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論語》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孟子曾言"人之初,性本善",而孔子則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兩位圣人的話語看似矛盾,實則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
一個強調人性本善,一個強調習慣使人分化。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人生而具有善良的本性,這是孟子的堅定信念。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端便是仁義禮智的根源。
孟子常說:"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這話的意思是,仁義禮智這些美德不是外界強加給我們的。
而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只是我們沒有好好思考罷了。
而孔子則從另一個角度觀察,認為人的天性本來相差不大,之所以后來千差萬別,全在于習染的不同。《論語》記載:"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短短八個字,卻道出了人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這兩種觀點究竟如何統一?習慣的力量又是如何在無聲無息中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為什么有的人能夠保持善良的本性,有的人卻在習染中迷失了自我?讓我們從一個發生在春秋時期的真實故事說起,看看這兩位圣人的智慧是如何在現實中得到印證的。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位名叫季桓子的大夫,他家境富裕,門第顯赫。季桓子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季康子,一個叫季平子,兩人年紀相仿,天資也相當聰穎。
季康子從小就被父親寵愛有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的乳母是個溺愛孩子的婦人,從不讓季康子受一點委屈。季康子稍有不順心,乳母就會立刻滿足他的要求。久而久之,季康子養成了驕橫的性格,說話做事都很霸道,稍有不如意就要發脾氣。
而季平子雖然也出身富貴,但他的母親是個有見識的女人,深知富貴之家子弟容易敗家的道理。她經常教導季平子要懂得節制,要體恤下人,要知道天下還有很多苦難的人。季平子因此從小就比較謙遜,對待仆人也很和善。
兄弟二人雖然生在同一個家庭,但性格卻越來越不同。季康子越來越傲慢,季平子卻越來越溫和。
有一年,孔子路過魯國,季桓子聽說這位先生學問淵博,就請他到家中做客。孔子見了兄弟二人,觀察了一會兒,對季桓子說:"您的兩個兒子天資都很好,但恐怕將來的發展會很不同。"
季桓子有些不解:"夫子何出此言?"
孔子說:"人的天性本來都是相近的,但后天的習染會讓人相距甚遠。您看,兩個孩子雖然生在同一個家庭,但接受的教育和環境熏陶卻不同,自然會形成不同的性格。"
季桓子聽了,心中若有所悟,但又不完全明白。
孔子又說:"我觀察到,季康子說話時聲音很大,眼神中帶著不耐煩,這說明他習慣了別人的順從,缺乏耐心。而季平子說話輕聲細語,眼神中有關切,這說明他懂得體恤他人。"
"可是他們都是我的兒子,我對他們的愛是一樣的。"季桓子說。
"愛的方式不同,結果就不同。"孔子說,"溺愛會讓孩子失去分寸感,嚴愛會讓孩子懂得規矩。雖然都是愛,但效果卻截然不同。"
季桓子開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這時候,外面傳來了爭吵聲。原來是季康子和一個小仆人發生了沖突,季康子認為仆人動作太慢,就大聲呵斥。仆人解釋說手中的茶壺太燙,需要小心一些,季康子卻不聽,還要動手打人。
季平子看到了,連忙上前制止:"兄長,他也是為了不燙傷我們才小心的。"
季康子不耐煩地說:"一個下人,還敢頂嘴!"
季平子耐心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我們應該理解。"
孔子在一旁看得很清楚,對季桓子說:"您看,同樣是面對仆人的過錯,兩個孩子的反應完全不同。這就是'習相遠'的體現。"
季桓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孔子繼續說:"但是,您不要以為這種差別是不能改變的。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要方法得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
"那該怎么改變呢?"季桓子問。
孔子說:"這就需要從日常的小事做起。比如,可以讓季康子體驗一下普通人的生活,讓他明白什么是辛苦。也可以讓他承擔一些責任,培養他的同理心。"
季桓子聽了,決定試試孔子的建議。
第二天,季桓子讓季康子到田地里去體驗農活,讓季平子到賬房里學習管理。兩個孩子都有些不情愿,但在父親的堅持下,還是去了。
季康子到了田地里,剛開始很不適應。烈日下鋤地讓他汗流浹背,他幾次想要放棄。但看到農夫們都在默默地干活,他也不好意思抱怨。慢慢地,他開始理解勞動的辛苦。
有一次,一個老農夫中暑倒下了,季康子連忙扶起他,給他喂水。老農夫感激地說:"公子真是個好人。"季康子心中涌起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
而季平子在賬房里,看到管家每天都要處理各種復雜的事務,既要管理仆人,又要打理家業,還要應付各種來往的客人。他開始明白,管理一個大家庭是多么不容易。
一個月后,兩個孩子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季康子變得更加體貼,不再動不動就發脾氣。季平子則變得更加干練,處理事情也更有條理。
孔子再次見到他們時,滿意地點了點頭:"你們看,人的習慣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方法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季康子說:"夫子,我現在明白了,以前我總是以為別人應該服從我,現在才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季平子也說:"我以前做事總是很小心,生怕出錯,現在明白了有時候需要果斷一些。"
孔子笑著說:"這就對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需要通過后天的修養來完善。你們兩個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季桓子問:"夫子,那您說的'性相近習相遠',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說:"'性相近'是說人的天性本來都差不多,都有善良的一面。'習相遠'是說通過不同的習染和教育,人會變得不同。但這種不同不是宿命,而是可以通過努力來改變的。"
"那孟子說的'性本善'呢?"季平子問。
孔子思考了一會兒說:"孟子強調的是人性的根本,我強調的是現實的變化。其實我們說的并不矛盾。人性本善是根,習相遠是末。根好了,末才能正。"
"可是,"季康子有些困惑,"如果人性本善,為什么還會有壞人呢?"
孔子看著他,眼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答案就在你們這一個月的變化中。但要完全明白這個道理,還需要更深入的思考。"
季桓子和兩個兒子都很想知道答案,但孔子卻說:"這個道理關系到人生的根本問題,不能輕易說出。需要你們自己去體會,去實踐。"
孔子停頓了一下,看著遠方說:"明天我會告訴你們一個更深刻的道理,它能解釋為什么有些人能夠保持善良的本性,而有些人卻在習染中迷失。這個道理,涉及到人性的根本秘密。"
說完,孔子就起身告辭了,留下季桓子父子三人在那里苦苦思索。
孔子的話讓季桓子父子三人整夜未眠。季康子翻來覆去地想:"如果人性本善,為什么我以前會那么傲慢?"季平子也在思考:"如果習慣能改變人,那什么樣的習慣是好的,什么樣的習慣是不好的?"
季桓子更是困惑不已。他想起自己這些年的經歷,有時候確實做過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但內心深處總有一種不安的感覺。這種不安是什么?是良心的呼喚嗎?
第二天一早,孔子還沒有來,季桓子就派人去請。使者回來說,孔子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今天我要講的道理,連我自己也是花了很長時間才完全領悟的。它不僅關系到個人的修養,更關系到如何教育后代,如何在亂世中保持本心。"
季康子忍不住問使者:"夫子還說什么了嗎?"
使者說:"夫子還說,這個道理藏在《書經》的一句話里,也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明白了為什么孟子如此堅信人性本善,也明白了為什么孔子要強調習慣的重要性。"
季平子急切地問:"那夫子什么時候來?"
使者說:"夫子說,今天下午會來,但要求你們先做一件事。"
"什么事?"季桓子問。
使者說:"夫子要求你們每個人都仔細回想一下,從小到大,有沒有做過讓自己內疚的事情?
有沒有做過明知不對卻還是做了的事情?有沒有做過違背良心的事情?"
聽了這話,季桓子父子三人都陷入了沉思。
這個要求看似簡單,實際上卻觸及了人性的最深處。
每個人都會有一些不愿意回想的往事,都會有一些愧疚的記憶。這些記憶的背后,隱藏著什么樣的秘密呢?
孔子要講的道理,究竟是什么?它又如何能夠解釋人性善惡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