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長江北岸的蘆葦叢中,夜色深沉如墨,寒風刺骨。一個15歲的女孩緊握船槳,屏息凝神,載著一隊喬裝成漁民的解放軍偵察兵,悄然劃向江南敵占區。
國民黨守軍的探照燈不時掃過江面,敵軍的哨崗在遠處若隱若現。
看到這一幕,她的心跳隨著水波起伏,但卻沒有一絲退縮,幾天前,她和哥哥馬勝紅毫不猶豫獻出家中唯一的漁船,只為助解放軍探查敵情。
她英勇的精神,也讓我軍這支部隊順利渡江,成為了渡江戰役之中最早攻克敵人的部隊。
她的名字叫做馬三姐,其實更應該說,她從小時候開始,家里人就沒有給她取名字,一直到1951年的時候,毛主席接見這個小女孩,才給她起了一個名字,而這個名字,也讓馬三姐這一生引以為傲。
那么馬三姐是什么人呢?
毛主席后來又給她起了一個什么名字呢?
1949年初,解放戰爭進入決勝階段。
因為國民黨無心談判,故意拖延時間,中央軍委決定命令渡江戰役總前委徹底打響渡江戰役,這場戰役作為解放軍突破國民黨長江防線的關鍵一役,承載著解放江南、建立新中國的歷史使命。
知道我軍?要渡江?,國民黨軍在江南構筑了堅固的碉堡工事,配備重炮與機槍,企圖阻擋解放軍南下。
而在?長江北岸的無為縣,就?成為解放軍集結漁船、訓練水戰的戰略要地。
當時三野二十四軍五十師進駐馬西村,征集民船,動員漁民與民工,準備一舉突破敵軍防線。
而?馬西村的漁民以打漁為生,熟悉長江水情,因此?成為解放軍不可或缺的助力。
馬三姐就是這個村子里的女孩,當她?得知解放軍需要幫助的時候,就與?哥哥?一起加入了隊伍中。
馬三姐,在?1935年出生于安徽無為縣的漁民家庭,因為家中排行第三,鄉親們親切地稱她“三姐”,其實她?并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名字。
她的?母親生育十三子,僅八人存活,她?的?父親以打魚擺渡為生,一條漁船承載全家生計,馬三姐自幼隨父親在長江中歷經風雨,練就了不懼風浪的膽識和不服輸的性格,十多歲時,她便能獨自游過長江,鄉鄰贊她“不愧是漁民的女兒”。
1948年,國民黨軍潰退江南,強征江北漁船與民工修筑工事。
馬三姐與哥哥馬勝紅被擄至江南,目睹敵軍逼迫民工日夜勞作,稍有懈怠便遭毒打,姐弟二人趁亂逃回江北,心中燃起對國民黨軍的憤慨。
他們對江南的地形與工事布局了然于胸,這份經歷成為日后協助解放軍的重要資本,1949年2月,當解放軍進駐馬西村征集漁船時,馬三姐與哥哥主動獻出漁船,渴望為解放事業貢獻力量。
也同樣希望為自己的人生,爭取一份新的光芒。
1949年初,解放軍在馬西村征集了兩百余條漁船,集結于鳳凰頸內河進行渡江訓練。1949年初,解放軍在馬西村征集了兩百余條漁船,集結于鳳凰頸內河進行渡江訓練
為了幫助解放軍更好地?渡江,馬三姐與馬勝紅積極參與,教授解放軍戰士劃船與游泳技巧,幫助他們掌握長江激流中的航行要領。解放軍戰士們初次接觸漁船,常因船身搖晃而手忙腳亂,馬三姐耐心示范,教他們如何借風勢、避暗礁。
同樣的,為了保證兄妹二人在接下來作戰中能夠保全自己,也?同樣能夠擊倒敵人,解放軍教導二人?使用槍械、投擲手榴彈,并傳授戰場急救與包扎技能。
一個多月的訓練中,軍民并肩作戰,情感日益深厚。馬三姐的熱情與倔強感染了戰士們,戰士們的革命信念也激勵著她。
訓練場上,戰士們為馬三姐的泳技鼓掌,她則為戰士們的槍法叫好。
4月20日,渡江作戰的日子到了,渡江誓師大會在長江邊舉行。
夜幕降臨時?,馬三姐與哥哥的漁船被選為四條突擊船之一,準備載送解放軍沖鋒陷陣,接到了命令后,馬三姐沒有磨蹭,迅速且忙碌地為戰士們搭跳板、整理船只,滿心期待。
其實當時的部隊并沒有安排馬三姐兄妹二人共同渡江,因為他們都是沒有作戰經驗的漁民而已,所以當時一位首長發現她在船上,皺眉勸阻:
“小姑娘,江中打仗兇險,你年紀太小,如何應對?”
面對這部首長的?勸導,馬三姐毫不退讓,爭辯道:
“我劃船不比你們差,前些日子偵察敵情還是我送的!”
可是讓老百姓上戰場,首長不允許的態度堅決,甚至威脅馬三姐,如果她?非要跟著去,那他們就更換漁船。
害怕影響部隊計劃,馬三姐也不跟首長作對,表面上下了船,可她卻有別的辦法,她下定決心,一定要參加這場戰斗。
夜色中,突擊船駛入長江中心,激流洶涌。
就在這個時候,在某艘船上,馬三姐忽然從船艙現身,搶過船槳,奮力劃動,她?的出現讓許多戰士既驚訝又感動,看到這個小女孩一定要參戰,他們也被打動了,隨即與她并肩作戰。
而?敵軍的照明彈將江面照得如同白晝,炮彈掀起巨浪,槍彈如雨點般襲來,馬三姐全神貫注,緊握船槳,憑借對水情的熟悉,帶領突擊船靈活躲避炮火,在整個過程中,她的沉著與果敢,令戰士們由衷敬佩。
但就在這個時候,突如其來的?一顆流彈擊中馬三姐的左臂,鮮血染紅衣袖,馬三姐倒下后,并沒有驚慌,相關醫務人員給她?檢查,發現子彈傷害的位置不深,所幸未傷及骨頭。
于是乎,哥哥馬勝紅迅速為她簡單包扎,她咬緊牙關,繼續劃船,毫無懼色。
也是馬三姐的這種精神,感染了船上的三十余名戰士,他們齊心協力,奮力沖向南岸。
隨后他們經過激烈交火,馬三姐與哥哥駕駛的突擊船率先沖抵江南銅陵金家渡,成為“渡江第一船”。
而在先發的四條突擊船中,兩條被敵軍擊沉,另一條隨馬三姐的船成功登陸,毫不夸張地?說?,馬三姐的壯舉,為解放軍開辟了突破口,為渡江戰役的初步勝利奠定了基礎。
登岸后,解放軍遭遇敵軍憑借碉堡工事的頑強阻擊。
因為敵軍的碉堡火力密集,將突擊隊壓制在江岸,不過住在這一帶?,馬三姐熟知江南工事布局,于是?主動請纓,帶領兩名爆破手繞過雷區,逼近敵方碉堡。
她憑借曾被擄至江南的記憶,選擇了一條隱蔽的小徑,避開敵軍火力,行至半途,敵軍發現他們的行蹤,機槍掃射,一名爆破手不幸中彈犧牲,看到戰友倒下,馬三姐迅速拔出解放軍配發的兩枚手榴彈,拉響引線,精準投向碉堡。
頓時,爆炸的煙霧為另一名爆破手提供了掩護,他成功炸毀碉堡,火光沖天。
解放軍趁勢發起沖鋒,敵軍防線迅速崩潰。
雖然受傷,可她?越戰越勇,馬三姐欲隨部隊繼續作戰,也是這個時候,哥哥馬勝紅卻拉住她提醒:
“我們還要回去運兵!”
考慮到還有解放軍沒有渡江,她?更大的能力應該發揮在運輸部隊上,于是她才?與哥哥駕船返回江北,當晚又往返兩趟,救起落水戰士與民工。
在接下來的七天七夜,馬三姐與哥哥日夜奮戰,運送部隊與物資,奔波于江面,她的左臂傷口尚未痊愈,疼痛時常襲來,她卻從未停歇,每當船只靠近南岸,敵軍的炮火依然威脅著江面,馬三姐憑借水性與經驗,靈活規避,保障了運輸的安全。
七天七夜的奔波,馬三姐與哥哥不知運送了多少部隊與物資。鄉親與解放軍為他們的奉獻動容,稱馬三姐為“江上的小英雄”。
渡江戰役勝利后,馬三姐與哥哥的事跡傳遍軍中,馬勝紅被評為“支前模范”,榮立一等功。馬三姐未在意個人榮譽,笑著說:
“我自愿的,不評也無妨。”
半月后,解放軍戰士向上級反映她的英勇事跡。無為縣召開慶功大會,授予馬三姐“渡江特等英雄”稱號 她身披大紅花,騎著高頭大馬游街,引來全城居民圍觀,從此,“渡江小英雄”的名字響徹無為。
而馬三姐的故事不僅僅在無為縣?人盡皆知,同樣傳到了毛主席的耳中。
1949年9月,毛澤東主席親筆寫下請柬,邀請她參加開國大典,但當時,她?的家人覺得她?年幼,所以未能成行。
一直到1951年,毛主席再次發出請柬,這一次,馬三姐才?隨安徽代表團進京。
在中南海懷仁堂的國慶宴會上,她代表安徽向毛主席敬酒,激動得淚流滿面,周恩來總理向毛主席介紹:
“她就是您兩次邀請的渡江小英雄。”
毛主席拉著她的手,親切詢問她的名字。得知她只有“三姐”的昵稱,毛主席笑著說:
“這么偉大的英雄,怎能沒有名字?”
于是毛主席提出,用他的姓,給馬三姐起一個名字,毛主席為她取名“馬毛姐”,并在家中設宴款待,自此?,馬三姐有了真正的名字,那就是馬毛姐。
其實在渡江戰役后,馬毛姐進入安徽省工農干部學校學習,系統接受文化教育,并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7年,她分配至合肥,歷任麻紡廠團支部書記、針織廠副廠長、小五金翻砂社副主任、東風服裝廠工會主席、合肥市鞋帽總公司副總經理等職,在工作中,她延續了渡江時的吃苦精神,組織工人完成生產任務,關心同事的生活困難,贏得了廣泛尊重。
1990年,她光榮離休,結束了數十年的職業生涯。
在馬毛姐的晚年,她將自己作為英雄的榮光深藏心底,教育兒女自立自強,而?她的五個兒女繼承了母親的堅韌,各有成就,對父母極為孝順。馬毛姐晚年常說:
“老來有福,才是真正的福氣。”
她的淡然與豁達,展現了一個英雄對名利的超脫,但不管怎么說,她?曾經的輝煌歷史,她?的巾幗英雄風范,足以讓所有人為之感到欽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