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贛中丘陵山區,陽光炙熱,空氣中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稻谷的清香。在峽江縣金坪民族鄉南下村廣袤的田野上,一位女農民正忙碌著,她就是被老表們譽為“農民一姐”和科學種田帶頭人的石玉蓮。
▲石玉蓮在稻田勞作。
“我這個人就是喜歡折騰,人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再苦再累也值得。”憑著這股不服輸的勁,石玉蓮從一個偏遠山區的農民,多次走上領獎臺,當選為黨的二十大代表,成為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范。她用她的智慧和汗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屢敗屢戰
科技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1974年出生的石玉蓮,高考失利后回鄉務農。她先后嘗試了養蛇、辦蛇酒廠、養雞養豬、種藥材等多種創業項目,但都以失敗告終。面對一次次的挫折,石玉蓮并沒有氣餒,反而在反思中找到了失敗的根源——缺乏科學技術。
▲石玉蓮在大棚里的瓜苗間進行農事操作。
“那時候,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該往哪里走。每次失敗都讓我心灰意冷,但我不甘心就這樣放棄。因為我相信,農民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過上好日子。”石玉蓮說。
2012年,江西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石玉蓮毅然報名,考入江西農業大學學習“農業技術與管理”專業。在學校,她如饑似渴地學習,像一塊海綿一樣吸收著科技的養分。她專心聽課、認真記筆記,課后積極查資料、做練習,不懂就問,向老師請教,與同學交流。她的努力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學成畢業后,石玉蓮回到家鄉,決定在自家的幾畝荒田里搞試驗。她選擇了“水稻催芽直播”這一新技術。起初,村里人對她的試驗并不看好,甚至有人嘲笑她“不務正業”。但石玉蓮沒有理會這些閑言碎語,她堅信科學技術的力量。
經過幾個月的辛勤努力,試驗田迎來了豐收。收割時實際稱重畝產稻谷1180斤,比常規種植高出15%。這一成果讓村里人刮目相看,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周邊的農戶們陸續前來請教。石玉蓮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和技術,贏得了鄉親們的信任和贊譽。
“那次成功讓我堅定了科學種糧的決心,我意識到,只有掌握了科學知識,才能真正改變農民的命運。”石玉蓮說。
心系鄉親
科技賦能齊奔共富征程
2014年,石玉蓮借著“財政惠農信貸通”試點的東風,在金坪、水邊等鄉鎮承包了300多畝農田,次年又在吉水縣承包了200多畝,第三年擴大到1800多畝,年收入30多萬元。她還領頭成立了“金坪鄉優質水稻生產合作社”,吸引首批74戶村民入社,推廣優質水稻生產技術,面積達5000余畝。
▲石玉蓮與村民在田間勞作。
石玉蓮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為了幫助遠處的農戶,石玉蓮開通了“水稻科技服務電話熱線”,構建了“科技服務微信群”,每年義務服務近1000個小時。她不僅隨時接聽電話、傳發視頻,給縣內外農戶傳授有關水稻選種、育種催芽直播、防病除草、滅蟲施肥等科技知識,還指導農戶精準選購稻種、農藥、化肥、石灰、除草劑等。在必要時,她還會通過視頻直接演示教學,線上線下結合,確保農戶們能夠掌握最新的農業技術。
在石玉蓮的熱心指導下,先進的水稻催芽直播和田間管理新技術,已從本村本鄉本縣推廣到周邊的吉水、吉安、青原等多個縣區,還遠傳到贛州市的龍南、全南,撫州市的南城、南豐等縣區。她多次被外地專程請去實地指導,傳授技術和經驗,推廣優質水稻種植面積達6萬余畝,帶動周邊1萬多農戶增產增收。
在石玉蓮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各種農業書籍和資料,墻上掛著合作社的規章制度和榮譽證書。“這些都是我們合作社的成果,每一張證書都代表著我們的努力和汗水。”石玉蓮說。
情牽桑梓
創新助力共繪振興藍圖
石玉蓮不僅在農業技術上不斷創新,還積極探索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近年來,石玉蓮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帶領合作社成員開展機械化耕作、無人機噴灑農藥施肥等科學種田新技術,實現了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和高效化。這些技術的應用,不僅讓南下村的農業發展邁上了新臺階,也為周邊地區的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這些年來,國家對農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農業機械化發展非常快。幸運的是,我趕上了這個好時代,能夠把這些技術應用到實際生產中,為鄉親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石玉蓮說。
▲石玉蓮與鄉親分享農事經驗。
石玉蓮不僅是科學種田的帶頭人,還是鄉親的貼心人。多年來,她關心群眾,幫扶村民,給老年人噓寒問暖,為困難戶排憂解難。村里人都叫她石姐,夸她是老表身邊的“管家婆”。
2022年,石玉蓮作為黨的二十大代表到北京參會,并走上黨代表通道,接受國內外媒體采訪。她還邀請到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和他的團隊來峽江實地指導,探索水稻旱種新路,并建立了旱地水稻科技小院。
2024年,江西峽江旱地優質稻科技小院的活動被評為“2024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并受到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的表彰。
石玉蓮的故事,是無數新時代農民奮斗的縮影。她用科技種田,帶領鄉親們走向了鄉村振興之路。她的成功證明了,只要堅持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的夢想就一定能夠實現。在她的帶領下,南下村的鄉親們正走在一條科技興農、鄉村振興的大道上,而她的精神也將激勵更多的農民投身于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中。
來源:本報消息
撰稿/攝影:本報全媒體記者楊嘯延
值班編校:龔玉磊、徐貴保
值班主任:齊菲斐
值班編委:鄒曉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