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軍機在臺海發生對峙,與此同時,美空軍準將聲稱要做好開戰準備,而中國的新武器已正式亮相。那么,中美軍機對峙情況如何?中國的最新武器又有何看點?
5月20日凌晨,臺島西南空域再度緊張,美國空軍一架RC-135U電子偵察機攜帶加油機,從巴士海峽一路逼近汕頭外海。中方迅速出動戰機進行攔截,在高雄西南空域與美軍機群展開了激烈對峙。
從公開信息來看,美國此次派出的RC-135U“聯合鉚釘”電子偵察機是少見的“高價值目標”。這種飛機只有三架,主要用來收集電子情報、監聽雷達信號、進行電磁頻譜分析。一般情況下,它不會輕易出現在危險區域。但這一次,它不僅出現在臺島西南空域,還一路逼近汕頭方向,甚至在距離中國沿海200多公里處長時間盤旋。
與它一同行動的還有一架KC-135R空中加油機,編號RCH1400。美軍機群的飛行軌跡十分詭異:先是由西向東穿過巴士海峽,再折返回高雄附近空域,然后繼續向西朝汕頭外海推進。種種跡象顯示,這并不是常規偵察,而更像是一次逼近試探或者實戰演練。
對此,中方反應迅速,出動戰機進行有力攔截。從島內媒體的只言片語可以判斷,現場局勢一度非常緊張。盡管美方依舊以“國際空域”為由,但最終還是選擇撤離,沒有繼續強行飛行。有分析認為,美軍機頻繁抵近偵察的背后,是其在亞太地區“分布式作戰”戰略的體現。
近年來,美國加速重建二戰時期廢棄的太平洋島嶼機場,試圖通過分散部署提升生存能力,并聯合日本、菲律賓等盟友構建多線封鎖體系。然而,這一戰略存在致命缺陷:日本僅68架F-15J完成現代化改裝,并且沖繩基地群完全處于東風導彈射程內,戰時可被快速癱瘓。
在此背景下,美國空軍準將道格·維克特近日警告稱,若臺海爆發沖突,加州航空工業基地可能成為中國導彈打擊目標,他還強調,應該做好“開戰準備”。有分析指出,這番表態可不是隨口一說。據了解,維克特是美國最有經驗的試飛員之一,現任第412試飛聯隊司令。他掌握著美國空軍最前沿的武器研發和測試信息,他的講話意味著,美方已經將臺海可能爆發的沖突,納入全面戰爭的規劃之中。
同時,這一言論也折射出美軍對解放軍區域拒止能力的深刻擔憂。此前五角大樓兵棋推演顯示,即便投入全部西太平洋兵力,美軍干預臺海的失敗概率仍然高達73%。而更現實的困境在于,美國造船業產能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戰時艦艇損耗將難以補充。而解放軍依托北斗衛星和無人偵察體系,已經實現戰場單向透明,傳統海空封鎖戰術早已過時。
更重要的是,面對美軍的戰略擠壓,中國軍工毫不落后。5月17日,央視披露“九天”無人機04架機完成裝配,預計6月底首飛。這款被外媒稱為“空中航母”的無人機,以6噸載荷、7000公里航程和模塊化設計,重新定義了無人作戰的邊界。
從火力配置看,“九天”可掛載8枚重型導彈或混合彈藥,單架次即可摧毀雷達站、彈藥庫等戰術目標群。相較于美軍MQ-9“死神”1.7噸的載彈量,“九天”的打擊效能提升3倍以上,并且無飛行員傷亡風險,可大規模部署形成“無人轟炸機群”。
其最大的看點是,其機腹“異構蜂巢任務艙”,可容納上百架微型無人機,既能實施蜂群飽和攻擊,也能構建分布式偵察網絡。這種“母艦+蜂群”模式,直接挑戰了美軍“分布式作戰”理念,以更高效率實現戰場控制。
此外,在非對稱作戰中,“九天”的優勢更為凸顯——若掛載防區外反艦導彈,可與東風系列形成“高低搭配”,封鎖關鍵航道;而當它作為電子戰平臺時,能壓制敵方通信系統,模擬虛假信號誘騙導彈。即便被擊落,其造價也遠低于攔截導彈,迫使對手陷入經濟消耗戰。這種多任務能力,使“九天”既可承擔輔助角色,也能作為核心戰力,標志著中國無人機技術從“跟隨”邁向“引領”。
顯然,面對美軍步步挑釁,中國已經做足了準備。解放軍不僅有能力在第一時間反應,還在持續完善遠程打擊、防空反導、無人作戰等關鍵系統。同時,在國際上我國始終保持戰略冷靜,避免陷入被動。
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間,中美在臺海及周邊的軍事較量還將持續。但有一點是清楚的,誰輕舉妄動,誰就必須為后果承擔責任。中國維護主權完整的決心不可動搖,中美軍事科技代差也在加速縮小。美國如果真想靠軍機頻繁抵近來壓迫中國,那么它恐怕低估了中方的準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