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網消息(CWW)5月22日,2025工業互聯網大會在蘇州舉行。會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發布了工業互聯網十年成果總結及未來展望。他指出,工業互聯網發展十年,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部完成,部分目標甚至超額完成。未來十年會是工業互聯網發展更激動人心的新階段,行業會迎來工業互聯網在工業中的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對工業互聯網的全面升級重塑。
十年目標全部完成,走出“中國路徑”
2015年,我國啟動工業互聯網產業規劃,2017年,《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提出,努力打造國際領先的工業互聯網,2025年基本形成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
“工業互聯網發展十年,階段性戰略目標全部完成。”余曉暉表示,過去十年,工業互聯網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在政策體系設計、功能體系建設、應用驗證推廣和技術產業創新等方面走出“中國路徑”、形成“中國方案”、塑造“中國品牌”,為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共性方法,是實現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關鍵路徑。
過去十年,我國工業互聯網體系也經歷了兩大深刻變化,一是從關注單系統單環節的自動化、信息化轉換到關注體系化的數字化和全鏈條數字協同能力;二是從關注系統、設備能力擴展到關注數據驅動的決策閉環和智能優化?;诖?,工業互聯網體系實現縱向、橫向、端到端深度互聯,并打通數據鏈,實現數據驅動與行業機理相結合的智能優化范式。
從產業發展成效來看,工業數字化和生產率水平顯著提升。工業數字經濟占數字經濟明顯上升,由2017年17.3%提升至2023年23.3%;工業數字化投入產出效率顯著提升,2017年以來,數字技術對工業效率的提升超越服務業,2017-2023年提升1.17倍;數字化投入對制造業生產率貢獻逐年攀升,2017-2022年數字化投入對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貢獻平均提升8.8個百分點。
同時,行業以5G為突破口,業界通過工業無線(5G)、工業以太網(TSN)、邊緣計算、信息模型等新型工業網絡技術,實現工業生產要素和產業鏈上下游深度連接,帶動工業互聯網網絡體系創新發展。目前,我國工業5G國產模組全球占比超80%,工業5G網關全球占比近50%,工業高質量外網覆蓋全國97%以上的地級行政區。我國建設1.85萬個工業5G項目,實現41個工業大類全覆蓋,5G在制造業、采礦、電力、港口等行業實現規模復制。
在此過程中,形成了三類行業規模化推廣路徑:一是總結提煉行業共性場景,從場景切入加速應用規?;占?;二是推動龍頭企業能力外溢,牽引中小企業共同實現轉型升級;三是發揮平臺資源匯聚作用,支撐產業鏈資源進行深度協同。
“十年前我們講數據驅動,大家還沒有那么強的共識。但是到了今天,大家已經非常接受數據驅動的制造模式變革和產業融合創新?!庇鄷詴煼Q,工業互聯網打通了全生命周期、價值全鏈條數據,驅動生產模式、產業形態、商業邏輯的創新變革,推動企業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2024我國工業互聯網核心產業規模達1.5萬億,帶動經濟增長近3.5萬億元。
此外,我國工業互聯網產業還探索形成自主安全的物聯世界數字身份體系,目前已進入從建到用的規模化發展新階段;基于“49家雙跨+237家特色型+57家專業型平臺體系”,打造多層次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和發展路徑,全球化布局初見成效;工業互聯網安全防護體系走深向實,國家、省、企三級協同的工業互聯網安全監測服務體系基本建成。
新十年工業智能加速全鏈條變革
當前,人工智能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關鍵變量,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推動數字化轉型從數據連接轉向智能涌現,驅動制造業從”數據洞察“的淺層次專用智能邁向“自主智能”的深層次智能。
未來,新一代人工智能將推進工業互聯網邁向發展新階段,工業互聯網為工業人工智能提供了所必須的數據沉淀基礎、場景數字化條件和算力等數字底座。事實上,大模型所依賴的互聯網等公開數據幾年內趨于耗盡,但仍難以形成面向生產領域復雜推理決策能力,我國龐大的工業場景優勢和數據資源潛能有可能推動形成工業領域等物理世界的智能涌現,推動我國人工智能進一步突破。
余曉暉指出,工業智能目前以展現出巨大變革潛力,小模型解決質量、設備等具體問題,場景仍在深化;大模型在知識管理問答內容生成場景初探。未來,垂類大模型將驅動任務規劃和創新生成,小模型解決高實時性、高精度的細分場景具體任務,通過大小模型協同提升綜合分析能力,加速全鏈條變革。
同時,以5G/5G-A/6G、TSN等為代表的新型工業網絡,將重塑工業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即融合OT、CT、IT、DT,構筑“控-網-算一體化”的融合基礎設施和技術產業體系。智能化技術工具體系也將深度重構,形成“層級扁平化、能力集成化、決策智能化的技術工具體系,如軟件深度內嵌A1助手驅動高效精準決策;具身智能裝備實現主動感知和自主操作。
此外,未來工廠也將迎來制造和創新模式的變革,在制造模式方面,工廠將無縫集成數字李生、智能體、具身智能等技術,結合人類監督進化為一個自主高效、零缺陷、敏捷柔性的超自動化生產系統。在創新模式方面,產業創新將從基于經驗和試驗的創新,向以數據為核心的自主、敏捷創新范式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