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7月5日,毛澤東在《紅色中華報》上發表《團結到底》一文,其中有一個預言說:
“抗戰的第四周年將是最困難的一年。”
這“一年”指的是1941年7月—1942年7月。
一年之后,毛主席的預言果然被事實充分驗證。
一、八路軍的軍事壓力達至頂峰。
1941—1942年,日軍對華北的“掃蕩”強度空前。日軍在華北實施四輪“治安強化運動”,以“鐵壁合圍”“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系統地摧毀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如1942年5月,日軍對冀中“五一大掃蕩”,集結了5萬兵力突襲,導致根據地80%區域淪陷,八路軍減員率高達46.8%,群眾傷亡數萬人。同年5月25日,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在山西遼縣反“掃蕩”作戰中犧牲,成為中共抗戰期間殉國的最高將領。
為什么日軍會空前“掃蕩”華北八路軍呢?
因為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前不能前,后方也不能鞏固,于是集中力量鎮壓敵后抗日武裝。而八路軍呢?此時還尚未完成反攻力量積累。
二、抗日根據地經濟體系瀕臨崩潰。
1941年1月,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隨后徹底斷絕對八路軍、新四軍的彈藥供給,全年僅撥付八路軍子彈250萬發,實際到位僅25萬發。八路軍被迫實行“一個彈殼換一粒子彈”政策,兵工廠用硝酸鉀土法制造手榴彈,步槍嚴重短缺。
這時,日軍強制推行“并村清野”,切斷根據地糧食來源;還又封鎖交通線,抗日根據地軍民生存資源幾近枯竭。經濟封鎖又疊加自然災害,引發饑荒。晉察冀、晉綏等地區出現大面積饑荒,軍民以樹皮、草根充饑。毛澤東在1942年6月致周恩來電報中說:“華北華中斗爭極緊張殘酷,要熬今明兩年須要極大犧牲,兩年后如能保存現有軍隊(57萬)的一半,便是勝利。”
此外,連有限的國際援助也完全斷絕。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蘇聯無力東顧;美英戰略重心轉向歐洲戰場,對華援助僅支持國民黨政權。中共不得不“自力更生”,經濟上陷入絕對孤立狀態。
三、政治環境極端惡化
首先是國民黨勢力妥協投降。1941年1月,蔣介石發動“皖南事變”中,伏擊新四軍軍部,導致九千余人僅兩千人突圍,副軍長項英等遇害。國共關系進入空前的低谷。9月,盤踞山西的閻錫山與日軍簽署《汾陽協定》,秘密接受日軍任命和援助,停止抗日軍事行動。矛盾激化,使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瀕臨破裂,中共不得不同時應對日軍“掃蕩”與國民黨軍的進攻和摩擦。
內外矛盾疊加,形成了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至暗時刻”。這些事實都證明毛主席一年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陳冠任暢銷書《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凝聚在毛澤東旗幟下》說:“毛主席的預言之所以成真,核心在于他穿透表象抓住了矛盾本質,他對中日矛盾進行動態的科學分析,從而準確預判了多重危機的集中爆發“。而毛主席的這一預見不僅為中共制定精兵簡政、大生產運動等生存策略提供依據,更彰顯了主席高超的戰略推演能力——從動態矛盾中預判危機,然后在絕境中指明‘依靠群眾、堅持斗爭’的唯一方法論,最終帶領中共穿越黑暗邁向了反攻階段。”這一過程也驗證了毛主席在《團結到底》一文中所強調的“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的真理。該書為中共黨史出版社的年度暢銷書,也是繼《大河向東:他們為什么追隨毛澤東》后的又一超級紅色歷史暢銷書。友情提示:該書已經出現盜版,請到正規書店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