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人類社會為什么要有善惡好壞之分?
這需要從人進入部落時代開始說起。人只要聚集在一起,就需要管理,管理的核心在于兩個字:虛、實。
比如部落里有個首領,他負責指揮打獵或作戰,然后分配獵物和戰利品,以及安排工作,協調隊伍,處理矛盾等。這是“實”的部分。
除了首領之外,還需要有個跟大自然溝通的“大巫”或“先知”,這個人就被視為人與“神”溝通的媒介,負責解釋一切,定義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以及指明方向。這是“虛”的部分。
如果沒有這兩個人,人與人就會是弱肉強食的邏輯,跟動物沒有區別,誰強大誰占用物資最多,等這個人老了、傷了、病了,就會被趕走或殺死,然后這樣人群就沒有秩序,無從繁衍壯大。
所以善惡好壞的本質是規則和秩序,是有利于整體利益的,避免人群的自相殘殺和自我毀滅。當然,隨著人數的增多和社會的發展,就總有人想要得到更多,擁有更大的不平等權,然后就是歷史上“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故事了。
人的本質是善還是惡?
儒釋道三家對此各有看法。儒家之所以看起來實力更強,被作為主流看待,跟它對“善惡”的解釋有關——認同的人最多。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儒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善惡之分跟后天的環境有關。同樣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里會成為不同的人。所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實儒家關于善惡的爭論一直都有,比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比如“化性起偽”,比如“義大于利”……
一直到了王陽明的時候,他用了一句話作為總結和定義: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但王陽明的知行合一其實也是歸于孔子的“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核心就是克己復禮,由此構建和諧的系統,讓人與人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人與自己之間取得平衡。
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人性自私,關于這點大家都很理解,現代社會是個人主義的社會,99%的人都是利己主義,可如果任由自私自利的本性去發展,那世界就糟糕了,所以利己必須是有限的,既要有精神基礎,也需要法律的約束,內外必須共同作用。
法家對人性的看法是悲觀的,他們認為自私貪婪是人根深蒂固的本性,只能是通過嚴刑峻法去管理,懲惡才能揚善。老方說歷史上的王朝基本都是外儒內法,而對于具體的人來說,很多人都信奉自強之道,意思就是老虎的善良才叫善,綿羊的善良叫愚蠢。
理解這點,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會有“好人無好報”的現象了。
好人沒好報,為啥?悟透一個關鍵,所向披靡:天下之大皆可平趟了
俗話說,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殺人放火金腰帶,修橋鋪路無尸骸。這難道是天道不公嗎?
我自己在數十年里就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心慈手軟的人經常是受委屈,好人被欺負,心善的人往往被辜負,很多我以為心腸很好的人都是苦多樂少,一生不如意。而那些為所欲為的人,經常欺負人的人,習慣性損人利己的人,反而是大占便宜,比前者快樂更多,還健康長壽。
比如我見過一個老人,她一輩子尖酸刻薄,唯利是圖,只顧自己,心里根本沒有別人,不痛快了就罵人,無論是對子女還是對親友都是以自己為中心,根本不管別人死活,背后也是說人壞話,巴不得別人倒霉……但這樣一個人卻活得長,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而我見過的那些不忍心別人受苦受委屈的人,不想麻煩別人的人,處處都替別人著想的人,經常委曲求全的人,過得就很憋屈,有的人就是中年早逝的結果,讓人惋惜和不平。
所以我就想為什么會這樣呢?難道真的是好人沒好報?后來我在看物種演化歷史的時候,突然就對“適者生存,物競天擇”這八個字有了新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