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傅慧君站在上海浦東機場的候機大廳,手中緊緊攥著丈夫翰南塞給她的信封,指節因為用力而微微發白。
信封厚實,摸起來里面裝著不少現樸,她心里一陣糾結,猶豫著開口道:“真的不用這么多錢,家里的日子并不富裕,咱們還有房貸要還,顧兒以后上學也需要錢。”
翰南輕輕握住妻子的手,他的手掌寬厚而溫暖,帶著讓人安心的力量,目光柔和地看著她,說道:“你五年沒回去了,媽媽一定很想你。帶些錢回去,以備不時之需,也讓家人知道你在中國過得不錯。而且這次你爸生病,花錢的地方肯定多,你就別推辭了。”
慧君的眼睛濕潤了,思緒飄向從前...
1.
二十一歲那年,她帶著對未來的懵懂與恐懼,嫁給了上海的翰南。
當時她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人生地不熟,面對陌生的環境,滿心都是不安。
好在翰南一直對她呵護備至,這五年里,她慢慢適應了上海的生活,甚至開始喜歡這座繁華又充滿活力的城市。
“機場廣播是不是在叫你的航班?”翰南望向大屏幕,打斷了她的思緒。
大屏幕上,航班信息不斷滾動著,顯示著即將登機的提示。
慧君回過神來,點點頭,這趟回家之旅籌劃了很久,此刻真的要出發了,她的心里不是滋味。
她深吸一口氣,努力平復內心的波瀾,拿起行李轉身走向安檢口。
每走一步,她的腳步都有些沉重,心中滿是對丈夫和兒子的不舍。
2020年春天,平壤的櫻花如期綻放,粉白的花瓣如雪花般飄落,給這座城市增添了幾分浪漫的氣息。
21歲的傅慧君正在圖書館學習中文,這是她大學的必修課程。
她的父母只是普通工廠工人,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們一直鼓勵女兒努力學習,希望她能有更好的未來。
慧君深知父母的期望,學習格外刻苦,圖書館里常常能看到她專注學習的身影。
“李同志,有人找你。”圖書館管理員小聲地說道,聲音在安靜的圖書館里卻顯得格外清晰。
慧君抬起頭,看見一位陌生的中年婦女站在門口,身邊還有一個年輕男子。
那是她的遠房親戚樸阿姨,一個在中朝貿易中打拼多年的女商人。
樸阿姨平時很少來學校找她,這次突然出現,讓慧君有些意外。
而她身邊的年輕人,就是改變慧君命運的人——上海商人翰南。
“這是馮先生,我在上海的生意伙伴,他想找一個懂中文的朝鮮向導。”樸阿姨介紹道,臉上帶著熱情的笑容。
翰南禮貌地點頭,用簡單的朝鮮語問好:“你好,請多關照。”他的聲音低沉而溫和,眼神中透著誠懇。
慧君被他誠懇的眼神打動,點點頭接受了這個臨時工作。
她的中文基礎很有限,只是在學校學過一些基礎知識,但足夠應付基本交流。
翰南則會一些簡單的朝鮮語,兩人交流時常常要借助翻譯軟件,有時還會因為翻譯不準確鬧出笑話。
接下來的一個月,慧君帶著翰南走訪了平壤的幾家工廠。
翰南經營著一家小型貿易公司,專門從朝鮮進口手工藝品和特產到中國銷售。
他為人踏實穩重,不像其他商人那樣浮夸,對待工作認真負責,對慧君也十分尊重,這讓慧君感到舒適。
“你為什么選擇做中朝貿易?”一次閑談中,慧君好奇地問道。
她坐在工廠的休息區,看著翰南認真地和工廠負責人交流,心中對這個男人充滿了好奇。
“我大學學的是朝鮮語,雖然學得不好。”翰南害羞地笑了笑,臉上浮現出一抹淡淡的紅暈,“我覺得兩國的文化很有魅力,想搭建一座小小的橋梁,讓更多的人了解彼此。”
慧君被他的誠意打動了,從那以后,每次翰南來平壤,他們都會見面。
他們一起品嘗朝鮮的美食,漫步在平壤的街頭巷尾,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夢想。
從陌生到熟悉,從尊重到喜歡,感情在不知不覺中滋長。
三個月后,翰南正式向慧君表白,并提出了結婚的想法。
那是一個浪漫的夜晚,平壤的街頭燈火輝煌,翰南手捧著一束鮮花,緊張地看著慧君,真誠地說:“我想帶你去上海生活,那里有更多機會。但我必須告訴你,我不是什么富商,只是一個小生意人,不能給你奢華的生活。”
慧君并不在意這些,她向往中國的發展與機會,更被翰南的穩重與溫柔所吸引。
她紅著臉,輕輕點了點頭。
在回家后,慧君鼓起勇氣,對父母說出了這個決定:“爸爸,我想嫁給翰南,去上海生活。”
父母的反應正如她預料的那樣——震驚、擔憂、不解。母親抹著眼淚說:“慧君啊,上海太遠了,你一個人在那里語言不通,生活習慣不同,受委屈怎么辦?”父親皺著眉頭,聲音沉重:“馮先生是個好人,但異國婚姻太復雜了,你一定要考慮清楚。”
為了獲得家人的認可,翰南特意多停留了幾天,登門拜訪李家。
他帶來了誠意滿滿的禮物,更重要的是,他向慧君的父母展示了自己的真心。
他用不太流利的朝鮮語說道:“叔叔阿姨,我知道你們擔心。我保證會好好照顧慧君,讓她在上海過上幸福的生活。如果她想家了,我一定送她回來看你們。”
翰南的真誠打動了李家父母,經過反復考慮,他們最終同意了這門親事。
2.
2020年冬天,慧君和翰南在平壤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禮不算豪華,但充滿了溫馨。
親朋好友們圍坐在一起,祝福這對新人。
離別的那天,母親緊緊抱著慧君,塞給她一個小布包,聲音哽咽:“這是我們家祖傳的護身符,保佑你平安幸福。”父親拍了拍翰南的肩膀,眼中滿是信任:“照顧好我女兒。”
帶著家人的祝福和擔憂,慧君跟隨翰南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旅程。
在飛機起飛的那一刻,她望著窗外漸漸遠去的平壤,心里既有對未知生活的期待,也有離開故土的不舍。
初到上海,慧君被這座國際大都市的繁華震撼了。
高聳的摩天大樓直插云霄,川流不息的人群穿梭在大街小巷,五光十色的霓虹燈照亮了整個城市。
這一切都讓她感到既興奮又恐懼,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翰南的家位于上海郊區的一個普通小區。
兩室一廳的房子不算豪華,但整潔舒適,比她在平壤的家條件好很多。翰南有些緊張地問道:“喜歡嗎?”
慧君點點頭:“很好,很漂亮。”她的中文還很生硬,發音也不太標準,但翰南能聽懂。
最初的日子并不容易,翰南白天要工作,慧君一個人在家,面對陌生的環境感到孤獨。
語言障礙讓她連最基本的買菜都變得困難,常常需要翰南下班后陪同。
有一次,慧君想自己去附近的超市買些日用品。
她在超市里轉了很久,好不容易選好了東西,卻在收銀臺前卡殼了。
“一共是八十二元五角。”收銀員快速地說道,語速很快,慧君根本聽不懂這個數字。
馮圍排隊的人開始不耐煩,有人發出了輕微的抱怨聲。
慧君的臉漲得通紅,手足無措,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
就在這時,一位中年婦女走上前來,用英語對她說:“八十二點五。”
慧君感激地點點頭,付完錢后急忙離開。
在回到家,她把自己關在臥室里哭了很久。
翰南回來后,發現她眼睛紅腫,得知事情經過后,心疼地抱住了她:“別擔心,慢慢來,我會一直陪著你。”
從那以后,慧君下定決心要學好中文。
她每天跟著手機學習,看中文電視劇,甚至在小區里找老人聊天練習口語。
翰南回家后也會耐心地糾正她的發音和語法,還會給她講一些中國的文化習俗。
三個月后,慧君已經能進行基本的日常交流了。
半年后,她可以獨自外出購物,甚至能和小區的鄰居簡單聊天。
這些小小的進步給了她極大的成就感。
翰南的家人對慧君很友善,馮父馮母是普通的上海市民,退休前分別是教師和會計。
他們住在離翰南家不遠的地方,經常來看望這對新婚夫婦。
馮母第一次上門時,帶來了一大盒自己做的菜:“慧君,這是我做的紅燒肉,嘗嘗看合不合你口味。”
慧君嘗了一口,發現比想象中要甜,但她還是禮貌地稱贊道:“很好吃,謝謝媽媽。”
馮父則是一個健談的老人,喜歡給慧君講上海的歷史和文化。
雖然慧君不能完全理解,但她喜歡這種家庭的溫暖氛圍。
文化差異有時也會造成小摩擦。
慧君習慣了朝鮮的飲食,剛開始很不適應上海菜的油膩和甜味。
她也不習慣中國人的社交方式,覺得大家說話太直接,有時會讓她感到不安。
3.
翰南總是耐心地解釋文化差異,幫助她適應。
他還特意買了朝鮮食材,讓慧君做家鄉菜解饞。
每當慧君做好一桌朝鮮菜,翰南總會夸張地稱贊,即使有些味道并不符合他的口味。
婚后第一年,慧君開始在翰南的公司幫忙。
她負責翻譯朝鮮文件,接待朝鮮客戶。
這份工作讓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也加速了她的語言學習。
“你的中文進步很快。”翰南的一位同事真誠地夸獎道。慧君靦腆地笑了:“謝謝,我還要繼續努力。”
婚后第二年,慧君懷孕了。
這個消息讓兩家人都非常高興。
翰南更是緊張得像個孩子,每天變著花樣給慧君做吃的,陪她散步,讀育兒書籍。
2022年冬天,慧君生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孩,取名馮安。
小安的出生給這個跨國家庭帶來了更多歡樂,也讓慧君的生活更加充實。
照顧孩子的日子忙碌而幸福,慧君漸漸找到了自己在上海的位置。
但每逢朝鮮的傳統節日,思鄉之情還是會涌上心頭。
特別是朝鮮新年和中秋節,她總會做一桌家鄉菜,通過視頻電話和家人共度佳節。
“爸爸媽媽,顧兒會說朝鮮語了,快聽聽。”慧君興奮地把兩歲的兒子抱到鏡頭前。
小安奶聲奶氣地說了句“奶奶好”,惹得視頻那頭的奶奶笑開了花。
“慧君啊,你看起來氣色很好,我們就放心了。”父親的聲音透過電話傳來,帶著欣慰。
視頻電話的條件有限,畫面常常卡頓,聲音也不太清晰。
每次通話結束后,慧君都會有一陣失落。
她想念家鄉的空氣,想念父母的懷抱,想念童年的老友。
時間一天天過去,慧君的適應能力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
三年后,她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上海話,做一手地道的上海菜。
她還結交了幾位朋友,有本地人,也有像她一樣嫁到上海的外國女孩。
翰南的事業也在穩步發展,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經營得很穩健。
他們搬進了稍大一些的房子,生活越來越舒適。
馮末,一家三口經常去馮邊城市旅游,領略中國的風土人情。
慧君喜歡拍照,記錄下每一個美好瞬間,然后發給家人分享。
五年的時間,足以改變很多東西。
慧君不再是那個怯生生的朝鮮女孩,而是成長為一個自信獨立的女性。
她和翰南的感情也愈發深厚,兩人之間的默契越來越多。
但有些東西是不會改變的,那就是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
2025年春天,一個平常的馮末,慧君正在廚房準備晚餐,電話突然響了。
“慧君,你爸爸住院了。”母親的聲音透過電話傳來,明顯帶著強裝鎮定,但慧君還是聽出了其中的擔憂和焦慮。
慧君的手一抖,菜刀掉在了地上,發出“哐當”一聲巨響。“怎么回事?爸爸怎么了?”她焦急地問道,聲音都變了調。
“醫生說是輕微腦梗,現在已經穩定了,不要太擔心。”母親話雖如此,但慧君聽出了話中的隱憂。
掛斷電話,慧君的心亂成一團,她第一次強烈地意識到,五年沒回家,父母已經老了。
如果有什么意外,她甚至來不及見他們最后一面。
4.
晚飯時,慧君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翰南。她坐在餐桌前,雙手緊緊握在一起,眼神中滿是擔憂和堅定:“我想回家看看爸爸。”她直視著丈夫的眼睛,仿佛在尋求一種支持的力量。
翰南放下筷子,表情嚴肅:“我早就想過這個問題。其實辦理你回國的手續很復雜,需要不少錢,但這些都不是問題。”他握住慧君的手,給予她安慰,“我聯系一下朋友,看能不能加快速度。”
慧君沒想到翰南會這么支持,眼淚不自覺地流了下來:“謝謝你”
“別哭了,這么多年你沒回過家,我一直很內疚。”翰南輕輕擦去她的眼淚,“顧兒已經三歲了,帶他一起回去,讓爺爺奶奶也見見他。”
接下來的幾天,翰南忙前忙后地為慧君和小安辦理回朝鮮的手續。
他四處打電話咨詢,跑各種部門提交材料,過程確實如他所說的復雜,但他顯得異常堅決,好像這次回家對他來說也非常重要。
“手續基本辦好了,下周就能走。”翰南回到家,拿出一堆文件給慧君看,他的臉上帶著疲憊,但眼神中卻透著欣慰。
“我給你準備了2萬塊錢,你帶回去,可以給家里買些東西,也可以在那邊用。”翰南說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信封,遞給慧君。
慧君被這個數字嚇了一跳:“這么多?不用吧,我就回去看看爸爸,不需要這么多錢。”
“帶著吧。”翰南語氣堅決,“你們家的情況我了解,這錢在哪邊能用上。你五年沒回家,總要帶些禮物,尤其是你爸爸生病了,可能需要更好的治療。”
慧君感動地點點頭:“謝謝…謝謝你……”
出發前的日子,慧君忙著采購禮物,她買了許多朝鮮難得的物品:優質藥品、電子產品、衣物,還有小安的照片集和一些中國特產。她希望這些禮物能彌補自己多年未歸的虧欠。
出發前一晚,慧君整理翰南的衣柜時,無意中在他的辦公桌抽屜里發現了一封信。信封上有朝鮮的郵戳,是去年寄來的。慧君心頭一震,這封信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而且翰南從未提起過。
她的手在信封上停留了片刻,猶豫著要不要打開。
最終她決定尊重丈夫的隱私,將信放回原處。
但這個發現在她心里種下了一顆疑惑的種子。
臨睡前,慧君注意到翰南反常地坐立不安,她追問道:“馮哥,你在緊張什么?”
“沒什么,就是擔心你們的旅程。”翰南避開她的目光,眼神有些閃爍。
“到了平壤一定要打電話告訴我,還有,一定要按時回來。”
慧君點點頭,但她感覺丈夫有心事。這五年來,她第一次強烈地意識到,也許翰南也有他沒說出口的秘密。
出發那天,翰南和顧兒一起送慧君到機場。
機場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但慧君的心里卻充滿了離別的愁緒。
她不停地叮囑兒子要聽爸爸的話,不要調皮。
小安懵懂地點著頭,似乎還沒意識到媽媽要離開一段時間。
就在慧君要進安檢時,翰南突然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信封:“到了平壤再打開,可能會幫到你。”
慧君疑惑地接過信封,想問為什么,但翰南已經推著她往安檢方向走:“去吧,不要錯過飛機。記得常聯系。”
回頭望去,翰南抱著顧兒站在原地,向她揮手。慧君的眼眶濕潤了,她強忍著淚水,轉身走進了安檢通道。
5.
飛機緩緩降落在平壤順安國際機場,熟悉的空氣撲面而來,帶著家鄉特有的氣息,慧君的眼眶濕潤了。
五年了,她終于回到了這片生她養她的土地。
出機場時,慧君一眼就看到了等候在出口的父母。
他們比五年前蒼老了許多,尤其是父親,頭發幾乎全白了,站姿也不如從前挺拔,背有些駝了。
母親的臉上也多了許多皺紋,眼神中透著疲憊。
“爸爸,媽媽!”慧君奔過去,緊緊抱住了他們。
在那一刻,所有的思念和擔憂都化作了淚水,奪眶而出。
“我們的慧君回來了。”母親抹著眼淚,上下打量著女兒,眼中滿是欣慰,“看你氣色多好,在上海過得不錯吧?”
父親拍了拍女兒的背:“別哭了,我們沒事,你爸爸身體硬朗著呢。”他的聲音有些沙啞,但依然透著堅強。
一家人坐上預約的出租車,向家駛去。
一路上,慧君貪婪地望著窗外的景色,試圖找回記憶中的平壤。
城市似乎沒有太大變化,街道還是那么熟悉,建筑也還是老樣子,但她的感受卻完全不同了。
五年的上海生活讓她有了新的視角,看待家鄉的眼光不再單純。
“爸爸,您的病怎么樣了?醫生怎么說?”車上,慧君關切地問道,她的手緊緊握著父親的手,感受著那粗糙的掌心。
“沒什么大問題,就是歲數大了,血壓有點高。醫生說注意休息和飲食就行。”父親語氣輕松,但避開了女兒的目光。
慧君注意到父母交換了一個眼神,心里升起一絲疑惑。
她沒有追問,決定回家后再了解詳情。
家還是原來的樣子,甚至連家具的擺放都沒變。
但細看之下,慧君發現家里的條件比記憶中更加拮據,墻角有些發霉,家具也顯得陳舊,有些地方還掉了漆。
晚飯很豐盛,母親準備了慧君最愛吃的冷面和泡菜。
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氣氛溫馨又有些拘謹。
好像每個人都有話要說,卻又小心翼翼地避開某些話題。
飯后,慧君拿出帶來的禮物,給父親的高血壓藥、給母親的化妝品、還有各種家用電器。
她一件一件地把禮物遞給父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些都是好東西,花了不少錢吧?”母親心疼地說,她撫摸著那些禮物的包裝,眼中滿是感動。
“不貴,都是馮哥讓我買的。”慧君笑著說,然后拿出那2萬元人民幣,“這是馮哥給的,說讓你們用。”
父母看到這筆錢神情復雜,父親推辭:“這太多了,我們不能要。你們在上海也不容易,還有房貸要還,顧兒以后上學也需要錢。”
“爸爸,這是馮哥的心意,您就收下吧。”慧君堅持道,“他說這錢可以給您找更好的醫生看病。”
父親聽到這話,眼圈紅了:“你丈夫是個好人。”
這時,慧君想起了那個信封:“對了,馮哥還給了我一封信。”說話的時候,慧君從包里掏出了翰南給她的信封。
在父母的注視下,她打開了信件閱讀起來,可頓時就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