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概要
第一集
1936年夏,日本殖民時期的臺北“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侯天民父母因反抗日本殖民統治、教授鄰居中文,被日本兵殺害。童年的侯天民被明在德收養,后隨明在德、明華父女輾轉前往上海。因抵達上海時遇到日軍轟炸,明華在上海灘碼頭走失。1939年2月22日,李友邦在浙江金華組建“臺灣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明在德擔任義勇隊臺灣醫院院長,侯天民加入少年團當上了團長。暈倒在路邊的明華恰巧被中共地下黨員鄧梅救起……
演職人員心聲
﹝一﹞
王詩暢(編劇)
作為編劇,好故事不需要挖空心思杜撰,好故事是被喚醒的,它在漫長的光陰里滿載歲月風煙。小人物的悲喜折射大歷史的流變,那些在劇本中活化的尋常巷陌、方言韻律與聚散離合,經由廣播劇的聲音催化,在聽眾耳蝸里生長出比視覺更鮮活的時代記憶,這是廣播劇在影像時代的價值,也是我在《臺北姑娘》立體多元化創作中的思考。好故事沒有結尾,《臺北姑娘》劇本完成后,主題歌《我不要在夢里與你相見》的歌詞隨之自然流淌出來……那些被戰火灼傷的活生生的人和事,在聲音數字云端重又登場。
﹝二﹞
王興斌(導演)
這個劇本深深打動了我,也感染了我。在做導演闡述和查閱資料期間,“京彩臺灣”送了我一套《涉臺基本問題一百條》,這套書對于梳理兩岸關系、挖掘兩岸血脈相連的細節起到了很大作用。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把劇本中時代大背景下的人物命運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更加動人心弦,努力打磨出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精品力作。
﹝三﹞
左春龍(音樂制作)
《臺北姑娘》的創作,既是主人公個人故事的抒情表達,也是兩岸文化血脈的現實敘述。正如歌詞所言,“臺北有風,臺北有雨,落葉霜天,連角吹寒。大陸有光,大陸有傘,草長鶯飛,錦繡家園”。音樂的語言終將跨越海峽,呼喚“我不要在夢里與你相見”的愿景成為現實。
京彩臺灣
微信號:bjstb2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