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3月8日,74歲的朱老總在離開家鄉52年之后,第一次重回故鄉。
從22歲離開家鄉前往昆明求學,再到如今年逾古稀重回家鄉,望著故鄉的一草一木,看著早已迎接而來的鄉里鄉親,即便是身經百戰,朱老總心中的滋味卻也是可想而知。
中國人是講究“衣錦還鄉”的,從求學時的一介“白衣”再到如今的威名赫赫、功成名就國家領導人身份,朱老總又為何會時隔如此之久才重回故鄉?在回到故鄉之后,又發生了那些故事呢?
時隔52年,重回故鄉
1960年,朱老總前往了上海、廣東、湖北等多個省、市視察。而在其中便有四川省的儀隴市,這也是朱老總的故鄉。
3月8日下午3時,朱老總的專機降落在南充。地方的同志和群眾早已等候在此,眼見如此盛況朱老總也不停的揮手示意,口中還喊著
“鄉親們好!”
隨后不顧舟車勞頓,朱老總一行很快便乘車前往了儀隴。
52年的離別,如今重返故鄉,心中的激動喜悅是溢于言表的。他也不停的向著當地的干部詢問著故鄉這些年的發展變化。
而在聽聞縣委書記要為自己舉行歡迎宴會,則立刻囑咐一切要從簡——“我是一個普通老兵,能吃上家鄉的家常飯就高興”。晚餐上青菜、豌豆尖、魚腥草、紅薯也就成為了這場歡迎宴會的主菜。而對于紅薯,朱老總還老小孩一般“貪心的”多吃了一些。
不過,晚飯后朱老總立刻召集了縣、區、公社、大隊的負責人進行座談,以便了解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情況。這也為他回京之后提出因地制宜的方針打下了基礎。
3月9日一早,朱老總便乘車前往馬鞍人民公社。在行駛路上,看到正在勘探找油的石油工人,他叫停車輛,下車與石油工人同志親切的握手,并囑咐負責人要注意保障勘探工人的生活。
繼續行駛,幾經顛簸,終于回到了馬鞍公社。
而看到朱老總下車,早已等待的鄉親們直接將他團團圍住,向他問好。更有鄉親直白的問道,建國這么久了,為何不回老家看看?莫不是忘了家鄉?
朱老總又何嘗不想啊!事實上,在建國后作為國家領導人朱老總曾6次視察四川,只不過皆因為工作繁忙,事務眾多而如大禹一般三過家門而不入。
面對鄉親們的詢問,朱老總愧疚說到:
“我也惦記大家啊,不過是實在沒有空閑。而離開儀隴后,我也沒有給家鄉帶來什么好處,讓大家受罪了!”
鄉親們這“詰問”又哪里會是責備,有的不過是對一個離開家鄉的孩子的擔憂、期盼。而就在隨后的走訪中,一位老人停在了朱老總面前,望著眉眼,看著蒼老的面龐,朱老總認出了他,他便是自己的堂弟朱代良。
在與堂弟攀談之中,朱代良也不假客套,看著朱老總的“一身行頭”莞爾的開起了玩笑——
“虧你是老總!你這咋穿這么一身回家,我們縣上的干部,哪個也穿得不比你差!”
當時朱老總穿得是一身舊軍裝,腳上也不過是一雙穿舊了的皮鞋。堂弟這一說,倒是讓跟隨的干部們不好意思了,不過朱老總卻蠻不在并說道:
“不求衣錦還鄉,但愿民富國強”。
接下來,朱老總還帶著夫人康克清回到父母居住地。不過,這里卻鬧出了“笑話”。這其中有人指著高大的磚瓦房子為康克清介紹到說是朱老總小時候住過的房子。
但朱老總卻并不留情面,直接說到“我沒住過這屋子,他家乃是地主佃戶,哪里有這樣好的房屋。”
事實上,這是他在護國軍當旅長時曾托人捎帶錢財回家整修了房子,不過他本人并未回鄉才導致他不認得這其實就是他少時住過的家門。
隨后,朱老總拜謁了父母的墓。而后拒絕了縣里同志的特意安排,選擇在馬鞍中學休息。次日,他聽取了校長的匯報,并與馬鞍中學的師生合影,之后他還到了老師席聘三的墓地悼念,看望老師的后人。
3月11日,朱老總又來到了儀隴縣金城小學,在這里他曾工作過一年,為學校提寫了“為共產主義培養新人”九個大字,并與師生合影留念。
下午,朱老總結束了對家鄉儀隴的視察,返回南充。而在臨行前,他讓秘書買了兩雙草鞋,作為紀念。
在南充,他又視察了一些學校、煉油廠等工作單位,聽取了地方同志的匯報。3月14日,朱老總離開南充。
小結
作為一位久經沙場的將軍,共和國的領導人,朱老總功勛卓著;他同時也克勤克儉、恪守清貧;而為了國家的發展,他嘔心瀝血,日夜操勞,他無愧于毛主席“人民的光榮”稱贊。
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