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強5月23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研究進一步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有關舉措,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修正草案)》。
會議指出,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發展是大勢所趨,要加快綠色科技創新和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新型工業化綠色底色。
要推進傳統產業深度綠色轉型,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實施,積極應用先進裝備和工藝,加快重點行業綠色改造升級。
制造業低碳轉型可催生碳捕集等新興業態
會議指出,要引領新興產業高起點綠色發展,加大清潔能源、綠色產品推廣,提升資源循環利用水平。要加強共性技術攻關,完善重點領域標準,優化相關政策,健全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更好支持和幫助企業轉型升級。
“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應對全球氣候危機、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惫ば挪啃畔⑼ㄐ沤洕鷮<椅瘑T會委員盤和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當前,中國制造業能耗占全國總能耗的65.4%,傳統高耗能行業碳排放占比超70%。通過綠色化改造,可直接降低單位GDP(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碳排放強度,緩解大氣、水體污染等環境問題,同時規避歐盟碳邊境稅等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維護產業鏈安全。
“長遠來看,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舉措?!北P和林說,綠色技術革命正重塑全球制造業格局,新能源汽車、光伏、氫能等產業已成為國際競爭新賽道。通過綠色低碳轉型,可推動制造業從“規模速度”向“質量效益”轉變,催生碳捕集、能源管理等新興業態,形成萬億元級綠色產業集群。
另外,推進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還能重塑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價值鏈地位,為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根基。
需構建三位一體的綠色轉型框架
應該怎樣推進制造業綠色轉型?盤和林對每經記者表示,要通過系統推進、精準施策,構建技術、產業、政策三位一體的綠色轉型框架。
具體而言,第一,以科技創新驅動綠色轉型將成為實現“雙碳”目標新路徑。會議強調加強共性技術攻關,直擊制造業綠色轉型的“卡脖子”問題,同時完善綠色技術成果轉化平臺,縮短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通過傳統產業轉型和新興綠色產業實現“雙輪驅動”。對傳統產業是通過設備更新實現“鳳凰涅槃”;對新興產業則明確高起點要求,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轍。
第三是軟硬結合構建綠色轉型政策體系。他表示,完善標準體系是“硬件”支撐,未來需加快制定重點行業能效標桿值、綠色產品認證規則,建立碳足跡數據庫等基礎設施。優化政策則是“軟件”保障,未來將探索綠色金融創新工具,如將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級納入信貸審批,對綠色技改項目給予增值稅即征即退等政策傾斜。
結合大規模設備更新等政策,盤和林認為,這可以發揮設備更新政策的導向性,引導企業選擇更加節能、更符合低碳要求的新設備,并鼓勵企業開展工藝改造,減少碳排放。他表示能源開采、數據中心、化工等行業需要加快綠色改造升級。
探索森林、草原等要素補償方式
會議指出,建立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對于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區域間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要推動建立覆蓋更加全面、權責更加清晰、方式更加多元、治理更加高效的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進一步細化重點任務和落實舉措,實現生態產品供給地與受益地良性互動。要深入推進大江大河干流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穩步拓展補償領域,積極探索森林、草原、大氣等其他生態環境要素補償方式。
要健全獎罰分明的制度機制,堅持“誰污染、誰治理,誰保護、誰受益”,研究完善激勵約束政策,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中國環境保護組織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生態補償主要有兩種形式:縱向補償和橫向補償。縱向補償主要是由中央政府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進行,近年來已有較大規模的實踐。但僅靠縱向補償已不足以支撐后續的保護需求。
“橫向補償機制就是區域間補償。”馬軍說,以大江大河為例,上游如果能夠保護好水源,下游就會受益。在這種情況下,下游地區有意愿也有責任對上游地區進行補償。因為上游地區在保護水源的過程中,不僅需要投入治理成本,還可能因放棄一些發展機會而面臨機會成本。在這方面,我國已經有一些成功的嘗試。例如,安徽和浙江兩省啟動了中國第一個跨省流域補償機制,共同保護千島湖的水質。
“現在,我國要進一步將這種橫向補償機制向其他領域拓展?!瘪R軍說,森林、草原、大氣等的保護同樣需要多方努力。但正是由于保護產生的效益難以量化,明確受益人也較為困難,才需要積極探索。
馬軍表示,形成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可以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其中?!耙驗閮H靠政府投入難以支撐大規模、高水平的保護。因此需要建立各種機制,推動市場建設?!?/p>
他提到,從全球來看,已經有一些成功案例,如森林碳匯交易。通過這種方式,保護森林的地區可以獲得一定收益,從而提高保護的積極性。在國內,如果能夠將更多的生態資源納入碳市場等交易機制,也能形成一定的保護激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