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王曉莉(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各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注重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效益。變化的背后,反映出理念之變、制度之變與技術之變。
理念之變。從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之間的關系來看,根據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生態系統主要為我們提供物質產品(如食物、原料、水等)、文化服務(如美學景觀等)、支持服務(如生物多樣性、養分循環、土壤保持等)和調節服務(如氣體調節、氣候調節、凈化環境、水文調節等)。以水為例,從為人類提供物質產品的角度,水可用在工農業生產和生活等方面。過去浪費、污染水資源的情況較為普遍,通過長期努力,人們的理念和需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不僅需要作為物質產品的水,同時更加看重水為我們提供的文化、支持和調節服務。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多的地方根據實際,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實現人水和諧共生,促進可持續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及“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等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制度之變。按照物品屬性的劃分,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的產品與服務,可以是私人物品(如食物),也可以是準公共物品(如地下水),后者需要通過完善行政機制和市場機制來實現其價值。一方面,應持續優化管理體制機制,特別是涉及跨區域、跨部門的治理,可建立聯席會議制度、監測預警系統等。另一方面,還應通過促進市場交易,實現優美生態環境或優質生態產品的價值。各地在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方面,涌現出一批以制度之變促價值實現的創新探索,如福建省南平市的“森林生態銀行”;重慶市在不同區縣間建立以“森林覆蓋率”為主要指標的橫向生態補償轉移支付機制。還有不少地方,以“地域文化+優美生態環境+地道特色美食+數字技術賦能”模式,把一棵樹、一粒米、一幅畫、一場球、一眼泉等轉化成流量密碼,進而探索生態致富新路徑。
技術之變。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離不開技術變革和支持。修復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需要綠色技術支持,例如,節約用水、減少水污染,不僅需要依法整治小散亂的排污企業,也需要減少農藥化肥投入,使用替代性的生物防治、有機種植技術。此外,還應發展工程性節水和補水、調水和監水技術等。在生態修復基礎上,對生態系統加以合理開發利用,同樣需要綠色技術,如海綿城市和韌性城市建設等領域的關鍵技術。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進,各地積極搶抓機遇,推動水利領域等相關領域的新質生產力發展。譬如,借力數字技術,有的地方聚力打造具有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的數字孿生水利體系,實現數據實時監控、工程聯合調度、旱澇風險防范,讓河湖管護更加精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更加科學。
《光明日報》(2025年05月28日 05版)
原標題:《讓綠水青山持續發揮多重效益》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韋嘉維
來源:作者:光明網-《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