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出版的2025年第9期《中國社會組織》雜志刊發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貝曉超的署名文章:《關于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中國社會組織》雜志封面
▲《中國社會組織》雜志刊發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貝曉超的署名文章
關于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思考和建議
貝曉超
公益慈善事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對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益慈善事業,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引導、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人道救援、志愿服務、公益慈善等健康發展”。我國公益慈善事業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扶老救孤、恤病助殘、人道主義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環境的變遷,慈善組織作為鏈接愛心捐贈者與困難群眾的紐帶,成為公益慈善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載體。慈善組織必須堅持對傳統慈善的揚棄和與現代慈善的融合,逐步形成獨具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簡而言之,中國特色慈善組織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自身的高質量發展來助力推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中國式現代化。
一、中國特色慈善組織的發展概況
作為具有現代慈善性質的非營利組織,慈善組織發源于16 世紀早期的歐洲,后在美國蓬勃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全球知名的慈善組織,如卡耐基基金會、洛克菲勒基金會、蓋茨基金會等。慈善組織提供專業、多元的社會服務,幾乎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化的文明特征之一,甚至被當作西方的政治工具。據《福布斯》統計,截至2024年12月30日,美國前25位慈善家終身捐贈總額達2410億美元。相較之下,我國慈善捐贈總額雖持續增長,但占GDP比例仍較低(約0.2%)。2020年度全國慈善捐贈總額首次突破2000億元,與發達經濟體2%的占比相比,中國特色慈善組織未來發展空間廣闊。
1994年2月24 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員文章《為慈善正名》。文中說“社會主義需要自己的慈善事業,需要自己的慈善家。人們都心慈面善,都樂善好施,都樂于助人,那么社會中的假惡丑便會無容身之地,我們為之奮斗的文明祥和、豐衣足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便會早日實現。”截至 2024年年底,全國共登記認定慈善組織超過1.5萬家,其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3200多家,年度慈善活動支出超過1500億元;全國已有實名志愿者2.38億人、注冊志愿隊伍135萬支,志愿服務項目1270萬個、服務總時長53.5億小時。在脫貧攻堅期間,全國慈善組織每年用于扶貧濟困的支出超過500億元,為深度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提供了有力支持。其中,重慶市慈善總會(注:現已更名為重慶市慈善聯合總會)等慈善組織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稱號。在抗震救災中,慈善捐贈已成為政府救災的有力補充。2022年四川瀘定6.8級地震、2023年甘肅積石山6.2級地震、2025年西藏定日縣6.8級地震發生后,慈善組織累計接收捐贈款物近41億元。其中,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慈善組織榮獲“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稱號。此外,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累計救助49個民族的9萬余名大病患兒,撥付資金27億多元,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2023 年11 月5 日,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等主辦的“紅氣球挑戰賽”在江蘇省蘇州市金雞湖環湖步道開賽,來自中、日、韓等多個國家的千余名運動愛好者參加比賽。攝影 / 陶 冉
二、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中國特色慈善組織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是準確把握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政治屬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我國慈善組織與他國慈善組織的主要區別,也是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根本前提。服務黨和國家發展大局是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價值所在,慈善組織只有融入黨和國家發展大局,才能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效發揮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最緊要的是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事實證明,只有在黨的全面領導下,才能真正把慈善組織動員起來,公益慈善事業各項工作才能有序推進,才能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之路。
二是準確把握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人民立場。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民的現代化,人民是推進現代化的主體,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宗旨,也是中國特色慈善事業的最高價值取向。推動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更好地發揮慈善組織在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助力實現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6月底,我國共有4037萬名城鄉低保人員、474.7萬名特困供養人員,以及一定數量的孤棄兒童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困難和重度殘疾人,他們不僅是最需要救助幫扶的群體,也是慈善組織的主要服務對象。慈善組織通過補充性救助、精準化服務,助力完善兜底保障體系,能夠充分彰顯黨的初心宗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三是準確把握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文化內涵。我國慈善組織不能照搬西方慈善組織理論體系,要從仁義、博愛、兼善天下等具有人類普遍價值意義和共同情懷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球治理、民心相通、文明互鑒、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思想論述中尋找思想精髓,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互助友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捐贈款物、提供志愿服務等慈善行為,提升自身的社會價值,助力共同富裕。
▲2019 年 8 月 31 日,由中國紅十字會、蘇州大學和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聯合創辦的紅十字國際學院在江蘇省蘇州市掛牌成立。攝影 / 付春來
三、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
只有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本質要求,才能滿足人民群眾更多新的健康需求、精神需求、文化需求。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目標可以拆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高質量黨的建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慈善工作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已經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成為新時代發展公益慈善事業總的指導原則。推動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旗幟鮮明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慈善組織必須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奮力投身黨的事業、當好黨的助手、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強化新擔當、展現新作為。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鮮明主題,要把嚴的標準、嚴的措施始終貫穿于慈善組織管理運營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慈善組織要始終把高質量黨的建設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目標。
二是高質量執行評估。進入共同富裕的新發展階段后,人民群眾對生命健康的需求開始超越溫飽上升為第一位需求。慈善組織一方面要著力提升專業服務能力,增強公益項目的深度與廣度;另一方面要通過差異化、個性化的項目執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衡量慈善組織工作成效的尺度將從標準化評價轉變到滿意度評價,要從符合政策、法律、標準、規范等要求轉變為滿足各利益相關方的需求和期待,質量評測主體和內容將更加多元。新時代慈善組織的評價標準是以人民為中心。借由受助者、捐贈者、合作伙伴、政府等各利益相關方綜合考量的科學化、動態化的全流程評估體系,通過自我評估和多元參與型的評估,慈善組織發現需求、診斷問題并持續改進,不斷提高各方滿意度,始終把高質量的執行評估作為衡量高質量發展的底線目標。
三是高質量資源動員。慈善捐贈規模是衡量一個國家公益慈善事業發展水平的關鍵指標。對于慈善組織而言,資源動員的質量和規模成為慈善組織生存與發展的主要內容與關鍵任務,除了維護、服務好企業捐贈方以外,慈善組織還需要學會通過數字化的資源動員有效地服務于公眾的慈善需求,從而推動公益慈善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截至2024年年底,民政部指定的29家互聯網公開募捐服務平臺累計帶動超過600億人次的網民參與愛心捐贈,捐贈金額超500億元。慈善組織要從企業捐贈、個人捐贈、志愿服務三個維度提升品質和規模,始終把高質量資源動員作為保障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目標。
四是高質量人才隊伍。高質量人才隊伍是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慈善組織要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戰略位置,始終把高質量人才隊伍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人才目標。只有吸引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慈善組織,使其成為慈善組織的主力軍,公益慈善事業才能迎來更大的發展希望。優秀人才,尤其是優秀的青年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必須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守住拒腐防變防線,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練就過硬本領,發揚擔當和斗爭精神,貫徹黨的群眾路線,錘煉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樹立不負人民的家國情懷,追求高尚純粹的思想境界,為黨和人民事業拼搏奉獻,才能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留下無悔的奮斗足跡。
▲2023 年 3 月 28 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重訪河南——天使之旅十年”大病患兒探訪活動在河南鄭州啟動。攝影 / 付春來
四、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措施
我國慈善組織已從傳統走向現代,從個人行為走向專業服務,從少數精英走向大眾參與,從線下為主走向線上線下相結合。為了更好地推進公益慈善事業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推進黨建堡壘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高度重視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每個基層黨組織都鍛造成堅強戰斗堡壘,推動基層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慈善組織黨支部要不斷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密切聯系群眾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以最需要幫助的群眾“需求側”來推動工作“供給側”改革,持續推動社會資源和力量向基層、向困難群眾身邊凝聚;要通過理念創新、機制創新、方法創新,不斷提升公益慈善工作的時效性、及時性和精準度,用心用情解決好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以“實打實”的業績換取黨和群眾的“心貼心”。一個黨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慈善組織要不斷推動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爭創“四強”黨支部,為中國特色慈善組織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組織基礎。
二要堅持依法治會,推動管理法治化。隨著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目前國家和地方共出臺有關法規、政策文件400多份,涉及慈善組織登記認定、公開募捐、慈善信托、信息公開和保值增值等多個方面,公益慈善領域法律規范體系基本建立,相關工作開展實現有法可依。修改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既吸收了國際上慈善事業發展的優秀成果,又體現了各國慈善事業的共同特征,更立足中國實際,突出了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推動了我國公益慈善制度進一步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提升了我國行業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為中國特色慈善組織的高質量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公益慈善事業具有很強的政治性、人民性、社會性,要深化公益慈善領域改革,慈善組織就必須全面理解和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規定,把握原則、明確方向、堅守底線,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主動依法依規開展慈善活動。要加強自身建設,健全以章程為核心的法人治理結構和自我約束機制,完善財務、資產、業務活動等管理制度;要深入實施“陽光慈善”工程,依法做好信息公開和公開募捐等工作,自覺接受社會監督,贏得更多公眾信任。
三要堅持人民至上,推行服務數智化。慈善組織要提升在項目設計、募捐動員、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能力,梳理打造品牌化的公益慈善項目,陸續從信息化向數智化轉型,讓項目從業務端、資金端逐步實現全面數智化,以“數智化轉型”提升慈善組織治理效能,強化內外部智能監督機制,完善現代慈善組織管理制度,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慈善組織“透明、高效、規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慈善組織要充分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智科技手段,通過各種新媒體、新渠道推動網絡慈善,不斷提高募捐動員效率和服務管理水平,創新慈善活動組織形式,激發更多愛心捐贈者參與到公益慈善事業中來。
四要堅持開放合作,推動慈善國際化。截至2024年8月,我國經民政部登記的國際性社會組織共有57家。在全球享有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咨商地位的6469家社會組織中,中國(含港澳臺)只有103家,僅占1.59%。《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規定的“國家鼓勵開展慈善國際交流與合作”,為慈善組織“走出去”提供了法律依據,也為慈善國際化提供了法律保障。慈善組織要努力培養精通慈善業務、諳熟國際規則、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才隊伍,有實力、有條件的慈善組織要勇敢“走出去”開展境外活動。慈善組織要繼續用好“一帶一路”平臺資源,圍繞參與全球治理,積極爭取聯合國經濟與社會理事會咨商地位,通過參加非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活動或新設立中國國際性慈善組織,充分發揮慈善組織對外交流中的輔助配合作用,搭建起知識、信息、理念互聯互通、交流互鑒的橋梁,促進民心相親,講好中國故事,發揮好中國特色慈善組織的民間外交功能。
▲2024 年 7 月 16 日,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紅十字應急救護培訓教室”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啟用。圖為應急救護培訓師為同學們舉辦第一期應急救護培訓。
來源:《中國社會組織》2025年第9期
作者:貝曉超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理事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