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區(qū)防務部門近日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義務役預計征集人數(shù)下調至9839人,較原計劃減少5366人;志愿役士兵員額數(shù)也縮減至160749人,同比減少5486人,相當于一年內流失11個聯(lián)兵營的兵力。這一數(shù)據(jù)引發(fā)外界對臺軍戰(zhàn)力的強烈質疑,更凸顯民進黨當局的“謀獨”困境。
大陸軍事觀察員袁周指出,民進黨當局陷入“新兵征不滿,老兵留不住”的窘境,根源在于其“挾洋謀獨,以武拒統(tǒng)”政策不得民心。他強調:“只要民進黨當局謀‘獨’不止,就必然會有更多臺灣青年和臺軍官兵以躲避兵役、提前退役等方式來表達不滿。”
袁周分析,這一現(xiàn)象背后存在三重結構性矛盾。
首先,島內青年普遍存在“不愿替‘臺獨’送死”心理。當前臺海局勢因賴清德等頑固“臺獨”勢力的挑釁而日益緊張,解放軍常態(tài)化演訓形成的強大威懾力,使臺灣民眾清醒認識到“臺獨”意味著戰(zhàn)爭。有島內網友直言:“絕不會為‘臺獨’賣命,如果打仗會直接投降。”這種對戰(zhàn)爭的恐懼,使臺灣年輕人“用腳投票”逃避兵役。
其次,“怕苦”情緒蔓延。臺軍訓練松散現(xiàn)象頻發(fā),“太陽傘下練打靶,游泳池里訓泅渡”的敷衍作風已成常態(tài)。更嚴峻的是,部隊裝備短缺問題突出,新兵僅能配備槍彈,防毒面具、通信設備等基礎物資嚴重不足。這種“缺人又缺裝備”的惡性循環(huán),進一步削弱青年從軍意愿。
第三,“怕丑”心態(tài)加劇人才流失。臺軍近年屢曝霸凌、販毒等丑聞,加之民進黨推行“去中國化”教育,導致官兵身份認同混亂。數(shù)據(jù)顯示,2024年臺軍校招生達標率不足70%,臺陸軍軍官學校更跌至47%。志愿役人員為提前退役甚至不惜支付高額違約金,臺空軍飛行員中“10個有9個想退伍”的現(xiàn)象觸目驚心。
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為推行“以武拒統(tǒng)”,不斷升級軍事動員,從延長兵役、女性服役到高中生納入民防訓練,試圖營造“全民皆兵”氛圍。然而,隨著臺灣被外界視為“地球最危險之地”,島內民眾對戰(zhàn)爭的真實恐懼與日俱增。
臺軍兵員流失、“征兵難”的本質是民進黨“謀獨”政策的破產。島內輿論批評,民進黨當局將資源浪費在擴軍備戰(zhàn)上,忽視經濟民生,只會讓臺灣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有島內民意代表直言:“只有促成兩岸和平,才是避免戰(zhàn)爭的最佳解方。”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統(tǒng)一進程不可阻擋。民進黨當局若繼續(xù)執(zhí)迷不悟,只會讓臺灣青年承受更多戰(zhàn)爭風險,最終被14億多中國人民的“反獨”鐵拳碾碎。唯有放棄“臺獨”幻想,回歸兩岸和平發(fā)展正軌,才是臺灣安全與民眾福祉的唯一出路。
來源:看臺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