全家前往祖墳祭掃。
香燭燃起,紙錢飄散,他跪在地上,莊重地磕頭,嘴里念叨著對先輩的感恩。
兒女們跟在他身后,他耐心地教導(dǎo)他們:“咱們顧家能有今天,全靠祖先打下的基礎(chǔ)?!?/p>
“你們得記住他們的好,把這份精神傳下去。”
顧宇和顧瑤雖不懂這些話的深意,但看著父親虔誠的模樣,也跟著學(xué),慢慢地,這份儀式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
多年辛勤勞作,顧昌榮的身體漸漸吃不消了。
脊背彎得像一張拉滿的弓,雙手布滿厚厚的老繭,裂開的口子里藏著洗不掉的泥垢。
風(fēng)濕、腰痛,一到陰雨天就折磨得他睡不好覺。
可他從沒抱怨過一句,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像一頭老黃牛,默默耕耘著這片土地。
他常說:“人活一輩子,不就是圖個心安嗎?地種好了,祖墳守住了,我這心里就踏實?!?/p>
村里人提起顧昌榮,都豎大拇指,說他是個實在人,是顧家的頂梁柱。
顧昌榮對土地和家族的感情,早已融進骨子里。
他常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望著遠處的田野發(fā)呆,想著祖輩們當(dāng)年開荒時的艱辛。
他覺得自己肩上的擔(dān)子不輕,可也從沒想過丟下。
他和江婉把顧宇和顧瑤拉扯大,看著兒子娶妻生子,女兒出嫁成家,心里滿是欣慰。
日子平淡如水,卻也有滋有味。
顧昌榮的日子一直平靜如水,像桃源村田野間緩緩流淌的小溪,波瀾不驚。
可就在這個秋末,連續(xù)三個夜晚,一場怪夢如陰云般籠罩了他的心頭,打破了這份安寧。
夢里,他總能看見早已故去的爺爺。
那是個瘦削的老人,身披一件陳舊卻洗得干干凈凈的粗布衣衫,站在一片霧氣彌漫的荒野中。
四周白茫茫一片,像仙境,卻透著絲絲刺骨的寒意。
爺爺?shù)纳砗螅櫦业淖鎵炄綦[若現(xiàn),墳頭的野草在霧中搖曳,像在低語什么。
老人滿臉焦急,朝他揮著手,嘴唇微微顫動,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說,可無論顧昌榮怎么努力靠近,卻總聽不清一個字。
每當(dāng)他邁開步子,一陣寒風(fēng)便呼嘯而來,將爺爺?shù)纳碛按瞪⒊伤槠?,他只能眼睜睜看著,醒來時一身冷汗。
這夢反復(fù)糾纏,揮之不去,像根刺扎進了顧昌榮的心里。
他試著不去想,可一閉上眼,那場景就浮現(xiàn)出來,攪得他夜不能寐。
白天干活時,他也心不在焉,鋤頭揮下去,常砸偏了地方。
江婉看他臉色蒼白,眼窩深陷,忍不住問:“老顧,你這是咋了?是不是病了?”
顧昌榮搖搖頭,嘆了口氣,低聲道:“做了個怪夢,爺爺老在我眼前晃,總覺得他有話要跟我說。”
江婉聽罷,皺了皺眉,村里人向來信夢,她也不例外。
她輕聲勸道:“夢這東西,有時候就是先人托來的信兒?!?/p>
“你要是放不下來,不如去祖墳?zāi)莾嚎纯?,別憋在心里?!?/p>
這話像點醒了他,顧昌榮越琢磨越覺得不對勁,爺爺?shù)哪幽敲凑媲?,絕不是普通的夢。
在桃源村,村民們對夢境懷著一種樸素的敬畏。
老人們常說,夢里見故人,多半是有事未了,尤其是連著三天做同一個夢,那是先人急著傳話。
顧昌榮想起這些,心里越發(fā)不安。
他開始懷疑,爺爺托夢,是不是祖墳出了什么問題。
或許是風(fēng)水變了,或許是墳地被什么東西擾了,他越想越覺得坐不住。
終于,在第三天夜里又夢見爺爺后,他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弄清楚這夢的含義。
他披上外衣,點起油燈,坐在堂屋里發(fā)呆,直到天邊泛起魚肚白,才咬咬牙,決定把兒孫們召來商量。
第二天一早,顧昌榮派人通知了顧宇和顧瑤。
兒女們接到消息,顧不上手頭的活計,匆匆趕回老屋。
院子里擺上幾條木凳,顧宇、顧瑤帶著各自的家人圍坐一圈,個個臉上寫滿疑惑。
顧昌榮坐在中央的石凳上,背靠著斑駁的墻,神色凝重得像暴風(fēng)雨前的天空。
他清了清嗓子,把這三晚的怪夢一五一十講了出來:“你太爺爺穿著那件舊衣裳,站在霧里頭朝我招手,像有啥急事,可我就是聽不見他說啥。”
“連著三晚都這樣,我琢磨著,他準是有話要告訴我,八成跟祖墳有關(guān)?!?/p>
眾人聽罷,面面相覷,院子里靜得只剩風(fēng)吹樹葉的沙沙聲。
顧宇皺著眉頭,先開了口:“爸,這夢興許是您平日里操心太多,日有所思夜有所夢?!?/p>
“您身子骨不好,別太往心里去?!?/p>
“遷祖墳可不是小事,講究多,咱們得慎重?!?/p>
顧瑤也在一旁附和:“是啊,爸,這事兒來得太突然,要不咱再合計合計,別急著下決斷?!?/p>
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試圖勸父親冷靜。
可顧昌榮卻像沒聽見似的,猛地一拍桌子,聲音洪亮得讓眾人一愣:“這夢連著三晚纏著我,錯不了,是你太爺爺托夢!”
“祖墳必須得遷,只有這樣,他老人家的魂才能安寧!”
他眼神堅定,透著不容置疑的倔強。
兒孫們見他這樣,知道再勸也沒用,只好無奈點頭,答應(yīng)下來。
顧昌榮下了決心,遷墳的事刻不容緩。
他第一時間請來了村里德高望重的風(fēng)水先生柳半仙。
柳半仙年近七十,瘦得像根竹竿,一襲灰色長袍裹著嶙峋的身子,手里總握著一只古樸的羅盤。
他邁著沉穩(wěn)的步子,來到顧家祖墳旁,瞇著眼打量四周。
風(fēng)吹過,袍角微微飄動,他卻像沒感覺似的,專注地盯著羅盤上跳動的指針,嘴里念念有詞,像在跟天地對話。
顧昌榮站在一旁,大氣不敢出,生怕打擾了柳半仙的“神算”。
半晌,柳半仙停下腳步,捋了捋花白的胡子,微微點頭,對顧昌榮說:“這地兒按風(fēng)水來說,是塊吉地,藏風(fēng)聚氣,沒啥大毛病?!?/p>
“不過,既然你連著做了怪夢,遷一遷也沒壞處?!?/p>
“說不定還能給顧家?guī)硇職膺\,興旺起來?!?/p>
這話雖不痛不癢,卻給了顧昌榮莫大的底氣,他心里的石頭落了地,遷墳的念頭愈發(fā)堅定。
得了柳半仙的認可,顧昌榮立刻帶著家人緊鑼密鼓地籌備起來。
他們跑遍集市,買了嶄新的棺木,又挑了最好的香燭和紙錢,每一樣都精挑細選,生怕怠慢了先人。
顧宇和顧瑤雖心里還有疑慮,但見父親鐵了心,也不好再勸,只能跟著忙前忙后。
幾天后,遷墳的日子定了下來。
那天,天空陰沉得像潑了墨,厚重的云層壓得人喘不過氣,一絲風(fēng)也沒有,空氣悶熱得像蒸籠。
顧昌榮帶著兒孫們來到祖墳前,神情肅穆。
他親手點起香燭,火苗在沉寂的空氣中搖曳,紙錢燒得噼啪作響,灰燼隨熱氣飄散。
他帶頭跪下,恭恭敬敬磕了三個頭,嘴里低聲道:“太爺爺,咱今天遷墳,是為您老人家好,您別怪罪。”
兒孫們跟著磕頭,場面莊重得讓人心里發(fā)酸。
祭拜完,眾人拿起鐵鍬,開始挖掘。
起初,一切順利,泥土一鍬鍬被挖開,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土腥味,那是土地深處獨有的氣息。
顧昌榮雖年老,手上卻有勁,每一鍬下去都穩(wěn)得很。
挖了2米約莫一個時辰,墳下的土層漸漸松軟,露出了棺木的邊角。
就在大家都松了口氣,以為再挖幾下就能完工時,顧昌榮的鐵鍬突然撞上了什么硬東西。
“鐺”的一聲悶響,震得他虎口發(fā)麻,鐵鍬差點脫手飛出去。
他一愣,還以為是埋得深的大石頭,可心里卻咯噔一下,總覺得不對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