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我把你們姐弟倆養大不容易,現在這5萬是媽媽給你的,剩下的都給了你弟弟買房子。"林母將信封遞給林曉雨,眼神閃爍。
林曉雨接過信封,冷笑道:"二十多年來,您供弟弟上貴族學校時,我在工廠打工;弟弟出國留學時,我連大學都沒上;現在拆遷款250萬給弟弟,給我5萬打發,您真是好算計。"
"這錢我不會收的。"林曉雨當場將5萬元捐給了社區慈善會,轉身離去。
林母臉色鐵青,一旁的兒子林志豪卻笑了:"媽,她不要正好,我還愁首付不夠呢。"
01:
二十三年前,林家還住在城郊的老房子里。林曉雨剛滿五歲,父親就因意外去世,留下了懷有三個月身孕的母親和年幼的她。葬禮結束后的那個晚上,林曉雨第一次看到母親不是在哭泣,而是在算計。
"女兒不值錢,將來是要嫁人的。兒子才是能養老送終的。"母親撫摸著尚未隆起的腹部,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
七個月后,林志豪出生了。從那一刻起,家里的重心徹底偏移。母親對兒子的寵愛幾乎到了荒謬的地步。林曉雨的童年記憶里,從來沒有新衣服,沒有玩具,更沒有母親的擁抱。
"姐姐已經這么大了,不需要那么多關愛。弟弟還小,需要更多的照顧。"這是母親的口頭禪。
林曉雨十二歲那年,一場大雨后家里的屋頂漏水,她的床鋪全濕了。當她提出需要修繕時,母親卻說:"沒錢,你將就著睡吧。"
然而第二天,母親卻給林志豪買了一雙價值三百元的籃球鞋。那是二十年前,三百元可以付一個月的房租。
"弟弟在學校打籃球,需要好鞋子保護腳。"母親這樣解釋。
林曉雨的心一點點冷了下來。她開始明白,在這個家里,她永遠都是外人。
十六歲那年,林曉雨拿著優異的成績單回家,希望能得到母親一句夸獎。然而母親只是淡淡地看了一眼,隨即轉向剛考試不及格的林志豪:"沒關系,男孩子以后是要養家的,學習不是最重要的,媽媽相信你將來會有出息。"
那一刻,林曉雨決定不再期待這個家給她任何溫暖。她開始在校外打工,攢錢,計劃著將來離開這個冷漠的家。
十八歲,高考前夕,母親突然宣布:"曉雨,你高中畢業就去工作吧,家里要供你弟弟上大學,沒錢再供你了。"
林曉雨沒有爭辯,只是在心里加固了離開的決心。她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省內的一所大學,但沒有告訴家人,而是選擇了輟學,去了工廠。
02:
工廠的生活枯燥而艱辛。林曉雨的青春在機器的轟鳴聲中一天天流逝。她住在六人間的宿舍里,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手上的繭越來越厚,眼中的光卻越來越亮。
同一時間,林志豪在母親的精心安排下,進入了私立高中,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每個月,林曉雨都會寄一部分工資回家,卻從未得到過一句感謝。
"你弟弟學校又要交費了,你多寄點錢回來。"電話那頭,母親的聲音冷漠而理所當然。
林曉雨沒有拒絕,但她在心里告訴自己:再堅持一段時間,等她攢夠了錢,就離開這座城市,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
二十三歲那年,林曉雨已經從普通工人升為了車間主管。她省吃儉用,終于攢夠了去夜校學習的學費。白天工作,晚上學習,她的生活充實而忙碌。
同年,林志豪大學畢業,卻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母親打來電話:"你弟弟想出國讀研究生,家里錢不夠,你能不能支援一下?"
這一次,林曉雨拒絕了。"我沒有多余的錢。"她簡短地回答。
電話那頭,母親的聲音充滿了失望和責備:"你這個做姐姐的,怎么這么自私?你弟弟將來是要養我的,你就不能犧牲一點嗎?"
林曉雨掛斷了電話,淚水無聲地滑落。她知道,在母親心中,她永遠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可以被利用的對象。
半年后,林曉雨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一家外企。薪水翻了幾倍,生活條件也大幅改善。她終于可以租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公寓,不再與人合住。
然而好景不長,母親得知她的新工作后,立刻找上門來:"曉雨,你現在工資高了,應該多貼補家里。你弟弟出國的學費還差很多。"
林曉雨站在自己的小公寓門口,看著許久不見的母親,心中五味雜陳。她邀請母親進屋坐,卻被直截了當地拒絕。
"我沒時間坐,就是來拿錢的。你弟弟下周就要走了,機票和第一個月的生活費我已經墊上了,你得還我。"
"我不會給錢的,媽媽。"林曉雨的聲音很輕,卻很堅定,"這些年,我已經給家里寄了足夠多的錢。現在,我需要為自己的未來考慮了。"
母親的臉瞬間沉了下來:"你這是什么意思?要斷絕母女關系嗎?"
"不,我只是在做一個成年人應該做的決定。"林曉雨平靜地說,"弟弟是您的兒子,我是您的女兒。我們本該平等,但從來都不是。"
母親氣得渾身發抖:"你太讓我失望了!我把你養這么大,不就是為了有個依靠嗎?"
這句話如同一把刀,刺進林曉雨的心臟。原來在母親眼中,她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可以提供經濟支持的工具。
03:
林曉雨關上門,靠在門上,淚水無聲滑落。外面,母親還在敲門咒罵,聲音漸漸遠去。
那一刻,林曉雨做了一個決定:徹底與過去告別。
她換了工作,搬了家,切斷了與母親的所有聯系。在新的環境中,她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也遇到了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張明。
張明是一名建筑師,為人溫和,尊重林曉雨的每一個決定。兩人相戀后,張明從未過問林曉雨的家庭,只是在她偶爾提起時,給予安靜的聆聽和溫暖的擁抱。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包括與誰保持聯系,與誰斷絕關系。"張明如此告訴她。
三年后,林曉雨和張明結婚了。婚禮很簡單,只邀請了幾位至交好友。林曉雨沒有邀請任何家人,包括她的母親和弟弟。
婚后的生活平靜而美好。林曉雨在事業上步步高升,張明的建筑事務所也漸漸有了名氣。兩人買了一套小公寓,養了一只貓,生活充實而滿足。
然而平靜的生活在五年后被打破。一個陌生號碼的電話打來,是林曉雨許久未聯系的鄰居王阿姨。
"曉雨啊,你媽媽一直在找你。你們家的老房子要拆遷了,政府賠了不少錢。你媽媽說有你的一份,讓你回來一趟。"
林曉雨沉默良久,最終還是決定回去看看。她沒有抱任何期望,只是覺得,或許這是徹底告別過去的機會。
當她再次站在兒時的家門前,恍如隔世。推開門,母親似乎老了許多,弟弟林志豪卻穿著名牌,一臉倨傲。
"姐,你終于回來了。"林志豪的語氣中帶著一絲嘲諷,"媽一直念叨你,說拆遷款要分你一部分。"
母親走上前來,臉上帶著林曉雨從未見過的笑容:"曉雨,你這些年過得好嗎?媽很想你。"
林曉雨沒有回答,只是平靜地問:"聽說房子要拆遷?"
母親點點頭:"是啊,政府賠了我們255萬。你爸留下的老房子,終于派上用場了。"
"這錢怎么分配?"林曉雨直截了當地問。
母親的表情有一瞬間的尷尬,但很快恢復了笑容:"當然是平分了。你弟弟要買房結婚,需要首付,我給他250萬。你已經結婚了,生活也穩定,就給你5萬,算是媽媽的一點心意。"
林曉雨不知道自己是該笑還是該哭。二十多年的偏心,竟然在這一刻達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