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觀
記者:請問您對勞模精神如何理解?
彭子玲:勞模精神是責任與擔當的融合。鄉村振興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作為帶頭人,我必須率先垂范,把村民的信任轉化為行動力。勞模榮譽不屬于我個人,而是全體村民共同努力的結果。真正的勞模精神,是讓每一寸土地煥發生機,讓每一位鄉親感受到幸福。
記者:您的勞動座右銘是什么?
彭子玲:“勞動創造未來,責任照亮初心。”鄉村振興道路不好走,但我相信只要用心用情做好產業規劃,就一定能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5月,初夏的茂名化州市新安鎮新塘村,袖珍菠蘿蜜掛滿枝頭,五彩村道旁的果香與書吧里的墨香交織成獨特的鄉村圖景。而這一切的蝶變,離不開廣東省勞動模范,化州市新安鎮新塘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子玲的執著與創新。2017年,她辭去城市高薪工作返鄉,用八年時光將速生桉遍野的荒山改造成5900畝果園,2024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60萬元。
彭子玲介紹新塘村特色農產品袖珍菠蘿蜜。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譽建業/攝
把“懶人樹”改造成“致富樹”
“土地流轉難,難在人心?!边@是彭子玲2018年推行“退桉種果”時最深的體會。在彭子玲返鄉之前,新塘村遍地種植速生桉。速生桉雖被稱為“懶人樹”,但經濟效益低且破壞生態。當她提出改種水果時,村民質疑聲四起:“種果樹能比桉樹賺錢?”“土地流轉后還能收回來嗎?”回憶往事,彭子玲印象深刻,在她看來,產業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因此推動產業轉型勢在必行。
為此,彭子玲召集村干部經常開會研究政策,并用了四個月時間在村民家門口開“板凳會議”,算清經濟賬與生態賬。然而,盡管絕大部分村民都同意把自己的土地流轉出來,但村民彭某卻堅決不肯流轉。為此,彭子玲多次到他家中做工作,他都態度堅決,甚至閉門不見,導致工作一時陷入了困局。
后來,彭子玲發現每次到彭某家門的斜坡泥路時都極不方便,考慮到彭某夫婦雨天開摩托車危險,她馬上找到村中鄉賢籌資兩萬多元,動員村干部把斜坡泥路做成硬底化水泥路。看到彭子玲帶著村干部施工的情形,彭某夫婦深受感動,當場同意把土地流轉出來。
通過第一次“退桉種果”的以點帶面,新塘村完成退桉2500畝以上,目前新塘村水果種植面積已達5900多畝,人均達1畝多。最終,彭子玲逐步把新塘村山坡上的“懶人樹”速生桉,改造成為“致富果樹”,整合山地資源,引進了番石榴、黃金果等優質品種。
不僅如此,彭子玲還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模式,引導村民以資金、土地和勞動力等要素入股。這場“以心換心”的攻堅,讓新塘村幾年內共完成退桉種果3000多畝,覆蓋農戶800多戶,建成番石榴等百畝以上特色水果種植示范基地5個。
此外,彭子玲還積極創辦村辦企業,引進職業經理人,開展農業生產托管,大大方便了村民。通過系列舉措,讓新塘村特色水果產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壯大,村集體收入大幅增加,村民們的錢袋子也逐漸鼓起來了。據了解,2023年新塘村全村新增種植水果面積1200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22萬元,較2022年增加11.5萬元,增幅達108%,退桉種果家庭戶均年增收3000元。
“水果樓”成了返鄉創業者的“家”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鄉賢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隨著新塘村“一產”不斷發展,彭子玲也積極聯系遍布在珠三角的鄉賢,呼吁他們返鄉投資。
在一次東莞走訪中,某企業主被彭子玲的事跡以及家鄉的變化所感動,毅然投資3000多萬元,在新塘村建成集果蔬保鮮、產品加工、質量檢測、倉庫物流、展銷直播為一體的“水果樓”。目前,水果樓匯聚果蔬保鮮、產品加工、展銷直播等各種功能,是全省首個村級青年創新創業孵化園,不僅幫助村中水果產業延鏈補鏈,更吸引了許多返鄉創業青年入駐發展。目前已有13家企業入駐運營,帶動村民就業600余人。
彭子玲說:“‘水果樓’是隨時拎包入駐的,也是為了鼓勵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在這里我們都是‘一條龍’服務式地給他們去解決這些問題。平時大家在這里一起探討,像農業的托管、銷售還有種植,包括電商等各方面都有?!睋y計,2024年新塘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8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0多萬元,村集體較2023年增加收入25萬元,增幅達100%,退桉種果家庭戶年均增收約3000元。
在推動水果產業發展的同時,彭子玲還重點關注村內脫貧戶、五保戶、低保戶的生活狀況,堅持每月開展常態化問題排查。村內有一戶重點監測戶因孩子文文(化名)面臨就業難題,家庭陷入困境。彭子玲多方協調,最終幫助其取得相關證書并前往深圳工作,一年為家庭增收約8萬元。
2023年1月排查期間,彭子玲發現上山陰碑村脫貧戶文文大學畢業后已在家待業4個月,她立即將文文請到村委會深入交談,了解到其家庭特殊困難:父親年逾八十喪失勞動能力,母親和哥哥均因疾病無法自理,弟弟尚在讀初中,全家被列為新塘村重點防返貧監測對象。
彭子玲了解情況后,一邊耐心疏導,鼓勵文文積極投遞簡歷,一邊聯動幫扶單位幫忙找工作。經多方協調,深圳某電梯安裝公司同意錄用,但要求持證上崗。面對文文無力承擔培訓費用的困境,彭子玲迅速召集駐村第一書記和村干部商議,最終由村委會專項資助其完成技能培訓并取得證書,順利赴深就業。
就業幫扶作為防返貧最直接有效的舉措,在彭子玲的持續推進下,新塘村通過建立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幫扶機制,既實現了增收脫貧的短期目標,更構建起防返貧動態監測的長效體系,切實保障困難勞動力穩崗就業。
讓村民足不出村能辦事
支部強不強,關鍵看頭雁。彭子玲始終將黨建視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嚴格推行“第一議題”制度,組織黨員赴浙江、清遠學習現代農業,培養2名“90后”候任干部。在“橘州頭雁工作室”,79名黨員包片聯戶,2024年解決群眾訴求237件,村民滿意度達98%。
彭子玲還整合村級職能和基本公共服務,擴建了村黨群服務中心,因地制宜建設了5個村級小公園、6個籃球場,打造了6條美麗宜居村,并配套建設了數字鄉村平臺、法治小廣場、電車充電樁等便民惠民設施,使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基層可辦、就近能辦”的快捷服務,受到了村民的歡迎,得到了大家的贊許。
彭子玲十分關心村里的教育事業和村民的生產難題。當了解到新南小學教學條件落后,她積極奔走,聯系南方電網、碧桂園學校,最終為學校建設了知行書屋,添置了課桌和體育器材,改善了教學條件。針對果農反映的果樹病蟲危害重、水肥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她邀請專家30多人次為果農把脈問診,開出良方;實施紅火蟻統防統治5000多畝次,解決了村民被紅火蟻叮咬的困擾。
在彭子玲的帶領下,新塘村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取得顯著成效。不斷壯大黨員隊伍,優化黨組織設置,2024年,黨支部經上級批準升格為黨總支。
如今,站在“水果樓”的觀景臺遠眺,連片果園如綠色波濤涌向天際,民宿木屋點綴其間,研學團隊的笑聲驚起白鷺。彭子玲告訴記者,目前她正在籌劃更宏大的藍圖:建設農旅融合產業帶,引入水果精深加工,讓新塘青柚貼上“地理標志”標簽,“我們要讓年輕人看到:鄉村不是回不去的故鄉,而是能創業的沃土?!?/p>
(南方工報全媒體記者譽建業 通訊員陳紫云)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