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4月1日,美軍EP-3偵察機與中國殲-8II戰機在南海相撞。
當美國海軍緊急啟動「自毀程序」時,機組成員聽到系統發出中文語音提示:「數據銷毀失敗」。
更離奇的是:事后清點發現,機上24塊硬盤中有3塊不翼而飛,而海南漁民卻撈到了漂浮的硬盤外殼——內部電路板已被精密拆除。
01
2001年4月1日 09:15 南海專屬經濟區
「發現美機異常接近,正在規避。」
這是殲-8II飛行員王偉最后一次通話。
海南航空兵某團指揮塔臺里,值班員陳志華剛剛記錄下這句話,雷達屏幕上的兩個光點就重疊在一起。
九點十五分三十七秒,光點分離。
一個急速下墜,另一個搖擺著向西北方向飛去。
「塔臺呼叫81194,收到請回答。」
陳志華連續呼叫了十七次,話筒里只有電流聲。
此時,距離撞機點120公里外的美軍EP-3偵察機上,機長奧斯本正在查看損壞的儀表板。
「該死,1號發動機停了。」
副駕駛員湯普森檢查著各項數據:「機艙失壓,我們在下降。」
奧斯本后來在調查報告中回憶:撞擊發生的瞬間,主控制臺上閃現出一行中文警告信息。
字體是宋體,背景是紅色的。
「系統自動發送了SOS坐標。」湯普森說,「但我不記得我們設置過這個功能。」
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監控記錄顯示:撞機前18秒,EP-3的AN/ALR-52雷達突然掃描到海南島某軍用機場的電子設備。
掃描數據包含了機場塔臺的頻率、跑道長度,甚至包括停機坪上戰機的型號信息。
這些數據隨后被自動壓縮,通過衛星鏈路傳輸到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
傳輸時間:09點15分21秒。
撞機時間:09點15分37秒。
時差:16秒。
2005年,《兵器知識》雜志首次披露:在王偉戰機的殘骸中,技術人員發現了一個非標配的電子對抗吊艙。
吊艙內部有俄制設備的序列號,但外殼上刻著中文:「海試樣機-2001」。
更讓人疑惑的是,這個吊艙的工作頻段恰好覆蓋了EP-3的通信頻率。
02
2001年4月1日 11:30 陵水機場
EP-3緊急降落在陵水機場后,24名美軍機組人員被安排在候機樓的貴賓室內。
透過窗戶,電子戰軍官米勒看見幾名中國技術人員圍在EP-3周圍。
其中一人手持一臺黑色設備,正在連接飛機外部的電纜接口。
「那是什么設備?」米勒問同事。
「看起來像數據讀取器。」通信軍官布朗回答,「但型號我沒見過。」
十一點四十五分,貴賓室的電話響了。
接電話的是中方聯絡員李少校:「你們的飛機需要技術檢查,可能要幾天時間。」
「幾天?」奧斯本站起來,「我們需要立即聯系大使館。」
「可以。」李少校遞過一部紅色電話,「這是專線。」
奧斯本撥通了北京美國大使館的號碼,但電話里傳來的是忙音。
他又試了三次,結果都一樣。
「線路可能有問題。」李少校解釋說。
當天下午,五角大樓收到了一份異常報告。
報告來自駐韓國烏山空軍基地的電子監聽站:「在EP-3自毀程序啟動時,監測到有數據包發往北京的IP地址。」
IP地址是:202.108.22.5。
數據包大小:847MB。
傳輸時間:11點33分至11點51分。
負責調查的NSA分析師約翰遜查詢了這個IP地址的歸屬。
結果顯示:北京市海淀區某科研單位。
「奇怪的是,」約翰遜在備忘錄中寫道,「這個IP地址在我們的監控名單中,但它平時只處理氣象數據。」
海南移動通信公司的基站記錄顯示:4月1日下午,陵水縣周邊地區的數據流量突然激增。
正常情況下,該地區每小時的數據流量約為50GB。
但從下午1點到6點,流量達到了300GB。
增加的流量主要來自三個方向:陵水機場、海口某研究所、北京某軍用頻段。
2013年,斯諾登披露的文件證實:EP-3使用的KL-43加密機存在后門程序。
該程序可以在「自毀」時將加密密鑰發送到預設地址。
文件顯示,這個后門早在1997年就被植入,目的是「確保關鍵數據在緊急情況下不會完全丟失」。
但密鑰的接收地址,卻不在美軍的服務器列表中。
03
2001年4月3日 北京西山指揮所
地下三層的技術分析室里,工程師張明正在檢查從EP-3上拆下的設備。
按照清單,應該有24塊硬盤。
現在只有21塊。
「少了3塊。」張明對組長王工程師匯報。
「序列號是多少?」
張明查看記錄:「HD-7841、HD-7842、HD-7843。這三個是連續編號。」
王工程師皺起眉頭:「連續編號意味著它們儲存的是同一個系統的數據。」
技術團隊很快發現,這三塊硬盤對應的是「梯隊系統」的監聽數據庫。
梯隊系統是美國主導的全球電子監聽網絡,能夠截獲幾乎所有的國際通信。
而這三塊硬盤里,存儲的正是梯隊系統在亞太地區收集的通信記錄。
時間跨度:1999年5月至2001年3月。
與此同時,在海南島東部海域,漁民符老漢正在檢查今天的收獲。
網里除了魚,還有一些奇怪的金屬塊。
「這是什么?」符老漢拿起其中一塊,外形像書本大小的鐵盒子。
鐵盒子很輕,外殼上有英文字母和數字。
符老漢不識字,但他注意到盒子的一側有個小孔,里面似乎曾經插著什么東西。
他撬開盒子,里面是空的。
但在盒子內側,有用俄文寫的一行字:「1992年海參崴驗收」。
這行字下面,還有一個編號:HD-7842。
符老漢把這些金屬盒子交給了當地的派出所。
派出所民警老劉看了看,覺得可能和前幾天的飛機事故有關,就上報給了縣里。
縣里又報給了省里。
最終,這些硬盤外殼被送到了北京。
2007年,美軍內部調查報告承認了一個驚人事實:EP-3的「自毀程序」實際上并不刪除數據。
它的真正功能是將數據復制到備用存儲設備中,然后銷毀原始硬盤。
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敵方獲得完整數據,同時確保美軍自己不會完全失去這些情報。
但問題是:備用存儲設備的位置,并不在EP-3機體內部。
它們被安裝在機翼下方的一個隱蔽艙室里。
而這個艙室,在撞機時脫落了。
04
2001年4月5日 某地下設施
工程師張明已經連續工作了72小時。
面前的計算機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十六進制代碼不停地滾動著。
「密碼破解進度如何?」王工程師走過來問。
「已經完成了60%。」張明揉了揉眼睛,「再給我6個小時,應該能搞定。」
凌晨3點,第一塊硬盤的加密被成功破解。
張明雙擊打開第一個文件夾,里面是數百個音頻文件。
文件名都是日期和時間:「19990507-143022.wav」、「19990507-143156.wav」...
張明隨機選擇了一個文件播放。
耳機里傳出了兩個人的對話聲,其中一個聲音他很熟悉。
那是1999年5月,某國外交部長與我國外交部長的通話錄音。
話題是關于炸館事件的后續處理。
張明快速瀏覽了其他文件,發現了更多令人震驚的內容:
臺灣「總統府」的通訊錄音,時間跨度從2000年3月到2001年2月。
錄音顯示,臺灣方面曾經考慮在2001年4月宣布「獨立」,但后來因為美國的反對而取消了計劃。
還有一段錄音特別引人注意。
文件創建時間是1972年2月21日,但加密等級卻是最高級別。
張明花了兩個小時才破解了這段錄音的密碼。
播放按鈕點下去的瞬間,他聽到了一個熟悉的聲音:
「...我們需要確保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