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的一次會議上,周總理罕見大發雷霆:“美國出了個水門事件,中國出了個雅典事件,主角姓周,真是周門不幸!”
1973年5月7日,中國駐希臘大使周伯萍結束與希臘外交部的會談后,接到使館工作人員的緊急報告:
科威特大使館正在舉辦國慶招待會,而邀請函上的時間已臨近尾聲。
于是,周伯萍來不及細想,立刻讓司機載自己去科威特大使館。
但此時的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即將在國際上引發一場輿論的滔天風浪。
首先,業務不熟練的工作人員看錯了請柬內容,那不是科威特發來的請柬,而是斯洛伐克大使送來的。
只不過,斯洛伐克大使的簽名,和“科威特”的拼寫極其相似,導致工作人員想當然的以為,是科威特發來的邀請。
如果僅僅是這樣,倒還好說,更致命的在于,當天以色列大使館正在辦招待會,一路上警衛森嚴,人群不斷朝著以色列大使館的方向涌去。
加上司機對雅典道路不熟,這輛載著中國外交官的轎車最終跟著密密麻麻的人群,停在了以色列駐希臘外交代表處門口。
周伯萍懵然不覺,向正在送客的以色列代辦伸出手,這一瞬間,美國《紐約時報》記者擠到面前,尖銳提問:
“這是否意味著中國承認以色列?”
周伯萍此時堅定的認為自己身處科威特大使館門口,因此把這當做西方記者的例行挑釁,遂生硬回應:“這與中國政策無關?!?br/>幾小時后,新聞傳遍了全世界。
當時中國并沒有承認以色列的合法性,更何況,與阿拉伯國家的建交,是我國外交戰場的重要一環。
所以,當周伯萍這個中國大使,堂而皇之的出現在以色列大使館門口,整個阿拉伯世界一片嘩然。
更棘手的是,5月14日正值以色列獨立日,周伯萍的誤闖被解讀為“刻意選擇敏感日期示好”,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當外交部將事件報告呈送周總理時,總理怒氣攻心,甚至在國務院會議上拍案而起:
“美國出了個水門事件,主角是尼克松;中國出了個雅典事件,主角姓周,真是周門不幸!”
周總理對周伯萍恨鐵不成鋼,要知道,當時是周總理親自點將,把周伯萍調進外交部來的,對他寄予厚望。
可誰能想到,他居然會做出這種給敵人遞刀子的行為。
就在事件可能升級為外交災難時,毛主席的批示扭轉了局勢。
他在審閱報告時,將外交部定性的”嚴重政治錯誤”改為”工作失誤”,并批注:
“沒有調查研究的結果?!?br/>這一改動,為周伯萍保留了政治生命。
多年后,周伯萍退休后撰寫回憶錄,在談及雅典事件時寫道:
“那是我外交生涯的滑鐵盧,但也是我讀懂中國外交復雜性的教科書?!?br/>他特別提到,周總理在事件后曾私下叮囑:
“外交無小事,每個細節都系著國家的榮辱。”
在這次驚天動地的外交危機之后,周伯萍迎來了新生。
他被調任中國駐阿爾及利亞大使,繼續在非洲大陸踐行”中非友好”政策。
在阿爾及爾,1974年,他推動中阿簽署農業技術合作協定,幫助當地建立水稻種植示范基地,用實際行動,挽回了聲譽。
參考資料:
周伯萍《非常時期的外交生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