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早高峰的人潮里,有人捧著手機刷著 "月入百萬" 的理財課,指尖在屏幕上快速劃過,眼底是按捺不住的焦慮;深夜的辦公室里,加班族盯著 Excel 表格里的數字,計算器按了一遍又一遍,卻算不出工資追上房價的可能;小區樓下的便利店,店主盯著手機上的轉賬記錄嘆氣,疫情后客流銳減,房租卻分毫未減……
這世界好像有個殘酷的悖論:越想快速變富的人,越容易被困在原地。
我們聽過太多 "風口論"" 人脈術 ""捷徑法",卻往往忽略了一個真相,真正能讓普通人逆襲的,從來不是投機取巧的套路,而是穿透本質的智慧。
埃隆?馬斯克,這個從南非小鎮走出的世界首富,曾經歷PayPal 破產、SpaceX多次發射失敗、特斯拉瀕臨退市的絕境低谷,我在學習了他的智慧后,我好像找到了真正能讓普通人逆襲的智慧。
總的來說,窮人變富最快的方式就靠3個字,但很可惜,很多人都忽略了
第一個字:破
"破" 不是簡單的破壞,而是對認知的顛覆,對傳統的重構
大多數人認為,窮人想要變富,就得多讀書、考名校、找好工作,這種思維就像一條無形的鎖鏈,把你牢牢鎖在 "打工者" 的牢籠里。
馬斯克告訴我們:真正的財富密碼,藏在對事物本質的洞察里。
馬斯克有一句名言:"我常常從第一性原理出發思考問題。" 這句話聽起來高深莫測,其實很簡單 —— 就是把問題拆解到最基本的元素,然后從那里開始重新構建解決方案。
這就好比蓋房子,普通人看到的是漂亮的外觀和豪華的裝修,而馬斯克看到的是地基、鋼筋和水泥。
傳統思維是 "類比思維",看到別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比如看到別人開奶茶店賺錢,就跟風開一家。
而第一性原理思維是 "歸零思維",不看別人怎么做,只問事物本質是什么,比如馬斯克問:"火箭的本質是什么?" 答案是 "把有效載荷送入太空的工具"。
那么,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實現這一目標?
馬斯克的邏輯是:火箭的材料成本只占總成本的 2% 左右。如果能大幅降低材料成本,就能大幅降低火箭的總成本,于是,他顛覆了整個航天業的商業模式,將火箭發射成本降低了 90% 以上,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威力。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外賣騎手,你會如何用第一性原理思考自己的工作?傳統思維是:"我要多接單,多跑幾趟,這樣就能多賺錢。" 而第一性原理思維會問:"外賣的本質是什么?" 答案是 "將食物從 A 點快速、安全地送到 B 點"。
那么,如何提高效率?你可能會發現,優化路線、提高電動車續航、改善保溫箱設計,比單純增加跑單次數更有效。
或者,你可以思考:"除了送外賣,我還能送什么?" 比如,送文件、送藥品,甚至提供即時采購服務,這就是從 "送外賣" 到 "即時物流" 的認知升級。
再比如,如果你是一個普通職員,你可以問:"我這份工作的本質是什么?" 是 "處理文件"、"接電話",還是 "解決客戶問題"?如果是后者,那么你可以思考:如何更高效地解決客戶問題?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比如自動化工具)減少重復性工作?如何將自己的經驗轉化為可復制的流程?
具體怎么做,才能打破固有認知,從本質出發去思考解決問題呢?
首先肯定要每天花 10 分鐘,問自己一個問題:"這件事的本質是什么?" 比如,"上班的本質是什么?" 不是 "打卡",而是 "創造價值"。
接著選擇一個你熟悉的產品或服務,拆解它的成本結構。
比如,一杯奶茶的成本包括原料、包裝、人工、租金等,然后思考:哪些成本是可以優化的?哪些是不必要的?
還要有質疑規則的習慣,遇到問題時,不要問 "別人是怎么做的",而是問 "為什么要這樣做?" 比如,"為什么一定要坐班?"、"為什么一定要用這種方法?"
最后,基于前三個步驟的思考,嘗試提出一個全新的解決方案。不需要完美,只要比現有方案好 10%,就是進步。
第二個字:借
傳統觀念告訴我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這種觀念本身沒錯,但在現代社會,僅憑個人努力很難實現快速突破。
馬斯克告訴我們:真正的智慧,是學會借用別人的資源、經驗和平臺,實現跨越式發展。
這里的 "借",包括資金、技術、人脈、平臺等各種資源,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 "借勢"—— 借用時代的趨勢、行業的風口、政策的紅利。
就像沖浪者,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在海里掙扎,而是借助海浪的力量,輕松地駛向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