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在臺灣陽明山的官邸之中,年邁體衰的蔣介石常常獨自靜坐窗前,目光呆滯地凝望海峽對岸,陷入沉思。
曾經權傾一時、叱咤風云的“委員長”,此刻只剩滿心懊悔縈繞。
臨終之際,他在日記里屢次提及三件憾事:愛錯一人,致使終身情緣盡毀;殺錯一人,因而失了天下民心所向;放錯一人,最終毀了家族清譽名聲。
這三樁心結背后,究竟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過往?
1887 年 10 月 31 日,蔣介石出生在浙江奉化溪口鎮的一個鹽商家庭。
父親蔣肇聰經營著鎮上的玉泰鹽鋪家境殷實。
幼年的蔣介石跟著父母住在臨街店鋪后的老宅里,常蹲在柜臺邊看父親用算盤撥弄賬目,聽著伙計們搬運鹽袋時的吆喝聲長大。
變故發生在1901 年。
這年春天父親因傷寒久治不愈離世,年僅九歲的蔣介石第一次感受到命運的沉重。
大哥蔣介卿作為家中長子,很快接手了鹽鋪生意。
起初蔣介卿還會帶著弟弟去鎮上茶館喝茶,教他打算盤。
可當處理完父親的遺產后,他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一個悶熱的午后,蔣介卿把母親王采玉和蔣介石叫到堂屋。
八仙桌上擺著泛黃的地契和賬簿,蔣介卿推過幾張紙片:“爹走了,家里總要有人管。這鋪子我接著經營,后院那三間屋子和村西頭的薄田,就留給你們。”
王采玉攥著皺巴巴的地契,嘴唇哆嗦著還想說什么,蔣介卿已經背過身去:“弟妹,咱們孤兒寡母的,守著這點家業安生過吧。”
此后的日子,王采玉靠著給人縫補漿洗維持生計。
寒冬臘月里,她的手指被凍得通紅,還在油燈下納鞋底。
蔣介石看著母親辛苦,常主動幫著劈柴、挑水。
即便這樣王采玉還是堅持讓兒子讀書,她說:“阿瑞(蔣介石小名),只要你肯念,娘砸鍋賣鐵也供你。”
1906 年,19 歲的蔣介石在縣城龍津學堂讀書時,接觸到不少進步書刊。
一天晚飯時,他放下碗筷,望著母親疲憊的面容說:“娘,我想去日本學軍事。聽說那里的學堂能教人真本事,將來或許能改變這世道。”
王采玉端著粗瓷碗的手頓了頓,沒說話。夜里,蔣介石聽見母親在隔壁屋嘆氣,油燈亮到后半夜。
第二天王采玉把家里僅有的兩畝水田賣了。
可換來的錢,連一半學費都不夠。
蔣介石硬著頭皮找到蔣介卿的店鋪。
蔣介卿正在柜臺后記賬,頭也不抬地說:“留學能當飯吃?跟著我學做生意,過幾年給你個分號管管,不比在外國瞎混強?”
蔣介石攥緊拳頭,指甲幾乎掐進掌心轉身就走。
最后一線希望寄托在舅舅身上。
蔣介石步行二十里山路,來到葛竹村。
大舅王賢東和小舅王和卿聽完外甥的打算沉默許久。
大舅摸出腰間的旱煙袋,吧嗒吧嗒抽了幾口:“讀書是好事,總比窩在山溝溝里強。”
小舅則起身翻出家里的樟木箱,把壓箱底的銀元都掏了出來:“這些先拿著,不夠我再去借。”
1906 年 4 月,蔣介石揣著母親和舅舅們湊的盤纏,從上海登上東渡的輪船。
在日本振武學校,他認識了來自四川的戴季陶。
兩人常在宿舍里談論時事,探討救國之道。
一次偶然機會,他們在東京淺草區遇見了當津淵美智子。
這個溫柔的日本姑娘在茶社做侍應生,會說簡單的中文。
蔣介石悄悄買過手帕想送給美智子,卻總鼓不起勇氣。
直到看見戴季陶約美智子去上野公園賞櫻花,他才把疊好的手帕塞回抽屜。
后來美智子懷孕,戴季陶卻因革命形勢緊急匆匆回國。
臨行前戴季陶握著美智子的手說:“等局勢穩定,我一定來接你。”
這句話最終成了無法兌現的承諾。
1916 年深秋,津淵美智子抱著尚在襁褓的孩子,從長崎登上開往上海的客輪。
船舷邊咸澀的海風灌進領口,她攥緊孩子的襁褓,想起臨行前母親抹著眼淚說:“阿智,要是那男人不認賬……”
她咬著嘴唇沒接話,心里只想著戴季陶離開時說的“等我”。
到了上海她靠著僅會的幾句中文四處打聽。
半個月后終于在法租界一處石庫門里找到了戴季陶。
那天傍晚她站在弄堂口,看著戴季陶正彎腰抱起一個扎羊角辮的小女孩—— 那是他和原配鈕有恒的女兒。
“季陶君。” 美智子的聲音在顫抖。
戴季陶轉身時臉色瞬間煞白,支支吾吾把她拉到街角:“你怎么來了?這里不是日本,事情沒那么簡單……”
話沒說完屋內傳來鈕有恒的聲音:“季陶,誰在外面?”
戴季陶額頭冒出冷汗,低聲說:“你先回去,錢我會想辦法……”
美智子看著戴季陶慌張跑回屋子的背影,指甲深深掐進掌心。
她在客棧住了三天,看著懷中啼哭的孩子,終于做出決定。
臨走前她把孩子留在戴季陶常去的報社門口,附上一張字條:“孩子叫源次郎,望善待。”
戴季陶抱著啼哭的孩子整夜坐立難安。
第二天一早,他匆匆趕到蔣介石的住處。
客廳里戴季陶把煙蒂掐滅在瓷碟里,聲音發悶:“中正,你知道我現在的處境…… 這孩子跟著我沒名分,你能不能……”
蔣介石望著襁褓里皺巴巴的小臉,想起美智子低頭斟茶時耳后的碎發,沉默許久才開口:“送來吧,我當他是親兒子養。”
此后二十多年,蔣緯國在蔣家漸漸長大。
蔣介石教他騎馬打槍,蔣經國帶著他參加各種應酬。
但隨著局勢變化,蔣緯國的軍事影響力悄然擴大。
1950 年代的臺灣,蔣緯國擔任裝甲兵司令,麾下的裝甲部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
一次軍事演習結束后,蔣經國站在觀禮臺上,看著蔣緯國指揮坦克編隊整齊通過,眉頭越皺越緊。
當晚他在父親書房直言:“阿爸,裝甲部隊這樣發展下去,將來指揮權難定。”
蔣介石盯著臺燈下的軍事地圖,鋼筆在紙上劃出凌亂的線條。他想起收養孩子時的情景,喃喃自語:“當初要是……”
話沒說完又重重嘆了口氣。
晚年的蔣介石常獨自在士林官邸的花園散步。
看著遠處訓練場騰起的煙塵,他有時會想起東京街頭的櫻花,想起美智子轉身離開的背影。
他在日記里寫道:“人生諸多抉擇,唯此事終成憾事。”
在南京總統府的辦公室里,蔣介石握著毛筆的手微微發顫,案頭堆積的戰報和密電讓他心煩意亂。
自掌權以來,他發動過無數次戰役,戰場上倒下的士兵、被牽連的百姓,數字早已數不清。
“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他常這樣對身邊人說,也這樣說服自己。
但到了晚年,每當夜深人靜,有件事總會像塊石頭壓在他心口,那就是楊虎城將軍的死。
1930 年代,日本侵略者步步緊逼,東北淪陷華北危急。
全國上下都在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可蔣介石卻堅持 “攘外必先安內” 的政策,調集軍隊全力 “圍剿” 紅軍。
時任西北軍十七路軍總指揮的楊虎城,看著國土淪喪心急如焚。
他多次求見蔣介石,在西安行營里,楊虎城言辭懇切:“委員長,如今國難當頭,百姓流離失所,咱們中國人再這樣打下去,日本人可就把整個中國都吞了啊!”
蔣介石卻板著臉,冷冷回應:“共黨一日不除,國家根基不穩,抗日之事暫緩。”
這樣的對話反復上演,每次都以不歡而散告終。
楊虎城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對著墻上的中國地圖唉聲嘆氣。
副官勸他:“將軍,要不別再勸了,當心惹禍上身。”
楊虎城猛地一拍桌子:“國家都要亡了,我這條命算什么!”
無奈之下1936 年 12 月 12 日,楊虎城聯合東北軍將領張學良,發動了震驚中外的 “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在被扣押的日子里,蔣介石又驚又怒,對著前來談判的楊虎城大喊:“你們這是以下犯上!”
楊虎城紅著眼眶說:“委員長,我們這是為了國家!”
最終,蔣介石被迫簽署協議,同意停止內戰,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但從西安回到南京后,他心里的恨意翻涌。
張學良被軟禁在浙江奉化,蔣介石對身邊人說:“漢卿(張學良字)年輕氣盛,關些日子,等他想明白了再說。”
而提到楊虎城時,他眼神冰冷:“此人必須好好‘管教’。”
起初蔣介石礙于輿論壓力,不便直接下手。
1937 年,他以 “出國考察” 為名,解除了楊虎城的職務,安排他前往美國。
在舊金山的旅館里,楊虎城每天翻看國內的報紙,看到“七七事變” 爆發的消息,坐不住了。
他給蔣介石發電報:“如今戰事吃緊,懇請委員長允許我回國參戰,效犬馬之勞。” 得到的回復卻只有寥寥數語:“時局復雜,暫勿返國。”
1937 年 10 月,楊虎城接到宋子文的電話:“虎城兄,委員長念你一片愛國之心,同意你回來了。”
放下電話楊虎城激動地對夫人謝葆貞說:“終于能回去打日本人了!”
殊不知這是蔣介石精心設下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