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 赫
伯樂中文合唱團訪華期間,中德兩國青年合影留念。 張云剛攝
“我的心又回到了中國。”飛機剛落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第三次踏上中國土地的德國大學生安娜·布呂梅克(中文名布姝嬋)興奮地對身邊的同伴說。已經第五次來華的尤金·曼加澤夫(中文名滿宏毅)微笑回應:“我的心,從未離開。”
今年4月,來自德國伯樂中文合唱團的17名師生到訪中國,先后赴四川、重慶進行游學之旅。14天的行程里,他們探尋大熊貓故鄉,打卡三星堆博物館和古鎮村落,參觀牽引動力實驗室……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以及當代中國創新與活力的脈動。合唱團的成員們表示,將繼續努力為促進德中兩國友誼和文化交流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也用歌聲傳遞著友誼”
這是伯樂中文合唱團第十一次訪華。這個合唱團與中國的故事,要從11年前講起。2014年3月,在習近平主席訪問德國之際,德國伯樂高級文理中學決定成立中文合唱團。2024年5月,習近平主席訪歐期間提出“推動未來3年法國來華留學生突破1萬人、歐洲青少年來華交流規模翻一番”。中方推出青年使者交流學習計劃以促進中歐青年交流互鑒,伯樂中文合唱團師生成為德國首個參與該項目的團組。
11年來,合唱團以歌聲為紐帶,面向德國青少年開展“唱歌學中文”活動,以促進德中民間交流,增進兩國友誼。“合唱團的大門向所有愿意唱中文歌曲、想了解中國文化的伙伴敞開。”伯樂中文合唱團團長張云剛告訴記者,該合唱團最初以伯樂高級文理中學學生為主體,后來逐漸匯聚起當地多所學校愛好中文的青少年。合唱團有專業聲樂老師,每周固定排練4個小時。不少周邊地區的學生慕名前來,住得最遠的學生要驅車100多公里來參加排練。
“每個漢字都有自己的特點,并非初學者誤以為的‘沒有規律的圖形’。通過唱歌學習中文,可以更好地掌握發音,也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曲中深意,走近中國文化。”16歲的合唱團成員金·巴恩斯說。
“在成都街頭的一家餐館內,我們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中文歌曲《成都》,沒想到鄰桌的中國朋友也跟著哼唱起來。”加入合唱團3年多的亞歷山大·烏賈瓦里(中文名鄔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仍陶醉其中。“我們來自相距數千公里的兩個國家。當我們同唱一首歌時,情感上產生了共鳴,這種感覺非常美妙。”鄔強說。
在上海快閃演出,在桂林開展英語支教,用歌聲為北京冬奧會加油,參與成都大運會主題曲錄制……“德國青少年用音樂這把金鑰匙解鎖中文新世界,在優美的旋律中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也用歌聲傳遞著友誼。”張云剛說。
伯樂中文合唱團協會主席米爾曼由衷感嘆:“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它不分種族、不分地域、不分文化。11年前,我們種下了一株‘小樹苗’。如今,在德中雙方的共同呵護下,這株‘小樹苗’茁壯成長,枝繁葉茂。”
“中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特色,希望能再多去幾個地方看看”
步入三星堆博物館,合唱團的成員們沉浸于古蜀文明的獨特魅力中。來自德國多特蒙德市的高中生約納斯·米勒在青銅縱目面具前久久駐足、細細端詳。他說:“這種藝術風格很有特色。中國古代文明的創造力,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在武侯祠,馬文·卡萊斯(中文名蔡志朋)對桃園結義的故事產生濃厚興趣,他說:“中國傳統文化擁有一種穿越千年的力量,至今依然能夠打動我們。”
在德國,大熊貓“夢夢”“嬌慶”以及它們去年產下的雙胞胎熊貓幼崽是柏林動物園深受歡迎的明星動物。走進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大家興奮不已。“我看到大熊貓媽媽帶著兩只幼崽啃食竹子,它們滾下山坡又爬上去,嬉戲玩鬧,非常可愛。”蔡志朋說。
在西南交通大學軌道交通運載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合唱團成員們體驗了高鐵模擬駕駛。布姝嬋坐在模擬駕駛室內,一邊時刻關注電子屏幕上的車速、信號燈,一邊根據雷雨、風暴等不同天氣狀況操作。她說:“中國高鐵不僅在速度上處于國際領先,在智能化與安全性方面也展現出卓越實力。”
刷臉進車站、機器人送餐、移動支付……所到之處,中國高效便捷的科技應用讓大家好奇又嘆服。巴恩斯說:“在中國,科技與創新是可觸摸、可感知的,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正提高了社會運行效率,便利了人們的生活。”
“中國不僅擁有高速發展的科技,也擁有與之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我們在中國的每一天都很獨特”……合唱團成員們告訴記者,此行讓他們對中國、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認識。
滿宏毅從高中起便開始學習中文,曾到訪北京、上海、武漢、成都等城市。“我把中國當成自己的第二故鄉,每次來都像是回家。”滿宏毅說,尤其在中國對德國持普通護照人員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后,來中國更方便快捷了,“中國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特色,希望能再多去幾個地方看看。”
“希望未來成為德中合作的參與者與推動者”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絕不是一次尋常的觀光之旅。”16歲的米勒從六年級開始學習中文。在中國的10多天里,他認真記錄下每天的感悟,希望帶回德國與家人朋友分享。他說:“這種人與人之間近距離的交流,比書本知識更可知可感。”
“中國之行不僅帶給我們知識與體驗,更讓我們感受到友誼的可貴。”布姝嬋說,這段獨一無二的旅程點燃了她對跨文化交流的熱愛,“希望未來成為德中合作的參與者與推動者。”
作為本次中國之行的承辦方,西南交通大學組織了一系列中德青年交流活動。兩國學生一起走進洛帶古鎮,觀看川劇表演、體驗太極拳和舞獅。在西南交通大學多功能廳,中德學生圍坐在鋼琴旁,結成搭檔,共同學唱中德雙語版的《茉莉花》。
當西南交通大學音樂系的同學們演奏了一首氣勢磅礴的古箏重奏曲目《打虎上山》后,德國學生們紛紛上臺體驗中國傳統樂器。“聽到德國朋友嘗試用古箏演奏《茉莉花》的旋律,我真切領悟到音樂跨越東西方文化、將人們連接在一起的力量。”古箏演奏者郭佳說。西南交通大學合唱團團長王寶茹說:“看到德國伙伴們如此熱情地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我們很自豪。”
首次來華的高中生喬琳·西弗斯說:“我無比感激這次旅程。旅程中,我們每一天都在感受立體多彩的中國。”“理解、傾聽、共同成長——我想這正是德中年輕一代交流的關鍵所在。”巴恩斯在日記中寫道。
“德語形容友情,常說‘坐在同一條船上’。”回憶此次中國之旅,米爾曼表示,合唱團就像一艘德中友誼之船,用歌聲連接彼此,用真心搭建橋梁,希望德中友誼如音符般久久回響、延續不斷。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24日 03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