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真實案件改寫,所用人名皆為化名,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聯網,部分圖片非案件真實畫像,僅用于敘事呈現,請知悉。聲明:作者專屬原創文章,無授權轉載搬運行為一律追究到底!
在一個寧靜的高檔小區里,居民們的生活如同往常一樣平靜而有序,直到一聲沉悶的巨響撕裂了這片安寧。
驚恐的人們循聲望去,只見一個年輕的身影躺在血泊之中,周圍的地面被鮮紅染透,而這個身影竟是即將參加高考的天才少年林海濤。
剎那間,小區陷入一片混亂,有人發出刺耳的尖叫,有人顫抖著撥打急救電話,試圖抓住那最后一絲希望。
消息傳到林海濤家中,他的父母如同被雷擊中一般,瘋了似的沖下樓,推開人群,看到兒子躺在那冰冷的地面上,母親蘇瑤雙腿一軟癱倒在地,撕心裂肺的哭聲響徹夜空,父親林國強則呆立原地,眼神空洞,仿佛整個世界在他面前崩塌。
這突如其來的悲劇,如同一顆重磅炸彈,在這個看似和諧的社區中炸開,掀起驚濤駭浪,讓所有人都震驚不已。
林海濤,一個被寄予厚望的少年,就這樣毫無征兆地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不僅讓鄰里唏噓不已,也讓人們對他的過往產生了濃厚的好奇。
林海濤的出生注定與眾不同,他降生在一個充滿書香氣息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林國強是本地一所知名大學的數學教授,母親蘇瑤則是中學里深受學生愛戴的語文教師。
這樣的家庭環境為林海濤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成長土壤,仿佛命運早就為他鋪好了一條通往卓越的道路。
從他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林海濤便展現出異于常人的敏銳與聰慧。
他的第一聲啼哭還未完全平息,就已經在襁褓中睜著一雙清澈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這個世界。
父母常常笑著回憶,林海濤還未滿一歲時,就已經能指著墻上的識字卡,咿咿呀呀地認出上百個漢字。
那時的他,連走路都還不穩,卻已經能歪歪斜斜地握著筆,在紙上寫下簡單的“人”“大”“天”,讓林國強和蘇瑤既驚訝又欣喜。
他們意識到,這個孩子或許真的與眾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林海濤的天賦愈發耀眼。
三歲時,他已經不再滿足于簡單的識字游戲,而是央求母親從書架上取下厚厚的《兒童百科全書》,獨自坐在小板凳上翻閱,嘴里念念有詞,仿佛在與書中的世界對話。
他的數學能力更是令人嘆為觀止,鄰居家的小孩還在為“1+1”爭得面紅耳赤時,林海濤已經能心算兩位數的加減法,甚至在父親的引導下,摸索著學會了簡單的乘法口訣。
幼兒園的老師們常常束手無策,因為林海濤對那些五顏六色的玩具和喧鬧的游戲毫無興趣,他更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捧著書本靜靜地閱讀。
每當老師試圖拉他去參加集體活動,他總是抬起頭,用那雙清澈卻堅定的眼睛說:“老師,我想看書。”
這樣的場景讓老師們哭笑不得,卻也不得不承認,這個孩子似乎天生就屬于另一個世界。
小學階段,林海濤的學習速度徹底顛覆了所有人的認知。
他入學不過一個月,就已經熟練掌握了一年級的全部課程,老師們驚訝地發現,這個瘦小的男孩在課堂上幾乎不需要額外的講解,隨手一翻課本,就能準確無誤地回答問題。
到了第二學期,他已經自學完了小學三年級的數學和語文,甚至開始對科學課本里的實驗原理刨根問底。
學校領導和老師們商量后,決定讓林海濤連續跳級,因為常規的教育節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需求。
于是,在同齡人還在為拼音和加減法苦惱時,林海濤已經坐在五年級的教室里,手握鉛筆,輕松地在試卷上寫下滿分答案。
他的成績單一次次刷新紀錄,獎狀如雪片般飛來,家里的客廳墻壁很快就被貼滿,成了父母向親朋好友炫耀的“榮譽墻”。
林國強每每提起兒子,臉上總是掛著掩不住的驕傲,而蘇瑤則會在一旁輕聲補充:“這孩子,真是我們家的福氣。”
進入初中后,林海濤的天才光芒更加奪目。
他不再依賴課堂上的教學,而是開始自學高中的課程,翻開厚重的數學課本,埋頭鉆研那些復雜的方程和幾何證明。
老師們發現,林海濤的筆記本上總是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公式和推導過程,有些內容甚至超出了他們的教學范圍。
為了給林海濤提供更大的舞臺,學校特意安排他參加全國性的數理化競賽。
第一次參賽時,他不過十三歲,卻在賽場上鎮定自若,面對一眾比他年長的對手,依然以絕對優勢摘得一等獎。
那一刻,評委席上的老師們交頭接耳,有人忍不住感嘆:“這孩子簡直是天生的學者!”
從此,林海濤的名字傳遍了學校,甚至在整個社區里都成了傳奇。
他成了鄰里口中的“天才少年”,父母的驕傲,學校的明星,他的每一次成功都像一顆耀眼的星辰,點亮了周圍所有人的目光。
然而,這種耀眼的光芒并非沒有代價。
林海濤的成長速度雖然驚人,但也讓他與同齡人漸行漸遠。
他的世界里沒有嬉戲打鬧,沒有街頭巷尾的零食攤,只有書本、試卷和無盡的知識海洋。
父母常常對他說:“你是我們的希望,要努力成為最優秀的人。”
林海濤總是默默點頭,可他那雙清澈的眼睛里,偶爾會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迷茫。
他知道,自己被寄予了太多期望,而這些期望如同無形的枷鎖,牢牢地將他綁在了“天才”的道路上。
鄰居們羨慕地議論:“這孩子前途無量啊!”
林海濤的輝煌成就如同一顆耀眼的明星,在無數人的注視下冉冉升起,而這種光芒最終將他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高中校園。
隨著連續跳級的步伐,他比同班同學小了兩三歲,這不僅意味著他要面對更復雜的課程,也意味著他在社交上的天然劣勢悄然顯現。
高中生活本應是青春洋溢的時光,充滿了友情、夢想和無憂無慮的笑聲,但對林海濤來說,這一切卻顯得遙不可及。
他走進教室的第一天,同學們投來的目光中夾雜著好奇、羨慕,甚至還有一絲不易察覺的疏遠。
他的身形瘦弱,臉上還帶著幾分稚氣,與那些已經開始長出胡茬、聲音低沉的少年形成了鮮明對比。
林海濤低頭坐在靠窗的座位上,手里握著一本厚重的數學書,試圖用熟悉的知識填補內心的不安。
然而,這種努力似乎注定徒勞,因為他很快發現,自己與這個新環境格格不入。
課間休息時,教室里總是熱鬧非凡,同學們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討論著最新的流行音樂、明星的八卦,或者周末的娛樂計劃。
他們笑聲不斷,彼此拍著肩膀,偶爾還會因為一句玩笑而哄堂大笑。
林海濤卻從不參與這些,他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默默翻開書本,眼神專注而平靜,仿佛周圍的喧囂與他無關。
有時,某個大膽的同學會走過來,試探著問他:“林海濤,你聽過周杰倫的新歌嗎?”
林海濤抬起頭,淡淡地搖了搖頭,輕聲說:“沒聽過,我不太感興趣。”
對方往往會尷尬地笑笑,然后轉身離開,留下一句意味深長的嘀咕:“這家伙真是怪人。”
這樣的場景反復上演,林海濤漸漸成了教室里的一個孤島,周圍的笑聲越熱鬧,他的沉默就越顯得刺眼。
他并非不愿融入,只是那些話題對他來說太過陌生,他不知道該如何開口,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屬于這里。
體育課成了林海濤另一個難以逾越的障礙。
操場上,同學們在籃球場上揮汗如雨,或者在跑道上追逐嬉戲,盡情釋放著青春的活力。
而林海濤卻總是站在一旁,瘦弱的身體在運動中顯得笨拙無力。
他試過加入籃球游戲,可每次接球時,手掌總會顫抖,球還沒投出去,就已經被高大的同學搶走。
跑步時,他的步伐零散而緩慢,遠遠落在隊伍后面,引來一陣陣毫不掩飾的嘲笑。
“你看那個天才,連跑步都不會!” 一個同學捂著嘴偷笑,聲音雖小,卻像針一樣刺進林海濤的心里。
他低著頭,咬緊嘴唇,努力讓自己看起來無動于衷,可內心的羞恥和無力感卻如潮水般涌來。
體育老師偶爾會鼓勵他:“別在意,林海濤,你有你的長處。”
但這種安慰聽起來更像是憐憫,反而讓林海濤更加不愿抬頭。
他開始找理由逃避體育課,寧愿一個人躲在教室里看書,也不愿再次成為笑柄。
學業上,林海濤依然是無可爭議的王者。
高中的課程對他來說并不困難,他依然能輕松應對每一場考試,甚至在老師還沒講完新知識時,就已經在腦海中推演出答案。
他的試卷總是第一個交上去,上面寫滿了工整的字跡和完美的解題過程,老師們批改時常常忍不住感嘆:“這孩子的腦子真是天賜的寶貝。”
然而,這種優越感并沒能填補他內心的空虛。
曾經,學習是他最大的樂趣,每解開一道難題,他都會感到由衷的興奮和滿足。
可如今,這些成就似乎成了一種機械的重復,他拿起筆,寫下答案,卻再也找不回當初的那份激情。
他開始懷疑,自己日復一日的努力究竟是為了什么。
是為了父母口中那句“你是最優秀的”,還是為了鄰居們艷羨的目光?
這些問題像陰影一樣籠罩著他,卻無人能給他答案。
父母對林海濤的關注始終圍繞著成績。
每天晚飯后,林國強都會習慣性地問:“今天考試怎么樣?成績出來了嗎?”
蘇瑤則在一旁補充:“你得保持第一,不能讓別人超過你。”
林海濤低頭扒著飯,點點頭,輕聲回答:“嗯,滿分。”
這樣的對話幾乎成了家庭生活的全部,父母的語氣里滿是期待,卻從不問他今天過得開不開心,是否有什么想說的話。
他們眼中的林海濤,是一個完美的“天才機器”,只要按下開關,就能源源不斷地輸出榮譽和獎狀。
可他們不知道,這個機器的內部正在悄然失衡。
林海濤的內心漸漸被一種莫名的孤獨填滿,他渴望有人能聽聽他的想法,理解他的迷茫,可每當他試圖開口,迎接他的總是父母那句不變的叮囑:“好好學習,其他的不用想。”
這種冷漠的忽視像一把無形的刀,慢慢割裂了他與父母之間的聯系。
夜深人靜時,林海濤常常獨自坐在書桌前,望著窗外的星空發呆。
他的房間堆滿了書本和獎狀,可這些曾經的驕傲如今卻像一座座冰冷的豐碑,提醒著他與世界的隔閡。
他開始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疲憊,不是身體上的,而是靈魂深處的。
林海濤的高中生活如同一潭死水,平靜得近乎壓抑,直到一場學校組織的學術講座打破了這份沉寂。
那是一個秋日的午后,校園禮堂里擠滿了學生,老師在臺上講解著復雜的科學原理,臺下的同學們大多昏昏欲睡,唯有林海濤坐在最后一排,手中握著筆,低頭在筆記本上飛快地記錄著公式。
他的專注一如既往,卻也讓他顯得與周圍的倦怠格格不入。
講座進行到一半,一個清脆的聲音從禮堂前方傳來:“請問老師,這個公式可以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嗎?”
林海濤抬頭一看,只見一個高挑的女孩站在人群中,烏黑的長發披在肩上,臉上帶著自信的笑容。
她的話音剛落,老師愣了一下,隨即點頭稱贊:“問得好,這位同學很有洞察力。”
這個女孩名叫陳悅,是高三的學姐,不僅成績優異,還以開朗的性格和多才多藝聞名于校。
林海濤的目光在她身上多停留了幾秒,心中泛起一絲異樣的漣漪。
講座結束后,學生們三三兩兩地離開禮堂,林海濤卻依舊坐在角落,低頭整理筆記。
這時,一陣輕快的腳步聲靠近,他抬起頭,發現陳悅正朝他走來。
她停下腳步,微微一笑,說:“你是林海濤吧?我聽過你的名字,天才少年。”
林海濤有些局促地點了點頭,臉頰微微發紅,低聲回答:“嗯,我是。”
陳悅毫不拘謹地拉過一把椅子坐下,繼續說道:“我剛才看你在記筆記,寫得真認真,能給我看看嗎?”
林海濤猶豫了一下,還是遞過筆記本。
陳悅翻了幾頁,眼中閃過一絲驚嘆:“哇,你的思路好清晰,連我都學到東西了。”
她的話讓林海濤感到一陣意外的溫暖,這是他許久未曾體驗過的被人理解的感覺。
從那天起,陳悅成了林海濤生活中一道意想不到的光,她開始頻繁地找他聊天,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有時還會講一些有趣的生活瑣事,比如她如何在社團活動中學會彈吉他,或者周末和朋友去看了一場爆笑的電影。
在陳悅的影響下,林海濤的世界開始悄然改變。
她不僅欣賞他的才華,還試圖拉他走出那片孤寂的小天地。
她曾拉著林海濤參加學校的文學社活動,林海濤起初有些抗拒,可當他看到陳悅在臺上朗誦詩歌時那自信的神采,他忍不住被吸引住了。
活動結束后,陳悅笑著問他:“怎么樣,感覺還不錯吧?”
林海濤點點頭,低聲說:“嗯,比我想象中有意思。”
陳悅拍拍他的肩膀:“那以后多出來玩,別老一個人悶著。”
她的熱情像春風一樣,慢慢吹散了林海濤心頭的陰霾。
他開始嘗試接觸新事物,比如跟著陳悅去聽一場校園音樂會,或者在社團里幫忙設計活動海報。
雖然他依然不善言辭,但陳悅從不在意他的沉默,反而總能找到話題讓他開口。
漸漸地,林海濤發現自己不再像從前那樣抗拒人群,他甚至開始期待與陳悅的每一次見面。
然而,這份友誼的升溫并未平靜無波。
隨著兩人走得越來越近,學校里開始流傳起流言蜚語。
課間休息時,同學們竊竊私語,有人說:“林海濤和陳悅是不是在談戀愛啊?”
還有人酸溜溜地補充:“學姐那么優秀,怎么會看上那個怪胎?”
這些話像風一樣傳遍校園,很快吹進了林海濤的耳朵。
他感到一陣莫名的慌亂,既擔心這些流言會傷害陳悅,又害怕父母知道后會勃然大怒。
一天放學后,他忍不住對陳悅說:“那些流言,你聽到了嗎?我怕會影響到你。”
陳悅卻毫不在意地擺擺手,笑著說:“流言算什么?我才不會在意,你也別放在心上,做自己就好了。”
她的豁達讓林海濤既感動又困惑,他從未見過有人能如此坦然面對外界的議論。
他想反駁,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最終只是點了點頭。
林海濤的內心在糾結中搖擺。
他一方面感激陳悅帶給他的溫暖,另一方面又害怕這份友誼會帶來不可預知的后果。
他知道,如果父母發現他與陳悅走得太近,必定會嚴厲責罰,甚至禁止他與外界的一切聯系。
可陳悅的笑容和鼓勵卻像一根無形的線,牽引著他不愿放手。
一天晚上,他在房間里翻看著陳悅借給他的一本小說,書頁間夾著一張她寫的小紙條:“林海濤,勇敢一點,世界沒你想的那么可怕。”
林海濤與陳悅的友誼如同一株在孤寂土壤中悄然萌芽的嫩芽,給了他從未體驗過的溫暖與希望,然而,這份美好并未能長久地隱匿于父母的視線之外。
林國強和蘇瑤作為知識分子,對林海濤的學業有著近乎苛刻的期待,尤其是高考即將來臨的這一年,他們的目光如同鷹隼般銳利,緊盯著林海濤的每一分每一秒。
那是一個平常的周六下午,林海濤坐在客廳里,低頭翻看著陳悅借給他的小說,書頁間夾著她那張寫滿鼓勵的小紙條。
他嘴角不自覺地微微上揚,沉浸在與陳悅相處的點滴回憶中。
然而,母親蘇瑤恰好從廚房走出來,手里端著一盤剛切好的水果,她的眼神無意間掃過林海濤手中的書,眉頭瞬間皺了起來。
她放下盤子,語氣中帶著一絲疑惑:“林海濤,這是什么書?不是課本吧?”
林海濤一愣,下意識地將書合上,低聲回答:“嗯,是朋友借的。”
蘇瑤的臉色微微一變,追問道:“朋友?哪個朋友?”
林海濤還沒來得及解釋,父親林國強從書房走了出來,他聽到了母子間的對話,目光如刀般落在林海濤身上。
他走近幾步,冷聲問道:“是不是那個叫陳悅的女孩?”
林海濤心中一震,他沒想到父母竟已知曉陳悅的存在。
他低著頭,小聲承認:“是她,但我們只是朋友。”
林國強的臉色瞬間陰沉下來,他提高聲音:“朋友?高考這么近了,你還有心思交朋友?”
蘇瑤在一旁附和:“林海濤,你是我們家的希望,怎么能在這種時候分心?”
父母的質問如同一記重錘,砸在林海濤的心上,他試圖辯解:“她幫了我很多,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可他的聲音在父母的怒火面前顯得蒼白無力,林國強毫不留情地打斷他:“夠了!從現在起,不許再跟她聯系!”
說完,他一把奪過林海濤手中的書扔到桌上,又沒收了他的手機,宣布從此限制他的外出活動,只許在家復習功課。
這場突如其來的責罰讓林海濤感到前所未有的委屈與憤怒。
他坐在房間里,望著被鎖在抽屜里的手機,腦海中不斷回放著父母的話。
他不明白,為什么父母連解釋的機會都不給他,為什么他們眼中只有成績,而看不到他的內心。
他覺得自己像一臺被設定好程序的機器,父母只關心輸出結果,卻從不管這臺機器是否已經不堪重負。
學校里的流言蜚語已經讓他倍感壓力,每天走在走廊上,總能聽到竊竊私語的目光刺向他,而如今,家里也變成了另一個戰場。
他試圖與父母溝通,可每次開口,迎接他的總是那句冰冷的指令:“專心學習,其他的不用管。”
這種無形的壓迫像一張網,將他越困越緊,他的胸口仿佛堵著一塊巨石,喘不過氣來。
那天晚上,他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失眠的陰影第一次籠罩了他,腦海中交織著陳悅的笑臉和父母的怒容,他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撕裂。
隨著時間的推移,林海濤的狀態開始下滑。
他的成績雖然依舊名列前茅,但偶爾會在考試中出現小失誤,老師批改試卷時驚訝地發現,那個從不犯錯的天才竟然漏寫了一道題。
他自己也察覺到了變化,可他無法控制內心的混亂。
父母察覺到他的成績波動,非但沒有反思自己的行為,反而變本加厲地施加壓力。
林國強坐在餐桌前,語氣嚴厲地說:“你最近是怎么回事?成績下降了,你知不知道這有多嚴重?”
蘇瑤則在一旁補充:“高考是人生大事,你不能有任何閃失!”
林海濤低頭沉默,他想告訴父母,自己并不是不想努力,而是被逼得喘不過氣,可他知道說了也沒用。
父母的催促像一根鞭子,不斷抽打著他早已疲憊的心,他感到自己被困在一個無形的牢籠里,周圍都是高墻,找不到出口。
家庭的氛圍變得異常壓抑,每天的晚飯時間不再有溫馨的交談,只有父母對成績的盤問和林海濤低聲的應答。
林海濤的房間成了他唯一的避風港,可即便在這里,他也無法逃避內心的掙扎。
他開始反抗,不是大聲爭吵,而是用沉默和冷漠表達不滿。
每當父母提起學習,他只是點點頭,不再多說一句。
這種無聲的反抗讓林國強更加惱火,他拍著桌子吼道:“你這是什么態度?我們都是為你好!”
林海濤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倔強,低聲反問:“為我好,為什么從不問我想什么?”
這句話讓林國強愣住了,可他很快恢復冷漠:“你現在沒資格想別的,只有考上好大學才是正事。”
林海濤的生活在家庭矛盾的激化下,變成了一場看不到盡頭的噩夢,每一天都像在無形的重壓下艱難跋涉。
那是一個陰雨連綿的夜晚,與父母的又一次激烈爭吵將他推向了崩潰的邊緣。
晚飯后,林國強一如既往地盤問他的學習進度,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你最近的模擬考試成績下降了,是不是還在想那個女孩?”
林海濤低頭沉默,雙手緊握著筷子,指節因用力而泛白。
蘇瑤見狀,語氣更加尖銳:“我們跟你說了多少次,高考是你唯一的出路,你怎么就是不聽?”
林海濤終于忍無可忍,他猛地抬起頭,聲音顫抖卻堅定地說:“你們從來不問我想什么,只知道逼我學習,我不是機器!”
這句話像一顆炸彈,在狹小的餐廳里炸開,林國強拍案而起,怒吼道:“你這是什么態度?我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還敢頂嘴!”
爭吵迅速升級,父母的責罵與林海濤的反抗交織在一起,空氣中彌漫著濃烈的火藥味,直到林海濤轉身沖回房間,重重摔上門,留下身后父母的憤怒咆哮。
房間成了林海濤最后的庇護所,可即便在這里,他也無法逃脫內心的煎熬。
他坐在書桌前,雙手抱頭,腦海中回蕩著學校里的流言、父母的責罵,還有陳悅被強行剝奪的友誼。
窗外,雨水拍打著玻璃,發出低沉的轟鳴,仿佛在嘲笑他的無助。
他試圖翻開課本復習,可眼前的字跡卻模糊成一片,他的手顫抖著,連筆都握不穩。
學業的壓力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而父母的不理解則像一把尖刀,刺穿了他最后的希望。
他低聲自語:“我到底是為了什么活著?”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卻像一根繩索,緩緩勒緊了他的心。
窗外的夜空漆黑一片,沒有星光,沒有月亮,只有無盡的虛空映照著他空洞的眼神。
他感到自己被困在一個無邊無際的深淵里,四周都是黑暗,找不到一絲光亮。
在這種絕望的包圍下,林海濤的內心徹底崩塌。
他緩緩站起身,腳步虛浮地走向陽臺,雨水從敞開的窗戶飄進來,打濕了他的衣角,可他毫不在意。
他的眼神空洞而決絕,仿佛已經放棄了一切掙扎。
他爬上陽臺的欄桿,站在邊緣,低頭俯瞰著樓下的地面。
那一刻,時間仿佛凝固,風聲、雨聲、父母的爭吵聲,全都消失在他的耳邊,只剩下一片死寂。
他沒有猶豫,沒有回頭,只是靜靜地閉上眼睛,然后縱身一躍。
伴隨著一聲沉悶的巨響,林海濤的身體重重摔落在小區堅硬的地面上,鮮血迅速染紅了周圍的土地。
這個年輕而充滿才華的生命,就這樣在雨夜中悄然隕落,留下了一個永遠無法填補的空洞。
樓下的居民被巨響驚醒,有人尖叫,有人沖出去查看,很快,小區里響起了混亂的腳步聲和急救車的鳴笛。
林海濤的父母聽到動靜,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預感,他們沖出房間,推開陽臺的門,看到空蕩蕩的欄桿,母親蘇瑤的腿一軟,癱倒在地,發出撕心裂肺的哭喊:“林海濤!我的孩子!”
林國強呆立在原地,臉色蒼白如紙,他的雙手顫抖著,眼神中充滿了難以置信與絕望。
他喃喃自語:“怎么會這樣……怎么會……”
樓下的景象映入眼簾,林海濤躺在那片血泊中,毫無生氣,父母的世界在那一刻徹底崩塌。
母親的哭聲劃破夜空,父親的靈魂仿佛被抽離,只剩下一個空殼站在陽臺上,凝視著那個再也無法挽回的悲劇。
在混亂與悲痛之中,林國強踉蹌著走回林海濤的房間,試圖尋找一絲答案。
他的目光無意間落在書桌上,那里放著一張疊得整整齊齊的紙,上面寫著“爸媽”兩個字。
他顫抖著拿起紙張,打開一看,那是一封遺書。
林國強的淚水奪眶而出,他雙腿一軟,跪倒在地,手中的遺書幾乎被淚水浸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