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本故事人物、時間、地點、情節、配圖均為虛構,與現實無關,請理性閱讀!
人到五十,半生已過。
許多70后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他們面對事業瓶頸、經濟壓力或精神孤獨,難免萌生“落葉歸根”的念頭——回老家。
這條路似乎成了最后的退路。
可是現實往往比想象更殘酷。
一位50歲的過來人坦言:“奔五的70后,即使在外面混不下去了,也不建議回老家……”
01
李志明靠在出租屋的窗邊,望著窗外燈火通明的城市夜景,手中捏著一封信。
信是老家村委會寄來的,上面寫著村里正在招商引資,鼓勵在外打拼的能人回鄉創業。
"回去?"李志明苦笑一聲,放下信,轉身走向簡陋的客廳。
屋子不大,五十平米的單間,陳設簡單得讓人心酸。
一張床,一臺舊電視,一張桌子,除此之外再無多余家具。
這就是他在北京打拼二十多年的全部家當。
他打開手機,微信群里幾個發小正在熱烈討論著回鄉創業的事情。
"老李,聽說了嗎?村里現在政策好著呢,回去創業有補貼,還能分到一塊地!"
"是啊,我都打算回去了,這城市太累了,咱們這把年紀,該安穩了。"
李志明沒有回復,只是默默地看著群消息不斷滾動。
他今年剛好五十歲,是典型的70后,青春年華都獻給了北京這座城市,卻始終沒能真正扎下根來。
"爸,我回來了。"門口傳來鑰匙轉動的聲音,他的女兒李小雨推門而入。
小雨剛大學畢業,在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月薪雖然不高,但比李志明強多了。自從妻子五年前因病去世后,父女倆相依為命,租住在這間狹小的出租屋里。
"今天怎么這么晚?"李志明問道。
"加班啊,最近項目多。"小雨放下包,看到桌上的信,"這是什么?"
"沒什么,老家來的信,說什么回鄉創業。"李志明隨口道。
小雨拿起信看了看,眼睛一亮,"爸,這不是挺好的嗎?你不是一直想自己做點事情嗎?回老家創業,政府還有補貼,不用再受這邊房東的氣了。"
李志明搖搖頭,"我都五十了,回去能干什么?再說,你工作才剛穩定,我怎么能走?"
"我已經長大了,能照顧好自己。"小雨坐在李志明身邊,"爸,你在北京這么多年,存款不多,房子買不起,回老家不是挺好的嗎?"
李志明沒說話,心里卻翻江倒海。
回老家?那個離開了二十多年的地方,真的還適合自己嗎?
晚上,李志明躺在床上,輾轉反側。
腦海中不斷浮現出當年離開家鄉時的場景。
那時他剛三十出頭,帶著滿腔熱血和對未來的憧憬,只身一人來到北京,誓要在這座城市打拼出一片天地。
二十年過去了,他依然是個普通的打工人,沒有房子,沒有多少積蓄,唯一的成就就是把女兒培養成了大學生。
手機震動了一下,是發小王建國發來的消息:"老李,我決定回去了,你呢?咱們可以一起合伙啊!"
李志明猶豫了一下,回復道:"再考慮考慮吧。"
放下手機,他看著陌生的天花板,心中的天平開始傾斜。
也許,回老家真的是個不錯的選擇?
02
周末,李志明接到了老家村支書張大力的電話。
"老李啊,聽說你最近在考慮回鄉創業?這是好事啊!"張大力熱情洋溢的聲音從電話那頭傳來。
"我還沒決定呢,就是隨便問問。"李志明謹慎地回答。
"你別猶豫了,現在政策好著呢!回來可以分一塊地,建房補貼五萬,創業貸款最高五十萬,利息低得很!"張大力一口氣說了一連串政策,"再說了,你在外面這么多年,攢下了見識和人脈,回來帶動鄉親們一起致富,多光榮啊!"
掛了電話,李志明陷入了沉思。
張大力說的確實有道理,自己在北京已經看不到希望了,何不回老家重新開始?
"爸,我朋友小張的父親就是回老家創業的,現在做得可好了!"小雨遞給李志明一杯茶,興奮地說道。
"是嗎?做什么的?"李志明問道。
"開了個農家樂,現在城里人不都喜歡去鄉下體驗生活嘛。他們村靠近山區,風景好,客人特別多。"小雨說得繪聲繪色,"我們老家不是有條河嗎?你可以搞個垂釣園什么的。"
李志明微微點頭,心動了。
他曾經是個釣魚愛好者,對這方面確實有些了解。
就在這時,他的手機又響了起來,是發小劉鐵柱打來的。
"老李,你知道嗎?咱們村旁邊那塊地被征用了,賠了一大筆錢!"劉鐵柱的聲音充滿了興奮,"我家那塊地就在附近,估計也快了。你趕緊回來啊,不然分不到好處!"
李志明皺了皺眉,"真的假的?"
"千真萬確!王建國都定好火車票了,下周就回去。"
這個消息讓李志明心跳加速。征地補償?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啊!
晚上,李志明打開電腦,開始查詢老家的房價和創業政策。
讓他驚訝的是,老家縣城的房價這幾年竟然漲了不少,雖然比不上北京,但相對于當地收入來說已經不低了。
"看來老家也發展起來了啊。"李志明自言自語。
第二天李志明在公司請了半天假,去了趟銀行查詢自己的存款。
這些年來,他省吃儉用,加上妻子生前的一些積蓄,總共有約三十萬元。
"三十萬在北京什么都買不起,但在老家......"李志明開始計算,"夠付個首付了,剩下的還能做點小生意起步。"
回到家,李小雨已經做好了晚飯等他。
"爸,你今天怎么這么早回來了?"小雨有些驚訝。
李志明微笑著說:"去銀行了,查了查咱們的存款。"
"怎么突然想查這個?"小雨端上一盤青菜。
"我在考慮回老家的事。"李志明看著女兒的眼睛,"如果回去,三十萬能在縣城買套小房子,還能開個小店什么的。"
小雨眼睛一亮,"真的嗎?那太好了!"
"但是......"李志明欲言又止。
"但是什么?"小雨接著問。
"但是你呢?你的工作,你的未來......"李志明猶豫的說。
小雨放下筷子,認真地說:"爸,你別擔心我。我已經長大了,能照顧好自己。你為我付出太多了,是時候為自己考慮一下了。"
李志明感動地看著女兒,點了點頭。
晚上,他給張大力回了電話,表示自己正在認真考慮回鄉創業的事情,并詢問了更多的細節。
"太好了!"張大力高興地說,"我建議你先回來看看,實地考察一下,有什么問題我們當面聊!"
放下電話,李志明做了一個決定——請假回老家看看。
03
李志明站在老家的土地上,一時間百感交集。
二十年了,他終于又踏上了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
村子變了許多,水泥路取代了泥巴路,磚瓦房代替了土坯房,甚至還有了路燈和健身器材。
但熟悉的山水依舊,空氣中彌漫著他熟悉的泥土芬芳。
"老李!"一個熟悉的聲音傳來,是村支書張大力。
"大力!好久不見啊!"李志明熱情地打招呼。
"歡迎回家!"張大力拍著李志明的肩膀,"走,我帶你轉轉,看看村里這些年的變化!"
兩人沿著村道走著,張大力滔滔不絕地介紹著村里的發展情況,不時有村民打招呼,臉上帶著親切的笑容。
"村里變化真大啊!"李志明感嘆道。
"那是!現在國家政策好,咱們村發展得不錯。"張大力驕傲地說,"對了,我帶你去看看那塊準備給你的地。"
他們來到村子西邊的一塊空地前。
土地平整,周圍環境不錯,還能看到遠處的山景。
"這塊地不錯啊!"李志明眼前一亮。
"是吧?位置好,交通方便,最適合做垂釣園了!"張大力笑著說,"你考慮得怎么樣了?"
"我還需要再想想......"李志明猶豫道。
"別想了!機會難得啊!"張大力熱情地勸說,"再說了,你看王建國、劉鐵柱他們都回來了,你們幾個發小可以互相照應。"
李志明點點頭,心里確實有些心動。
晚上,李志明去了發小王建國家。
幾個老同學聚在一起,喝著小酒,聊著各自的經歷和未來的計劃。
"老李,你就別猶豫了,趕緊回來吧!"王建國舉著酒杯說,"北京那地方,咱們這把年紀已經混不下去了,回來多好啊!"
"是啊,我在深圳打工二十年,累得腰都直不起來了。"劉鐵柱附和道,"回來開個小店,舒舒服服的,多好!"
酒過三巡,李志明被他們說得幾乎心動了。
但就在這時,王建國的妻子從外面急匆匆地跑進來。
"老王!不好了!村里說咱們那塊地不能建房了!"她焦急地說。
"什么?"王建國一驚,"怎么回事?"
"聽說是規劃變了,咱們那塊地被劃進生態保護區了,不讓建了!"
李志明看著突然變了臉色的王建國,心中升起一絲疑惑。
第二天一早,李志明去了縣城,想了解一下當地的房價和就業情況。
縣城比他記憶中的要繁華許多,但街上的行人并不多,一些店鋪門可羅雀。
他隨便走進一家房產中介,詢問了房價。
"現在縣城房價均價5000一平米左右,"中介小姐熱情地介紹,"不過現在賣得不太好,庫存有點多。"
"為什么賣不好?"李志明好奇地問。
中介小姐猶豫了一下,"實話實說,現在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縣城的多是老人和孩子。再加上最近幾年建得太多,供過于求。"
李志明心里一沉,繼續問道:"那創業環境怎么樣?"
"說實話,不太好。"中介小姐嘆了口氣,"很多店開沒多久就關門了,除非你有特別好的項目或者人脈。"
離開房產中介,李志明決定去趟鎮政府,了解一下張大力所說的那些創業政策。
在政府服務大廳,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他:"確實有創業補貼政策,但條件比較嚴格,而且審批流程復雜,資金到位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李志明心中的疑惑越來越深。
傍晚時分,他在縣城的小公園里遇到了多年未見的初中同學張明,現在是縣里一家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
"老李,聽說你要回來創業?"張明問道。
"還在考慮,"李志明誠實地回答,"你覺得怎么樣?"
張明左右看了看,壓低聲音說:"老李,我勸你別回來。"
"為什么?"李志明驚訝地問。
"這兩年縣里經濟不好,很多企業都在裁員。"張明嘆了口氣,"再說,你都五十了,創業風險太大。而且......"
"而且什么?"李志明著急的問。
張明接下來的話讓李志明感到一陣眩暈,眼前一黑,差點栽倒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