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的處世智慧:人生4大禁忌,避而遠之,人生才能越來越順!
古人莊子有言:“那些細微的困惑,足以讓人迷失一時的方向;而那些深重的迷惑,則可能讓人徹底喪失了本來的心性。”
也就是說,小的迷茫或許只會讓我們走錯幾步路,但大的困惑卻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我們,讓我們不再是原來的自己。
因此,一個人只有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牢牢把握住自己的方向,這一生才能過得更加明白透徹,也才更有可能活得真正有意義。
人生路上,你想越走越順,以下4大禁忌,千萬別犯。
一忌:人生圓滿
老話常說:“花開半時最嬌,酒飲微醺最佳。” 這其實點明了為人處世的最佳分寸。
然而,在如今這“內卷”盛行的時代,人人都想爭當那個最卷的“王者”,總覺得只有做到“極致”才算真正的成功。
卻忘記了職場就像潮水,漲得越是迅猛,退得也越是急促。
那些被掌聲和鮮花簇擁得找不著北的人,往往就栽在了“滿盈”的錯覺上。
我認識一位前同事,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都相當突出,每次工作任務都能贏得大家和領導的一致稱贊。
他自己也確實挺認可自己的表現。
可是在幾次關鍵的晉升機會里,他卻始終落空。
他開始感到困惑,甚至有點自我懷疑,慢慢地變得有些驕傲,還開始抱怨起來。
后來才了解到,正是因為他把工作做得過于“完美”,讓領導覺得哪個部門都離不開他,實在舍不得放他走。
就這樣,他錯失了好幾次本該屬于他的晉升機會。
《道德經》里早就提醒過我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手里端著一杯快要溢出來的水走路,最終難免會灑掉;帶著“必須做到圓滿”的執念往前沖,最終也只會被自己那過度的欲望絆倒。
職場從來不需要什么不知疲倦的“永動機”,懂得在適當時刻“適可而止”,那才是真正保護自己的堅實屏障。
職場上的那種“圓滿”,往往是個溫柔的陷阱——你眼中的“大獲全勝”,可能恰恰是在透支你未來的可能性;你費盡心力維持的“完美形象”,總有一天會被現實的狂風巨浪無情擊碎。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在成績面前昏了頭,他們總能在一片贊譽聲中保持幾分清醒的判斷。
二忌:格局太小
莊子曾打過一個比方:如果水蓄積得不夠深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承載大船。
你把一杯水倒在堂前洼地,那么一棵小草就能浮在水面上,像船一樣;但要是放一個杯子進去,杯子就會粘在地面動不了,這是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
就像再大的烙餅,也無法超出烙它的鍋的范圍一樣。
一個人的成就再高,也超不過他內心格局的大小。
所以說,真正決定一個人命運走向的,往往不是先天的天賦,也不是出身背景,而是他的人生格局。
曾經有一只駱駝在沙漠里行走,腳下被一塊小小的玻璃碎片硌了一下。
駱駝很生氣,用力把那塊玻璃踢開,結果那塊玻璃反彈回來,恰好劃破了它的腿。
駱駝的腿立刻鮮血直流。
流出的血滴在沙漠上,血腥味吸引了禿鷲和野狼的注意。
為了保命,駱駝開始狂奔,卻不小心走到了食人蟻的巢穴附近,最終被一群黑壓壓的食人蟻吞噬了。
駱駝在臨死前大概怎么也想不明白,僅僅因為一塊微不足道的玻璃碎片,竟然會讓自己丟了性命。
莊子還說過:“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總是看這不順眼、那不順眼,看不慣的人和事越多,說明他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
我們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陷入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里無法自拔,對過去的錯誤念念不忘,對被騙走的幾塊錢耿耿于懷,對一些毫無意義的爭吵耿耿于懷,諸如此類的事情簡直舉不勝舉。
所以,有些人,到了該放手的時候就要放手;有些事,到了該忘記的時候就要忘記。
別把那些不值得交往的人、不值得銘記的事,一股腦兒地留在你的生命里。
懂得適時放下,才能騰出雙手去擁抱眼前的美好,也才有閑心和精力去體驗每一個平淡而喜悅的當下瞬間。
三忌:抱怨太多
抱怨,真像一種慢性毒藥,它一點點地侵蝕你的決心,消磨你的熱情,攪亂你的生活節奏,還可能破壞你的人際關系。
俗話說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
生活本就充滿變數,有些事情,你費盡心力,到頭來也未必能遂了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