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他沒打過解放戰爭,卻被點名為大將,僅次于粟裕。
當年經歷的那些戰火與算計,都藏在他沉默的眼神里。
——《壹》——
他不是最“光鮮”的將領,卻最早“到達終點”
1935年,渭河以北,黃土高原邊緣,冷風夾著沙礫刮過山坡,紅25軍到了,不是中央紅軍,不是紅一方面軍。
是一個叫徐海東的人,扛著一堆繳獲的德國造步槍,第一個踏上了陜北的黃土。
出發時,他們只有3000人,兩個月后,增加了700人,一路打,一路跑,一路招兵,一口氣殺進鄂豫陜根據地。
他們是紅軍唯一一支長征不但沒減員,反而擴編的部隊。
這不是僥幸,是他們沒有退路,別人長征是因為被壓得喘不過氣,中央紅軍撤走,紅四方面軍向西,他們留在河南西部。
前有追兵,后無糧草,向南是絕路,向東是敵人,他們只能向北沖。
“走!走到陜北去!”徐海東就是這么決定的,沒有請示,沒有指令,完全靠直覺,靠賭命,路上,他們靠土改換糧,靠搶。
靠對國民黨偽保安團突然襲擊,靠夜襲據點、炸橋截車。
沒有電臺,沒有地圖,方向是靠當地向導,靠星星,他們打下伏牛山北麓一個縣城,繳獲國民黨一個連的美械。
山路上,一個老百姓看見這支部隊時說:“你們不是紅軍吧?紅軍哪有這種槍?”
徐海東笑了,他沒說話,只是把那支槍掂了掂,輕輕擦了擦,就是靠這些槍,這支“自主”部隊成了紅軍里最精銳的一支。
他們殺進陜北,駐扎下來,挖壕溝,建地堡,修防線。
幾個月后,毛主席到了,看見這支部隊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們找到根了。”沒有徐海東,紅軍可能沒有陜北,沒有陜北,中央紅軍沒有落腳點。
沒有落腳點,就沒有延安,沒有延安,就沒有后來的中國革命。
毛主席第一次和徐海東見面時,他送了他一個電臺,徐海東接過電臺,笑了:“我不會用。”毛主席也笑了,回頭吩咐:“給他配個專業人員。”
然后,徐海東用這個電臺,給黨中央發了紅十五軍團的第一封戰報。
電臺開機時,他沒說話,只把戰報念了一遍,手指按住電鍵,聲音有些抖,那天晚上,很多人睡不著,不是因為戰斗,而是因為這支隊伍,終于和世界連上了線。
——《貳》——
他送出去的錢,比中央還多
陜北,1935年的冬天尤其冷,風能把人的耳朵吹裂,草垛凍成冰磚,水缸敲不開,中央紅軍到了,帶著7000多人,帶著凍傷、槍傷、病人。
他們沒錢,沒衣服,沒吃的,毛主席坐在炕頭,寫了一張借條。
“借大洋兩千五百元。”這張借條,他是寫給徐海東的,紅十五軍團沒多少錢,他們打來的錢都散給了傷兵和安置點,但這次,徐海東沒猶豫。
“給,全給。”他把所有的錢捧出來了,然后又加了2500元。
整整5000大洋,加上十幾條棉被、兩麻袋藥品,還有十幾桿步槍,毛主席收下了,對身邊人說了一句:“這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這筆錢買了糧、換了藥,救了人命。
毛主席那張借條,后來徐海東沒有收,他說:“我們不是做生意。”那時候,張國燾已經在搞分裂,有人暗中觀察徐海東。
結果,徐海東干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他把自己的番號,主動改為“中央紅軍編制”。
紅25軍改成紅十五軍團,歸黨中央直接指揮,一句話沒說,也不等命令,就是這么干了,“你是原來紅四方面軍的人,怎么不等指示?”有人問。
徐海東回頭看了一眼:“這還要指示?中央在這,我不歸中央,還歸誰?”
沒有爭論,他不喜歡辯論,只認準一點:“哪邊有毛主席,我就去哪邊。”這是他政治判斷的方式,不是理論,是血。
張國燾那時候還在搞“另立中央”。
徐海東的行為,相當于在他眼皮底下亮明立場,這是冒險,但徐海東賭贏了,他把自己和這支部隊,整個綁在了毛主席的戰車上,再也沒下來過。
——《叁》——
他是打仗的人,不是擺樣子的人
1935年末,陜北的土還是硬的,紅軍剛落腳,敵人就來了,中央決定打一仗,不是為了擴張,是為了活下去,目標:直羅鎮。
直羅鎮很小,敵人一個師駐在那里,還有一個團正往這邊調,共一萬兩千人。
紅軍不到萬人,加上傷員、沒槍的炊事兵、半數凍瘡的民兵,不足8000人,打常規仗是死路,毛主席問:“誰能打?”
彭德懷第一個說:“十五軍團能打。”十五軍團是誰的?是徐海東的。
沒有多余時間討論,彭德懷和徐海東一起布陣,他們把部隊拉到夜里,白天裝作后撤,故意制造“紅軍已撤”的假象。
夜晚,徐海東下令:“輕裝,干凈,靜悄悄進陣地。”
他們用了一個夜晚,把紅軍調到敵軍屁股后頭,然后攔腰一截,清晨,開戰,槍聲一響,敵人的團部被端了,電話線被剪,指揮部炸了。
敵軍指揮官沒反應過來,他只知道:“紅軍不是走了嗎?”
他看錯了,紅軍沒走,是徐海東回來了,那場戰斗打了不到兩天,敵人一萬兩千人,傷亡七千,被俘三千,紅軍傷亡不過一千。
毛主席在戰后說:“這是黨中央在陜北的奠基禮。”
徐海東沒等慶功,第二天又帶部隊趕路,“后面還有人來。”他說,“不能在這耗著。”幾個月后,東征開始,東征的目標,不是擴張,是補血。
是拿下糧食、布匹、鹽,紅十五軍團是主力。
穿越黃河,進攻山西邊境,天氣還冷,敵人更多了,但東征期間,紅十五軍團打下了十幾個縣城,他們用的是一樣的套路:夜襲、分割、追殺、壓縮、吃掉。
每一次戰斗都狠,干脆,不拖,每一次收兵都快,不貪,不亂。
——《肆》——
他不談團結,但比誰都懂怎么“是一家人”
徐海東從不講話,他看圖紙,看敵情圖,盯戰場,他經常一個人看地形,和村民聊天,問哪里可以埋伏,鞋子上總是帶著泥。
他用的是老辦法,但打的是現代仗,精密,快速,狠。
戰后,紅十五軍團成了陜北唯一能獨立執行戰役任務的主力部隊,這支隊伍,后來成了八路軍344旅,再成了東北野戰軍二縱,最終是中國人民志愿軍三十九軍。
他們是打仗的,不是擺樣子的。
紅軍整編,是個大事,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紅四方面軍,背景不一樣,脾氣不一樣,但最難融合的是紅十五軍團。
他們出身雜,是從“死人堆”里一步步爬出來的。
整編時,中央派來一批干部,是紅一方面軍的老資格,有些兵不服,風聲傳到了徐海東那,他沒訓兵,他什么也沒說。
第二天,他自己拿著碗,去和新干部一起吃飯。
吃了一口,還問:“你們菜做得真咸啊。”然后大口大口往嘴里扒飯,晚上,他讓炊事班把所有人的飯打在一起,一個鍋,一把勺子。
“鍋是一個鍋,軍是一個軍。”他說。
從那以后,沒人敢分你我,他知道,如果這口鍋合不攏,仗就打不響,他從不講“團結”兩個字,但每一次兵換防、干部調整,他都自己盯。
他是個拙人,不講“凝聚力”“干部整合”這些詞,但他做得比誰都快、都穩。
他搞的是隊伍,他知道什么是最危險的東西,不是敵人,是不信任,在紅軍最需要統一的時期,他用一個動作,把全軍焊在了一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