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毛岸成臨終前說了句讓人心頭一震的話:“你們把姓改回‘毛’吧。”
孩子們當場愣住了。
不是因為他們對這個姓有什么意見,而是這事以前從來沒提過。
父親一直姓“賀”,他們也一直是“賀”家人,怎么到這把年紀了,還要折騰姓氏?
其實他們心里也有點不服氣。
父親是總參系統里第一個評上高級職稱的專家,搞的是導彈,是國家的命根子工程,說出去誰不豎大拇指?他們從小就是以父親為榮的,姓“賀”哪來丟人了?怎么突然要換姓回“毛”?又不是毛主席的直系后人,哪來的這層關系。
可父親沒多解釋,只是慢慢走進書房,翻出了那本舊得發黃的相冊。
照片里兩位年輕女人,一位穿軍裝,一位留著短發,眼神堅定。
他指著照片說:“她們是我親人,毛家的。”
這不是隨口一說。
他不是在講什么家族榮耀,而是在揭開一段被壓了大半輩子的往事。
1930年代,南方游擊戰爭打得正兇。
毛主席的三弟毛澤覃和妻子賀怡留在贛南沒走,繼續打游擊。
賀怡是賀子珍的妹妹,毛主席的內弟媳婦。
戰爭沒給他們留下多少選擇的余地,毛澤覃犧牲得早,連孩子的第一聲“爸爸”都沒聽見。
孩子出生那年,母親帶著他四處躲避,槍聲不斷,日子過得提心吊膽。
為了保住孩子的命,賀怡最后決定把孩子送走,交給親戚撫養。
那孩子,就是后來的“賀麓成”。
這一送,就是十幾年。
孩子換了姓,換了名,連自己的根也慢慢忘了。
1949年,江西解放,14歲的他還是個普通農村孩子,跟小伙伴們一起看著解放軍進村。
當時他看到一位穿著時髦的女干部下了車,心里還嘀咕,這人是誰啊,穿得這么新鮮?那位女干部就是賀怡。
他站在原地沒認出來,眼里只是一個陌生人。
照看他的人告訴他:“她就是你媽。”
這句話像雷一樣炸在腦子里。
他對母親沒有一絲印象,這個女人也不是他記憶中的“家人”。
但當賀怡顫抖著伸手摸上他的臉,那一瞬間,他沒再說話,只是流淚。
他們相認了,但沒多久,賀怡在一次外出途中出車禍,去世了。
他們母子真正相處的時間不多,卻已經足夠讓他明白自己是誰。
可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改姓。
他知道自己是誰,但更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他沒有靠這個身份走捷徑,也從沒在外人面前提起“毛”這個姓。
他記著姨媽賀子珍的話:“別想著靠父母的名頭,靠自己。”
從讀書、工作到科研,他一直是“賀麓成”。
他參與了中國導彈工程的前期設計,那時不少人連“導彈”是什么都說不清楚。
他在實驗室里熬夜調試,吃泡面、啃干糧是常態,手上常年有火藥和機油的味道。
他從不居功,也從不炫耀。
別人夸他“有技術”,他就憨笑一聲,說“干活的”。
他從不提起自己的出身,身邊很多同事都認為他就是個普通農村出來的技術干部。
直到老了,看到孩子們為一點家庭出身的事爭執,他才開口,說出了那句:“你們把姓改回‘毛’吧。”
這不是為了沾誰的光。
那是他對父親毛澤覃的交代,是他對母親賀怡的告慰。
那些年,他不提,是因為提了也沒用。
現在,他只想讓這個姓回到家族里,不留遺憾。
那張照片上,一位是烈士的妻子,一位是革命的見證人。
他把這張照片留給了孩子們,也算是把這段壓在心底的事交代清楚了。
他這一生沒靠誰,靠的是自己。
他沒說太多話,也沒留下太多遺囑。
只是把那本相冊放回原位,輕輕合上。
后來,孩子們真的改了姓。
有人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做,他們只說了一句:“這是我們爸的決定。”
沒有排場,沒有宣傳,只有一紙改名申請。
單位里有老同事才知道,原來賀麓成,就是毛岸成,是毛家人。
他葬在江西的一座小山坡上,墓碑上刻的是“毛岸成”。
旁邊沒有雕塑,也沒有宣傳牌。
只有一行字:“中國導彈工程早期技術人員。”
他就這么走了,沒驚動誰。
可那口氣,他一直等到最后才吐出來。
《賀怡回憶錄》,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覃烈士生平事跡》
國防科技工業出版社《新中國導彈事業發展紀實》
江西地方檔案館《吉安解放前后口述歷史資料》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