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很年輕的時候,以為那些叔叔伯伯都是很厲害的人,我羨慕他們的成熟,向往那種有車有房有家庭的幸福生活。
那時候我還在迷茫,也一無所有,我緊緊盯著自己沒有的東西,卻忘了仔細品味自己所擁有的青春,那才是最寶貴的東西。人啊,好像一輩子都是這樣,失去才知道珍惜。
后來,我也成了小年輕眼里的叔伯,成為了貌似強大且擁有一切的中年人,然后我才懂得那句話: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不是身臨其境,不到那個份上,你就不會真正懂得“中年”意味著什么。
人到中年,每年都要經歷生死。
35歲后,開始經常參加朋友家里親人的葬禮。40歲后,偶爾會在朋友圈看到某個同齡的熟人訃告。
前者會讓人越來越意識到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死亡就是自己注定的結果。而后者就特別能夠引發自己的共情,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有個一起吃過幾次飯的熟人,印象里人很好,但突然就得了重病,很快就走了。我大概還記得他在朋友圈最后的發言,“我一直很努力做事,什么都對得起良心,為什么是這樣的結果?”
他不明白,我也不明白。
我感到揪心的是他還有六十多歲的母親,以及一個還沒有小學畢業的兒子,妻子是臨時工,他也沒有留下多少存款,這一家人該怎么辦呢?
除了疾病,還有一些中年人是意外離世。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生命真的很脆弱,人生真的很無常。
失去工作的中年人,還要遭受社會的毒打。
一個前同事從公司離職后,想著人總要吃飯,于是拿出幾乎所有的積蓄開了家飯店,開業時候還請朋友們去吃飯,但不到半年時間就做不下去了,賠了幾十萬,財富一夜清零。
“早知道這樣,還不如去買股票呢,至少不用浪費這么長時間……”僅僅幾個月過去,他頭上就有了很多白頭發,問他飯店是怎么回事,他說自己關門后想了整整三天,終于知道自己敗在了哪里了:
1、沒有自知之明,原以為開飯店很簡單,門檻低,只要招好廚師和服務員就能賺錢,實際上處處都要操心,自己一直干技術,做生意簡直跟呆子一樣,不虧錢也是沒有天理了。
2、位置不好,盡管在街口,但地方留不住人。
3、主要還是自己不會經營生意,不知道飯店需要維護顧客,有熟客支持才能慢慢做下去,否則來吃飯的人越少,生意就越差,我們平常去飯店吃飯也會選生意紅火的。
4、廚師沒有絕活,當然小飯店也顧不到多好的廚師,別的飯店生意好是因為老板自己就是大廚,有自己的拿手菜,一個飯店必須有招牌菜才能有競爭優勢。
5、從去哪里買菜,到如何配菜,以及冷藏、酒水、衛生等,都是需要注意的細節,乃至碰到比較麻煩的顧客怎么處理,都很考驗人。
我說你現在也有經驗了,要不再換個地方干?他搖頭,“太累了,早起晚睡,我這個腰受不了,而且沒有那么多錢,自己不懂做菜,再干下去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