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 據水利部消息,6月30日,清澈的水流從科爾沁配水站出水池涌出,流量漸次遞增,源源不斷地注入莫力廟水庫,標志著引綽濟遼工程全線試通水成功。
引綽濟遼工程是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屬于國家水網骨干工程,工程批復總投資311.55億元,是內蒙古自治區迄今為止投資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該工程主要由水源工程和輸水工程兩部分組成。其中,水源工程為文得根水利樞紐,位于興安盟扎賚特旗音德爾鎮上游90千米處,正常蓄水位377米,總庫容19.64億立方米。
輸水工程分為干線工程和支線工程,其中干線工程自文得根水利樞紐自北向南至通遼市科爾沁區,全長391.036千米,穿越洮兒河、霍林河,由取水口、隧洞、暗涵、倒虹吸、壓力管道等組成;支線工程全長395.265千米,共有9條支線,分別連接興安盟、通遼市兩地8個旗縣市區、10個工業園區。工程多年平均供水量4.36億立方米,其中計劃向興安盟供水1.49億立方米,計劃向通遼市供水2.87億立方米。
興安盟南部地區、通遼市水資源匱乏。為解決這一難題,20世紀50年代起,國家和內蒙古自治區相關部門持續開展實地勘察、規劃論證,推動綽爾河引水工程納入松遼流域規劃和水資源規劃。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自治區分管副主席任組長的工程建設領導小組,自治區水利廳全面統籌推進工程勘察設計、可研編制、建設管理各項工作。
多年來,近3萬名建設者克服地下涌水處理難、斷層破碎帶穿越難、圍巖變形應對難、征地移民任務重等難題,接連取得國產TBM整機組裝最快、同級別洞徑日進尺月進尺最高紀錄,成功圍堰截流、下閘蓄水發電等階段性關鍵性成果,如期完成全線試通水任務目標。
工程建成后,可改善綽爾河下游農業灌溉條件,解決受水區生產生活用水問題,有效緩解西遼河流域地下水超采狀況,對促進蒙東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修復、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義。
編輯 張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