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法華經》中這句話傳誦千年,卻少有人真正參透其中奧義。
唐代高僧智者大師曾在天臺山遇到一樁奇事:有信眾日日燒香拜佛,虔誠異常,卻家道中落,疾病纏身。
智者大師深感困惑,直到觀音菩薩現身開示:"世間最大迷局,莫過于將造孽當作積德。"
普陀山紫竹林中,一位白發老嫗正靜觀著熙熙攘攘的香客。身旁年輕僧人不解地說:"師父,這些善男信女日日禮佛誦經,布施供養,如此虔誠,怎會是造孽?"
老嫗微微搖頭:"《大智度論》云:'愚人行善,如服毒藥;智者行善,如飲甘露。'同樣的行為,因心境不同,果報天壤之別。"
這位化身的觀音菩薩眼中閃過無盡悲憫,"更可怕的是,這種造孽方式如此隱蔽,連修行多年的大德都深陷其中而不自覺。"《維摩詰經》記載的這段開示,將徹底顛覆世人對善惡因果的認知。
年輕僧人名叫慧明,剛從五臺山下來參學,對眼前景象頗感新奇。只見紫竹林前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有富商模樣的中年人,手提豐厚供品,恭恭敬敬地擺放在供臺上;有穿著樸素的老嫗,虔誠地跪在蒲團上念誦觀音圣號;還有年輕的夫婦,懷抱幼兒,祈求菩薩保佑。
慧明看著這些場景,心中生起歡喜:"師父,您看這些信眾多么虔誠,每日如此禮拜,必定功德無量。"
老嫗卻輕嘆一聲:"慧明,你且仔細觀察,他們究竟在做什么?"
慧明認真看去,只見那位富商正在供臺前大聲祈禱:"觀音菩薩,弟子今日供養香花果品,祈求菩薩保佑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若能如愿,定當建造金身,重修廟宇。"
不遠處,一位老婦人也在虔誠地祈禱:"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弟子每日燒香禮拜,求菩薩讓我兒子高中狀元,光宗耀祖。若能如愿,定當塑金身千尊。"
年輕夫婦抱著孩子,同樣在祈求:"菩薩慈悲,保佑我家孩兒聰明伶俐,將來富貴雙全。我們愿意每月供養香火錢百兩。"
慧明聽著這些祈禱,覺得并無不妥:"師父,他們都在發愿供養,這不正是佛門所說的布施功德嗎?"
老嫗搖頭道:"你再仔細聽聽,仔細觀察。"
慧明靜心諦聽,隱約察覺到一絲異樣,但又說不出哪里不對。這些香客表面看起來都很虔誠,供養也很豐厚,為何師父會露出擔憂之色?
老嫗見他困惑,只是淡淡說道:"《法華經》云:'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但你觀這些信眾,他們的心境如何?"
慧明更加仔細地觀察,發現確實有些奇怪的地方。那位富商在祈禱時,眼中時常閃過精明的神色,仿佛在計算著什么;老婦人雖然跪得虔誠,但時不時偷瞄其他香客的供品;年輕夫婦更是頻頻回頭,似乎在觀察別人的反應。
"師父,弟子覺得他們似乎......心不太定?"慧明試探著說道。
老嫗只是點點頭,沒有多言。
正說話間,又有一群香客涌入紫竹林。為首的是一位身著華服的貴婦,身后跟著數十名仆從,抬著珍貴供品。這位貴婦走到觀音像前,高聲宣布:"弟子今日供養黃金千兩,珠寶百件,只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喜樂。"
她的聲音格外洪亮,幾乎傳遍整個紫竹林。
周圍香客聽聞,紛紛側目,眼中滿是復雜神色。有人羨慕,有人贊嘆,也有人臉色黯然。
貴婦見眾人矚目,臉上現出滿意之色,更加大聲地念誦祈禱文,每一句都要強調自己的供養數額。
慧明看得心中不安,卻說不出原因:"師父,這位夫人供養確實豐厚......"
老嫗嘆息一聲,指向周圍香客:"你再看看其他人。"
慧明環顧四周,發現那些原本專心禮拜的信眾,此時都在偷偷打量貴婦的供品。有人神色黯然,似乎在自慚形穢;有人眼中閃過不甘之色;還有人開始竊竊私語,商量著什么。
很快,議論聲漸起。有人說:"我明日也要多帶些供品來。"有人說:"看來要有真金白銀才行。"還有人抱怨:"我們哪比得上有錢人。"
慧明看著這一幕,心中越發困惑:"師父,為何會如此?剛才還好好的......"
"剛才如何,現在又如何?"老嫗反問。
慧明細想片刻:"剛才他們各自禮拜,雖然也有所求,但至少還算安靜?,F在卻人心浮動,議論紛紛。"
"那你說,是什么讓他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慧明思考許久,遲疑地說:"是......這位貴婦的行為?但她只是在供養啊,應該是好事才對。"
老嫗深深看了他一眼:"好事?你再仔細觀察,這位貴婦供養時,眼中神情如何?"
慧明仔細觀察,發現貴婦在供養時,不斷地回頭看眾人的反應,眼中帶著一種說不出的神色。而且,她反復強調自己的供養數額,聲音越來越大,仿佛生怕別人聽不見。
"她似乎......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慧明不確定地說。
"不止如此。"老嫗又問,"你可知《金剛經》中'不住相布施'之義?"
慧明搖頭:"弟子愚鈍,不敢妄言。"
老嫗也不解釋,只是說:"你且觀察,看還會發生什么。"
果然,貴婦的行為如同投石入水,激起了層層漣漪。紫竹林中的氣氛徹底變了。原本安靜祥和的氛圍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說不出的浮躁和不安。
有香客開始暗自較勁,下次定要帶更貴重的供品;有的則心生嫉妒,覺得菩薩偏愛富人;還有的自慚形穢,覺得自己的供養太過微薄。
慧明看著這一切,心中五味雜陳:"師父,弟子覺得有些不對,但又說不清楚到底哪里不對。"
老嫗只是深深看了他一眼,沒有回答,神色變得嚴肅起來。
慧明想要追問,卻不知從何問起。心中的困惑如潮水般涌來,但又抓不住關鍵所在。
就在此時,一位年輕書生匆匆跑進紫竹林,對著觀音像叩頭如搗蒜:"菩薩救命!弟子明日就要參加會試,求菩薩保佑金榜題名!"說著從懷中掏出一錠銀子,恭恭敬敬放在供臺上。
周圍香客見狀,紛紛點頭稱贊:"這位書生心誠則靈,定能高中。"
但慧明卻注意到,這位書生在供養時,眼中滿含期待,不斷地重復著"保佑金榜題名",仿佛要與菩薩簽訂某種契約。
"師父......"慧明剛要說話,老嫗擺手示意他安靜。
這時,又有一位中年婦人急匆匆趕來,抱著一個面黃肌瘦的孩子,痛哭流涕:"觀音菩薩,求您救救我的孩子!只要他能好起來,我愿意終生吃齋念佛,供奉菩薩!"
周圍香客見狀,都被這位母親的真情所感動,紛紛為她的孩子祈禱。
慧明看著這一幕,心中更加混亂。這位母親的情形與剛才那些人似乎不同,充滿了真摯的愛和絕望的祈求,但為何師父依然面露憂色?
"師父,這位母親的心意是真誠的吧?"慧明小聲問道。
老嫗長嘆一聲:"真誠是真誠,但......"她沒有說下去,只是搖了搖頭。
正在這時,紫竹林中忽然響起一個蒼老的聲音:"阿彌陀佛,施主們,老衲有一言相勸。"
眾人回頭看去,只見一位須發皆白的老僧緩緩走來,雖然衣著簡樸,但氣度非凡。
"這位師父,您有何指教?"那位中年婦人急切地問道。
老僧看著眾人,慈悲地說:"諸位來此禮拜菩薩,本是好事。但老衲觀察許久,發現一個奇怪現象......"
"什么現象?"眾香客紛紛詢問。
老僧指向香爐中裊裊上升的香煙:"你們看這香煙。"
眾人抬頭看去,發現香煙形態異常,不再是往日的筆直上升,而是彎彎曲曲的。
"這......這是為何?"有人驚問。
老僧只是嘆息搖頭,沒有多言,轉身離去。
慧明看著老僧離去的背影,心中更加困惑。連香煙都出現異象,今日這紫竹林到底怎么了?
"慧明,現在你可明白什么了?"老嫗輕聲問道。
老嫗正要回答,忽然停下腳步,目光掃向殿前那些正在"行善"的信眾。
只見她緩緩抬起纖手,指向香爐前跪拜的人群,聲音如甘露般響起:"汝等日日如此,自以為功德無量,卻不知正在造下深重業障。"
眾人驚愕抬頭,不明所以。菩薩繼續道:"世間最大的迷局,便是將造孽當作積德。你們每日所行之事,表面看似慈悲善舉,實則正中魔道圈套。"
說到這里,菩薩眼中閃過一絲悲憫,"更可怕的是,這種造孽方式如此隱蔽,連修行多年的僧眾都深陷其中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