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朝登天子堂,暮成田舍郎”,人生的起起落落有時候呈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讓人瞠目結舌,百思不得其解。為啥辛辛苦苦幾十年,一不小心就回到解放前?為啥堆得老高的人生積木說崩就崩了呢?為啥覺得自己做啥都謹小慎微,卻最終被一個逆天的大屎盆子扣在了頭上?
這種“其興也勃、其亡也忽”的人生賽事看似不可思議,卻在歷史上卻屢見不鮮。事出反常必有妖,這種極端的反差背后究竟有沒有什么深層次的生活邏輯呢?想通這個問題,或許能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避雷”參考。
西漢鄧通的人生劇本就是上述情況,他以漢文帝“夢郎”的身份登堂入室,成為天子近臣,榮寵加身,風光無限。轉個頭來,漢景帝繼位,磨刀霍霍對準了他爸的好基友,削其爵位、沒其家產,逼得鄧通流落街頭,且不準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任其活活餓死。
漢景帝心中究竟對鄧通有多大仇、多大怨,非要這么刀刀見血地把鄧通逼上絕路呢?靠著討好漢文帝上位的鄧通人生劇本為什么會反轉得如此迅猛呢?這種職場大跳傘的情況背后究竟有什么因果邏輯呢?這或許才是我們讀懂這段歷史的真正價值!
鄧通,西漢時期蜀郡南安人,父親名叫鄧賢,因地處蜀郡,遠離了秦末亂戰,再加上漢高祖劉邦立國之后不久,漢朝便在杰出的政治家呂雉同志的主導之下進入了“黃老之治”的休養生息時期,所以鄧家也算是家境殷實,早早地步入了小康生活。
看到沒有,咱勤勞樸素的中國人民,只要不去使勁折騰他們,他們總會有辦法過上心安理得的好日子的。但凡過上顛沛流離、朝不保夕的生活的人,背后都是有復雜的原因的,要么是被別人折騰得太厲害了,要么是自己作死作得太過分了。所以,人們常說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是有道理的。
鄧通是鄧賢的第四個孩子,前面三個全是姐姐。生在殷實的家庭,又是家中一枝獨秀的嫡長子,這在重男輕女的封建家庭簡直就是地位和資源的絕對保障。
父親鄧賢將鄧通視為天賜之子,恨不得給父愛加個變壓器,成倍地傾注自己熾熱的愛。
父愛之所以通常比母愛熱烈得多,是因為父愛更容易摻雜個人情緒,比如說傳承、希望等。而母愛因為源自真正的骨肉相連、血脈相通,則會顯得更加的溫柔和無私。
把鄧通視為生命之花的鄧賢自然對鄧通寄予厚望。因為蜀地閉塞,交通困難,鄧賢見到官道上驛騎飛馳、車水馬龍的情景,覺得此等景象方是人間盛世,觸景生情,覺得自己的寶貝兒子以后也要縱橫四海、四通八達,便為兒子起名曰“通”。
幾乎每一個孩子出生時,都被父母潛意識地畫了一個餅,這個餅就是希望你以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然后圍繞這個餅,使勁地給你準備面粉,不停地為你和面、搟面,希望你早日完成這個餅。
被寄予厚望的鄧通從小就被送去求學,這在當時可算是一項貴族活動了,相當燒錢。
首先,老師不好找,也注定不便宜。你得好吃好喝地供著人家,還得給人家出一大筆教育費,逢年過節還得禮敬人家,夏天要有冰敬,冬天要有碳敬,還不能隨意惹人家不高興,否則人家不差你這三瓜兩棗,撂挑子不干了。
其次,那個時候的教育資源太貧乏了,也太珍貴了。書籍、文具都是貴重物品、稀缺資源,你要讓你家孩子學有所成,你不嘔心瀝血還真不行,你一個人負擔不起,你就得全家人都上。
但那個時代的讀書人是自帶高貴光環的,前程遠大、地位崇高,走到哪里都拉風,求官求財倍兒爽,所以即使培養一個讀書人成本巨大,很多家境殷實的父母還是會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去闖一下這一條飛黃騰達之路。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任何事情都講究一個成本和收益對等,如此豐厚的回報誘惑著無數的人期待著鯉魚躍龍門的幸運。鄧通的父親也是這樣想的。
但是,有些事情講究一個緣分和天賦,你是不是吃這碗飯的料,其實很多時候才真是勉強不過來的,所以孔圣人才會提出要因材施教的觀念。鄧通顯然不是吃讀書紅利的料子,習文念書的時光對他來說如坐針氈、如芒在背、如鯁在喉,各種的不爽、不自然、不習慣,只有摸魚、捉蝦、抓鳥這些“自由奔跑”的事情才能真正地放飛快樂。及至其弱冠之年,鄧通經文不通,肌肉倒是通達得很。
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是生活不可能永遠讓你活在少年,再說,身為少年的你啥也不愁,但不能代表你身邊那些早已不是少年的父母、親人他們不替你發愁。鄧通成年之后,他的家人又開始為他的前途操起了心來。
雖然說鄧通讀過詩書,算是學了個熱門專業,但是一來那個時候還沒有“校招”(科舉制度要到隋朝才慢慢推行),而且鄧通不通,他根本沒有學到什么真才實學。西漢時期的讀書人想要正常走上仕途,也就是三個辦法:到京師做個郎官,坐等朝廷錄用,但京師乃是繁華重地,銀子少了撐不下來,怎么地,那也得十萬以上的家財;或者就在本郡做個小吏,出頭之日遙遙無期,但不需要太多的錢;要是真正的高才,自有官府指名道姓的錄用。
鄧通家人一合計,他們家這個寶貝孩子也就靠錢還能寄托點希望了,要弄就弄把大的,光宗耀祖的事情咱要舍得。于是,籌集家資讓鄧通帶著盤纏到京師去尋找美好的明天去了。
這個時候的鄧通看起來相當市儈,但還是比較接地氣的,畢竟誰天生甘心接受命運的安排呢?誰不想用青春去點燃夢想呢?可是,追求仕途本身就是一條充滿艱難險阻的路,未知的風險、不可控的危險時時刻刻瞄準著每一個趕路人。
鄧通好歹是沾了十多年筆墨的人,學會了收斂。原本跳脫不羈的他到了京城,也算是逐漸沉穩了下來。成年人的開竅往往就是那么一瞬間,因為現實會逼著你去調整自己。你鄧通在蜀地是一個富家子弟,是十指不沾泥的公子哥們,但是你到了天子腳下,你就啥也不是,沒有這個覺悟,還是那種謙虛起來“我是蜀地的”,狂躁起來“蜀地是我的”的性子,分分鐘會有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子告訴他,做人要永遠記得自己爹媽姓啥名啥。
后來,鄧通憑借身強體壯又熟知舟車之術,被征召到皇宮,授予黃頭郎,掌管行船。若無意外,按照正常的劇本,鄧通的人生就此進入了按部就班的階段,因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說,學識、能力、名望、品行、家庭、背景等,你鄧通也就那個樣子,讓你入了皇宮、吃了皇糧,怎么也不算委屈你。
然而,鄧通很快就迎來了自己人生命運的拐角,風口之下,豬也能起飛,其實豬不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遇到了什么風口?鄧通憑借貴人相助而一步登天,這個貴人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漢文帝。
漢文帝劉恒在漢初的政治博弈中幸運地成為了最大的贏家,并憑借高超的智慧、冷靜的頭腦和溫和的手段慢慢穩住了諸呂之亂后大漢危機四伏的局面。漢文帝總是一副老好人的樣子,無欲無求不折騰,奉行的是黃老之治、無為而治。
但是,漢文帝劉恒真的是一個阿彌陀佛的老好人嗎?他真的沒有什么想法和追求嗎?看看他和呂氏代王妃所生的四個孩子是怎么突然死亡的,看看他“眾建諸侯少其力”和“列侯之國”的設計邏輯,看看他賣官鬻爵的斂財目的……其實就一目了然了,這是一個扮豬吃老虎的高手。
只是漢文帝的政治根基太薄弱了,他想下一盤大棋,但是又不敢動大招,所以只能溫文儒雅、宅心仁厚地啥都好商量,而且什么方面都要身體力行、躬身垂范地做個好表率。可是一個人的欲望真的是可以壓抑得住的嗎?一個沒啥愛好,什么時候都表現得天衣無縫的人,往往都是最可怕的人。
長期“憋屈”的漢文帝慢慢有了自己新的精神追求——他迷信鬼神,想要長生不老。不要詫異漢文帝為什么會有這種荒誕的追求,自古以來,凡是覺得自己的命值錢了、日子好過了、條件具備了,沒有幾個人不想多活幾年。這和我們現在很多富貴家的老大爺、老大媽熱衷于養生是一個道理。
有一天,漢文帝神奇地在夢中夢到了自己的“夢郎”,他在夢中想飛天,卻總是拼盡全力又差那么一丟丟,最后身后出來個黃頭郎,肋了他一臂之力,他成功飛天了。
《漢書··佞幸列傳第六十三》是這樣記載這個奇異之事的:“文帝嘗夢欲上天,不能,有一黃頭郎推上天,顧見其衣尻帶后穿。覺而之漸臺,以夢中陰目求推者郎,見鄧通,其衣后穿,夢中所見也。召問其名姓,姓鄧,名通。鄧猶登也,文帝甚說,尊幸之,日日異。”
這種應夢賢臣得趕緊找呀,這是上天的指示不可辜負呀,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呀!于是,大漢王朝開始了火熱尋人啟事的運動。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皇帝要找的人一定會找到,別說真有一個叫鄧通的黃頭郎,就是沒有,也一定會有人給你造出來。只要領導你想,甭管什么黃頭郎,綠頭郎、紅頭郎、紫頭郎……應有盡有,也別說什么鄧通,劉通、張通、王通……啥通都有!要一送一、選一備一都不是不可以。
最后,鄧通被成功送到了漢文帝的跟前,漢文帝定眼一瞧,錯不了,這就是我日思夜想的夢郎,不看不像,越看越像。來吧,寶貝,你可想死朕了,朕等了好久終于等到了你,快到朕的身邊來,讓朕好好疼你、愛你、珍惜你,保證再也不讓你在人間煙火之中受苦受累了。
鄧通憑此一步登天,成為了漢文帝身邊的紅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但是鄧通還是謹慎和清醒,雖然被這突如其來的幸福砸得有點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