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彭德懷從來不打無把握之仗,如果你們認為我不稱職,可以另請高明!”彭德懷對著金日成拍案而起,并怒吼道。
這一幕發生1951年初,志愿軍在突破“三八線”之后,志愿軍傷亡將近10萬,彭德懷主張修整軍隊,而金日成則希望迅速南下,一鼓作氣,統一朝鮮半島。
是否繼續南下追敵成為此刻中朝雙方最大的分歧。
有傳聞稱,生性耿直的彭德懷,在這里曾扇過金日成耳光,這究竟是為何?
最后如何處理?
一、
1950年6月,朝鮮半島爆發戰爭,得益于兵力優勢和蘇式武器加持,朝鮮人民軍一路猛攻,只用了三天就攻陷了南韓首都漢城。
此時的北朝鮮勝券在握,然而老美借助聯合國名義,組建“聯合國軍”參與戰爭,戰爭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麥克阿瑟成功登陸仁川后,僅用4天,就渡過洛東江,切斷了人民軍的退路,逼迫人民軍開始向北倉惶撤退。
面對如此危險的局面,金日成只能給蘇聯斯大林和毛主席發電報,希望可以出兵援助。
因當時斯大林說正在進行大規模的重建和經濟發展,沒有精力出兵,
但真正原因是,蘇聯并且不想和美國直接起沖突,因此蘇方明確回復金日成:“不會給予任何軍事援助”。
毛主席考慮到中朝之間的地緣政治關系,加上美軍越過三八線后,公然派出轟炸機轟炸我國東北地區,給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毛主席從中國長遠的國家安全考慮,決定出兵朝鮮。
1950年10月19日,彭德懷乘坐吉普車跨過鴨綠江,統領10萬志愿軍入朝作戰。
彭德懷到朝鮮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軍隊指揮權歸屬的問題。
“彭司令,非常感謝你們在朝鮮最危難的時刻出兵相救啊!你們這次派了多少兵?”金日成心懷感激地說。
“唇亡齒寒啊,人民解放軍入朝作戰是黨中央和毛主席英明的決策,此次入朝的解放軍共有10萬人,后續軍隊將陸續趕到,接下來我們需要我們精誠合作、并肩作戰了。”彭德懷回答道。
“彭老總,你也看到了朝鮮戰爭局勢錯綜復雜,你們初來乍到不熟悉這里情況,能不能撥出5萬志愿軍讓我來統一指揮?”金日成問。
別人的第一次冒犯都是試探!彭德懷那是什么人?當然心里清楚。
“中國的志愿軍需要中國人來指揮!金日成,你想什么呢?交給你那不是他們都賣了?”彭德懷毫不留情的拒絕。
眼看彭老總如此生氣,金日成只能悻悻回道:“彭老弟別生氣,我這樣做只是想提高作戰的效率,實在不行我們把雙方的指揮所合并嘛。”
“戰爭不是兒戲,我要對中朝人民,對十萬戰士負責。”彭德懷寸步不讓。
隨后,彭德懷與金日成多次因軍隊指揮權的事情鬧得不愉快。
特別是朝鮮黨政軍民撤退堵塞道路導致“志愿軍行軍作戰受阻”、人民軍誤擊志愿軍等事件多次發生,彭德懷不得不考慮統一指揮權。
于是發電報給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明中國軍隊情況,希望斯大林從中調解,明確雙方指揮權。
幾天后,彭德懷收到了斯大林的來信,信上寫著:“中國出兵支援朝鮮是正確的,建議最高指揮官由中國同志擔任,可以選朝鮮人擔任副職。”
盡管如此,金日成對軍事指揮權的交付依然沒有回應。
一個月后,毛主席在北京再次與金日成商討這個問題,最終朝鮮方面同意:中朝成立聯合指揮部,負責指揮兩國軍隊的作戰,以彭德懷為司令兼政委,朝鮮人金雄擔任副司令,樸一禹為副政委。
至此,軍事指揮權歸屬問題總算塵埃落定,但這事也為彭金二人關系埋下了伏筆。
二、
“打仗不是賭博,不能靠僥幸。我們連著打了三場仗,不補充不休整,如何再能打勝仗呢?”彭德懷拍案而起。
這場爭吵發生在1951年第三次戰役之后,志愿軍把李承晚趕出了漢城,一直逼到三七線附近時,彭德懷果斷下令停止追擊。
得知這一消息后,蘇聯駐朝代表拉佐瓦耶夫氣勢洶洶地指著彭德懷說:“我一定要向斯大林同志告你右傾,讓他來教訓你,撤你的職!”
“大軍勞師遠征,非常疲憊,如果戰線拉的太長,后勤補給不到位,志愿軍就會非常被動,會打敗仗的”。彭德懷不卑不亢。
就在彭德懷與拉佐瓦耶夫爭論完,金日成就帶著助理找上門來。
金日成一進門,劈頭就問:“仗都打到三八線了,應該乘勝追擊啊,你為什么下令收兵?為什么不和我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