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特朗普的“和平功勞”真相幾何?
2025年6月21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發文,宣稱促成剛果(金)與盧旺達的停戰協議,結束30年沖突,哀嘆自己屢促和平卻無緣諾貝爾和平獎。6月27日,兩國外長在華盛頓正式簽署協議,特朗普自稱“和平總統”,但事實果真如此?停戰是特朗普的“交易藝術”,還是地區歷史與大國博弈的必然?
第一章:1994年大屠殺——盧旺達的至暗時刻
殖民遺毒:胡圖與圖西的裂痕
盧旺達,非洲中部小國,面積2.6萬平方公里,人口1300萬,1994年卻因種族大屠殺震驚世界。短短100天,80萬人喪生,占全國1/8,工業毀近半,聯合國列其為最不發達國家。根源在于殖民歷史:比利時殖民者為便于統治,強分胡圖族(85%)與圖西族(14%),標準荒謬——高個淺膚或擁有10頭牛者為圖西族,反之為胡圖族。圖西族獲政府職位與資源,胡圖族積怨深重。
1962年盧旺達獨立,胡圖族掌權,種族沖突未解。1994年,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飛機被擊落,胡圖極端分子以此為由,對圖西族展開屠殺,村莊血流成河,兒童以骷髏為玩具。聯合國撤軍,國際社會袖手旁觀,盧旺達陷入地獄。
卡加梅的崛起:終結屠殺
保羅·卡加梅,圖西族,盧旺達愛國陣線(RPF)指揮官,1994年率民兵攻占基加利,終結屠殺。他未立即稱總統,而是任副總統兼國防部長,讓胡圖族人巴斯德·比齊蒙古擔任總統,緩解胡圖族報復恐懼。這一政治智慧,為盧旺達重建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