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尋求掌控背后,隨處可見是對羞恥感的防御。
有人制定嚴苛的時間表,不容一絲偏差;有人要求伴侶事無巨細地報備行蹤;有人為孩子規劃好每一步人生路徑……這些看似主動的“掌控”,實則是恐懼驅使的逃亡——逃離內心深處的羞恥感,逃離那些被判定為“不可承受”的生命真相:脆弱、孤獨、挫敗與無力。
從心理動力學到存在主義哲學,一條清晰的線索浮現:控制欲越強的地方,羞恥感的陰影越深;而羞恥感的背后,藏著未被安撫的存在之痛。這些情感如此沉重,以至于我們寧愿消耗自己也要將它們藏在尋求掌控的面具之下。
尋求掌控的現象:一個普遍的心理防御機制
在現代社會中,尋求掌控的行為幾乎無處不在。一些人試圖通過嚴格的時間管理來控制自己的生活,另一些人則通過干涉他人的決定來維持對關系的掌控。甚至在日常的社交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們努力維持一種“完美形象”,以避免暴露自己的脆弱和不完美。
從心理動力學的視角來看,這種尋求掌控的行為是一種防御機制。它源于個體對內心不安和恐懼的逃避。當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和挑戰時,個體可能會感到無助和失控,而尋求掌控則成為了一種應對這種不安的方式。
薩特指出,人類最大的自欺是“將自己活成物”。控制成癮者正是如此,一方面表現為自我物化:將身體與情緒當作機器操控(如強迫性節食、壓抑哭泣),否認人性的流動與復雜;另一方面表現為他人物化:把伴侶、孩子視為需要調試的程序,用“應該”取代“真實”。這種異化看似帶來安全感,實則讓人淪為自身防御系統的囚徒——活得越“可控”,離生命的本真性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