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海傳》無論質量如何,都注定會成為爆款。因為有太多元素吸引觀眾。
對于年輕觀眾而言,古偶題材加上肖戰主演就已經構成了不得不看的強硬理由。
對于中生代觀眾來說,《藏海傳》這個片名加上總導演鄭曉龍,不能不讓人想起《甄嬛傳》。
而對于我這個看著鄭曉龍作品長大的老觀眾來說,能聯想起來的東西就更多了。
《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這一連串經典電視劇的創作者,都可以歸入“鄭曉龍和他的朋友們”這個圈子。
圈子里的這群人,又共同擦亮了一塊招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以下簡稱“北視中心”)。
這個招牌下的作品,撐起了中國電視劇的半壁江山。而鄭曉龍導演的創作生涯,則講述了一段中國電視劇往事。
國產電視劇探路者
YIQIYINGCHUANG
王朔曾評價相對于港臺的“四大俗”,內地文化有四大支柱:新時期文學、搖滾、北影幾代師生和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十年。
在王朔看來,這四大文藝創作團體,抵抗了八九十年代港臺文化的沖擊。
這里特別強調的北視中心十年,也正是王朔事業最輝煌的時刻。而在這十年間北視中心的帶頭人,就是鄭曉龍。
導演鄭曉龍
1982年,北京廣播電視局增加了一個電視藝術中心,主要的工作就是拍電視劇。那個時候,大家都不太知道電視劇該怎么拍,所有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在整個八十年代,電視劇的輝煌屬于央視,由古典名著改編的《紅樓夢》《西游記》一誕生便是經典。
相比于財大氣粗的央視,地方臺很難復制這樣的成功,于是北視中心盯上了場景人物都相對簡單的室內劇。
1988年,鄭曉龍找上王朔、李曉明等一幫青年作家住進薊門飯店,他們一邊吃著餃子,一邊琢磨要講一個女人的故事。
“傳統的美德在這個女人身上都要有,再將各種磨難放到她身上”,最終他們聊出了一個名叫劉慧芳的女性,而這部劇就是《渴望》。
這可能是報紙上第一次用“萬民空巷”來形容一部內地電視劇所引發的收視熱潮。“舉國皆哀劉慧芳,舉國皆罵王滬生,萬眾皆嘆宋大成”,成為獨特的時代記憶。
該劇收視率高達98%。據說每天連小偷都等著看,因此降低了犯罪率。為此,公安部專門給北視中心發了一面錦旗。
多年來,鄭曉龍一直津津樂道于自己作品的社會影響力:《渴望》降低了犯罪率,《北京人在紐約》降低了出國率,《金婚》降低了離婚率。
如今回看這部電視劇,故事并不算出色,其藝術價值或許還不如同名主題歌。但這部劇無疑具有開拓性,它第一次讓內地電視劇擁有了競爭力。
一出生就風華正茂
YIQIYINGCHUANG
嘗到了甜頭,鄭曉龍和王朔趁熱打鐵,開始鼓搗另一部電視劇。這一次,他們打算以“文學編輯部”為題材弄一部系列喜劇。
《編輯部的故事》劇照
還是創作《渴望》的老辦法,一伙人住到賓館里攢劇本。有了《渴望》的成功,這一回北視中心慷慨解囊,在180元一晚的友誼賓館開5天房。
結果電視劇馬上要開拍,劇本丟了。這下子王朔著急了,他還指著這部劇再火一把呢。但讓他一個人把劇本弄出來也是強人所難。
這個時候有一個人毛遂自薦,他就是馮小剛。作為王朔的粉絲,馮小剛深諳王朔的寫作風格,寫出來的故事幾可亂真。
有了馮小剛的幫忙,《編輯部的故事》順利開拍,而導演工作則落在了另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人身上,他就是趙寶剛。靠著《編輯部的故事》,這兩位平民子弟,迎來了人生轉折。
《編輯部的故事》主創合影
兩部劇的大火,讓鄭曉龍自己也頗有些技癢,打算親自拍一部電視劇給弟兄們打打樣。剛好那時候出國熱,這就有了《北京人在紐約》。
因為在紐約拍攝,讓這部劇的成本直線上升,而鄭曉龍手里面根本沒有錢,北視中心的錢都投在了電視劇《京都紀事》上面。
沒辦法,鄭曉龍借助父親的關系從三九胃泰那里拉來了50萬投資,還破天荒地從中央銀行爭取到了150萬美元的貸款。
電視劇拍完之后,又以國內、海外版權,換來了央視5分鐘的“貼片廣告”,這是中國電視劇的第一次市場化運作。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這部劇有多紅,自然不用講,很多中國觀眾第一次以如此細膩的視角看到紐約這個國際大都市。這部劇也為很多渴望出國的人兜頭澆下一盆冷水。
就像電視劇開篇那句臺詞:如果你愛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就送他去紐約,那里是地獄。
這部劇的編劇馮小剛,則再一次毛遂自薦,成為執行導演,開啟了他的導演生涯。而另一位導演趙寶剛,則把王朔的三部小說攢成一個故事,這就是王志文主演的《過把癮》。
就這樣,北視中心出道即巔峰,以一年一部爆款劇的速度繁榮著中國電視劇產業。
有業內人士打趣說:在電視劇制作超級火爆的年份,北視中心的會計和司機都被外聘成了編劇。
但是到了20世紀最后的年頭,北視中心的招牌逐漸不再閃亮。究其原因,就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拍電視劇不再由國有單位一家獨大,市場正式開放了。
而這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文藝工作者不能只考慮藝術上的自我表達,還要考慮成本和利潤,要學會迎合市場需求。
更能準確把握市場的兩位平民導演馮小剛和趙寶剛自此事業蒸蒸日上。而成就了他們的鄭曉龍和王朔則失去了原有的位置。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
YIQIYINGCHUANG
一直在說馮小剛和趙寶剛是平民子弟,這是相對于“鄭曉龍和他的朋友們”而言。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化圈風頭正勁的那波人,無論是鄭曉龍、葉大鷹、王朔、馬未都,還是姜文、葉京、英達、管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稱謂——“大院子弟”。
《陽光燦爛的日子》劇照
他們的出身決定了他們的學識、見識以及精英視角,而這些又通過他們的作品反應出來。這些作品所具有的共性,便是北京大院文化。
影評人開寅這樣評價北京大院文化:“它滲透著強烈的現實主義傾向,帶著濃厚的批判現實價值觀和個人理想主義氣質;立足于某種卓爾不群的精英意識,卻又時不時放低身段借用市民文化的表達手段;最終演變成指向性明顯帶著淺文本表達意識的‘半精英半市民’文化。”
半精英半市民的文化底色,注定了創作者對于市場的半推半就。就上了就能成為爆款,而推開了就可能沒落。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劇照
相比之下,馮小剛和趙寶剛則具有大院子弟們所不具備的平民視角和柔軟身段,他們更能讀懂并更愿意去迎合市場需求。
所以無論是趙寶剛和海巖的強強聯合,還是馮小剛的賀歲喜劇,都在市場上取得了持續的成功。
其中《甲方乙方》是最典型的例子。同樣的故事,相比于原著《頑主》的辛辣,馮小剛則表現出王朔所不具備的脈脈溫情。
《頑主》劇照
最終,電影《頑主》留給影迷一個可以載入電影史冊的結尾,而《甲方乙方》則留給市場更為廣闊的前景。
這也是鄭曉龍轉身去拍古裝劇和年代劇的原因,既然把握不住當下觀眾的需求,那倒不如去拍攝那些不太具有時代感又能承載他的精英意識的作品。于是就有了《甄嬛傳》。
鄭曉龍在《甄嬛傳》拍攝現場
時至今日,不僅僅是鄭曉龍,就連馮小剛也逐漸無法適應市場。這不僅是精英視角與平民市場的固有隔膜,還有時間挖出來的代溝。
鄭曉龍并不避諱這一點:“我在現代感這方面跟不上,所以我很難拍這一類東西。如果看到有這樣的好項目,我會推薦給我們公司的年輕導演,細節之類的,他們掌握得可能比我還多,拍出來就會更好看、更精彩、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
但有時候,他也會對年輕人的關注點感到困惑。拍攝《幸福到萬家》,他關注的是“女性法律意識的覺醒”“農村法律的普及”這些宏大敘事,而彈幕上瘋狂刷屏的卻是“何幸福什么時候離婚”。
《幸福到萬家》劇照
鄭曉龍也不理解如今年輕人的追劇方式:“他們也這么速進地看《甄嬛傳》嗎?我覺得,文藝不能這樣快餐化,搞成這樣的話,我們不可能成。”
精英意識和年齡,構成了鄭曉龍與當下電視劇市場的雙重障礙,但年過七旬的鄭曉龍仍然嘗試著擁抱當下,于是就有了《藏海傳》,一部介于歷史劇和偶像劇之間的作品。
而他的那些朋友們,也都如明日黃花,面對市場變化頗有些力不從心。給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之感。
但把他們的作品放到更長的時間里去衡量,某些潮流沖刷不掉的價值便顯現出來。就像我們無論怎樣書寫中國電視劇的歷史,都繞不過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這個名字。
作者丨牛角
永遠的新文化報評論員
排版丨汪津民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豆瓣及網絡,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系我們。」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
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用戶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鐘),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