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難免會考慮以后,我跟朋友曾探討過一個問題:
當我們老了之后,是不是還可以一起坐在墻根曬太陽,聊天、作伴,共度余生?
因為我們認為時代不一樣了,孩子以后未必還像父輩一樣有養老的觀念,現在盛行個體主義,大家都在追求悅己,那誰還愿意在“遲緩、麻煩、無用”的老人身上浪費時間呢?
何況還有很多人在年輕時候沒有選擇要孩子,他們老了怎么辦?
到時候如果身體不便,甚至思想、精神都慢慢失去了主體性,吃喝拉撒睡都身不由己,誰會真的關心他們,誰又真的在乎他們?
不管之前積攢了多少錢,到了這個地步都無所謂了。
群居養老可行嗎?我們探討得出的結論是:很難,需要各種條件和緣分的齊備!
記得看過一個案例,幾個朋友抱團養老,他們去一個地方過集體生活,想著就此安享晚年,不麻煩家人,但在一起住了幾年后,他們的實踐就失敗了。
有的人是孩子和家庭的牽絆,被接回了家。有的人可能是感到了厭倦。有的人則是無可奈何……
這說明人和人之間需要保持合適的距離,如果真的要構建一個社區,那就需要有規矩,有良性的循環,或者說哪怕老年人在一起也需要有建設、有創造和新鮮的東西。
如果只靠原來的友情,大家湊錢在一起“吃大鍋飯”,恐怕就無以為繼。人畢竟是社會動物,人和人在一起不是那么簡單的。
比如我們關系很好,彼此了解,有十多年的交情,我們對于未來是有信心的,但要是我們說一起找個地方養老,估計也撐不過三年。
為什么?就在于人生的本質是孤獨。
漸行漸遠漸無書:你以為牢不可破的關系,都會分道揚鑣,孤獨永恒
所有熱衷于人際交往的人最后都不得不接受分道揚鑣的結果,我們知道一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聚散往往不是自己說了算的。
我還喜歡歐陽修的那首《玉樓春》:
別后不知君遠近,觸目凄涼多少悶。漸行漸遠漸無書,水闊魚沉何處問?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故攲單枕夢中尋,夢又不成燈又燼。
愛情和友情類似,兩者都是很好的人際關系,但人生在世確實很無奈,相見時難別亦難,當兩個人不得不分離后,隨著時空等條件的改變,剩下的就是思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