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林芝市紅色資源調研小組順利完成全市紅色資源專項調研。此次“紅色尋訪”歷經45天,行程5300余公里,足跡遍布各縣(市、區)。通過挖掘文獻檔案、勘察遺址遺跡、采集口述資料、考察紅色展陳等方式,全面梳理林芝紅色歷史脈絡,為紅色文化保護、利用與傳承注入全新活力,以實際行動迎接西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
這是調研小組在察隅縣采訪當地知情老人。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此次調研構建起了全方位、立體化的資源采集網絡。通過深入市、縣兩級黨史辦(方志辦)、文物局、退役軍人事務局、檔案局(館)、圖書館、紅色專班等40余家單位,系統梳理珍貴文獻與紅色檔案。據不完全統計,調研共收集紅色文獻、檔案達2200多萬字。在全市31個紅色展館、紀念館,以及11座烈士陵園、4處英烈散葬點,調研小組詳細登記2200余件(套)革命實物,收集1200余位英烈信息及事跡。同時,調研小組通過走訪知情人、拓印碑文、現場測繪、影像采集等方式,深度挖掘紅色歷史,共收集40余處紅色資源的歷史資料。此外,調研小組還專訪18軍后代、烈士親屬等歷史知情人,錄制了10小時口述影像,“雪域筑路”“川藏運輸”“駝峰航線”等塵封往事得以重現。
這是在工布江達縣革命舊址調研。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林芝市紅色資源調研小組由林芝市委宣傳部工作人員與西藏民族大學專家學者組成。在史料甄別中,專家憑借專業史學知識去偽存真,確保史料真實可靠。在遺址考證時,運用專業方法對年代、建筑風格、歷史背景深入研究,為保護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調研全程貫穿歷史學、檔案學、考古學專業視角,提出多項創新性工作方法。撰寫2萬余字調研日記與報告,形成針對性對策建議,起草3篇學術論文,剖析林芝紅色資源價值,編制《林芝市紅色資源目錄》《林芝市紅色資源地圖》,創新提出“建立紅色資源時空坐標體系”,將資源與時空結合梳理歷史脈絡,并規范口述史料采集標準,確保成果兼具歷史厚度與學術深度。
這是調研人員在與專家學者研究紅色文獻。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目前調研已進入成果轉化階段。調研小組將系統整理海量資料,未來將推出書籍、研學路線、紀錄片等一系列成果,還將借助新媒體構建“可看、可學、可傳承”的紅色文化矩陣,打造“紅色林芝”品牌。正如調研負責人所言:“這些紅色資源是林芝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焙罄m將深化研究,發揮紅色文化精神引領作用,讓革命薪火在雪域高原代代相傳,激勵林芝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