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天山網
在湖南博物院“聚寶之盆——新疆文物珍品展”上,有件清代紅絨男式繡花袷袢特別吸睛!瞧,它那精致的繡工和獨特的樣式,仿佛在跟咱們訴說著從前的故事,看著就讓人打心底里覺得歡喜。這件采用西域特有毛織物制成的長袍可有意思啦,你看它領口、袖口和衣襟上的花草紋樣,繡得特別鮮活,就像把天山的雪蓮和中原的牡丹 “種” 在了同一件衣服上,金燦燦紅彤彤的配色,活脫脫把沙漠日落穿在身上。看著這件衣服,就好像親眼看見了絲綢之路那頭的繁華與熱情,讓人忍不住想再多了解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紅絨男式繡花袷袢。
作為多元文化的交融薈萃之地,新疆自古便是藝術靈感的熔爐。當駝鈴商隊將絲綢、瓷器和茶餅運往西方時,刺繡工藝也隨著絲路古道開枝散葉。袷袢的誕生,正是這場持續千年的文明對話的華麗注腳——漢晉時期的西域繡品已顯露東西合璧的特質,至明清更加創新融合,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以羊毛鹿皮制衣的實用傳統,又融匯了中原刺繡的靈動氣韻。
2006年,維吾爾族花氈與印花布織染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而袷袢堪稱這項傳統工藝的巔峰呈現。其設計暗藏古人智慧:及膝的寬松剪裁配合織錦腰帶,既塑造出大漠兒郎的英武輪廓,又形成獨特的人體工學智慧——單穿可抵風沙,內搭可御嚴寒。前襟的每一針刺繡都是會呼吸的藝術,藤蔓紋樣里或許藏著地中海莨苕的基因,團花紋中又可見中原工匠的巧思。
如今,這種“大漠高定”依然是維吾爾族男士的衣櫥經典?,F代匠人通過改良面料與色譜,讓傳統袷袢煥發新生:靛藍染的羊毛版本流露低調奢華,石榴紅綢緞款式盡顯節日歡慶。當系著艾德萊斯腰帶的青年走過巴扎,那衣袂翻飛間的古老紋樣,仍在續寫著絲路時尚的不朽傳奇。
監制:丁濤
統籌:馮婷、喻鵬濤
策劃:葛惠芹、廖映月
編輯、制圖:王榮
出品:新疆日報社(集團)
指導單位: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網信辦
協作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博院、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
支持單位: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