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同樣是中秋佳節,在女兒家住了一周如沐春風,在兒子家住三天卻如坐針氈。
"媽,您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不是說要在強強家多住幾天嗎?"女兒王萍心疼地看著風塵仆仆的母親。
"住不下去了,那不是我的家。"王淑芬苦笑著搖頭,想起兒媳李娜那些明里暗里的嫌棄。
"媽,是不是娜娜又說什么了?"
"她什么都沒說,但什么都說了。
萍萍,媽媽活了一輩子,今天才真正看清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假意。"
六十年的人生閱歷,竟在這個中秋節被徹底顛覆。
當血緣成為負擔,當偏愛換來冷漠,母愛的天平究竟該如何擺放?
王淑芬今年六十二歲,退休前是紡織廠的工人,丈夫早逝,獨自拉扯大了一兒一女。按照傳統觀念,她這輩子最大的指望就是兒子王強。
二十年來,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兒子身上。王強要結婚,她賣掉了唯一的住房給他買新房;王強要創業,她拿出全部積蓄支持他;孫子出生后,她更是主動搬去伺候月子,帶了三年孩子。
相比之下,女兒王萍從小就被忽視。讀書時成績比哥哥好,但學費總是優先給哥哥;工作后收入比哥哥高,但逢年過節的紅包總是哥哥的更厚;結婚時娘家的陪嫁寥寥無幾,而哥哥結婚時幾乎掏空了家底。
"媽,您這樣偏心,萍萍會有想法的。"有時候連王強都看不下去。
"萍萍是女孩子,遲早要嫁人,強強才是我們王家的根。"王淑芬總是這樣回答,這種重男輕女的觀念已經深入骨髓。
王萍對母親的偏心很受傷,但她從來沒有抱怨過。她知道母親不容易,也理解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反而是她在母親最需要幫助時,總是第一個站出來。
三年前,王淑芬被診斷出輕微的高血壓和糖尿病,需要定期檢查和服藥。王萍主動承擔了帶母親看病的責任,每個月都會陪母親去醫院,風雨無阻。
"媽,您的血壓控制得不錯,繼續按時服藥就行。"醫生對王淑芬說道。
"多虧了萍萍,每天都監督我吃藥,連吃什么都給我安排得明明白白。"王淑芬對醫生說著,眼中滿是對女兒的感激。
但回到家里,她還是會習慣性地偏向兒子。王強一個電話要錢,她會毫不猶豫地給;王萍想給她買件新衣服,她卻說浪費錢不要買。
"媽,您對哥哥太好了,對自己卻這么苛刻。"王萍有時會這樣說。
"強強是男孩子,壓力大,媽媽幫幫他是應該的。"王淑芬依然堅持她的觀念。
今年中秋節前夕,王萍主動邀請母親去她家住幾天:"媽,中秋節您來我家住吧,建華也想您了。"
王淑芬有些猶豫。雖然女兒對她很好,但傳統觀念讓她覺得應該去兒子家過節。
"萍萍,媽媽還是去強強家吧,畢竟..."王淑芬欲言又止。
"媽,您想去哪就去哪,我只是想多陪陪您。"王萍雖然有些失望,但還是尊重母親的選擇。
最終,王淑芬決定先去女兒家住幾天,再去兒子家過中秋節。她以為這樣能夠平衡一下,不偏不倚。
中秋節前一周,王淑芬來到了女兒家。
女婿張建早早地下班回來,幫忙拎行李:"媽,您來了!萍萍昨天就開始準備您愛吃的菜了。"
"建華,讓你們破費了。"王淑芬有些不好意思。
"您說什么呢,您是我媽,來自己家還客氣什么。"張建的話讓王淑芬心里暖暖的。
晚飯時,王萍做了一桌子好菜,都是母親愛吃的。紅燒肉、糖醋排骨、清蒸魚,還有特意做的無糖糕點,照顧母親的糖尿病。
"媽,您嘗嘗這個糕點,我特意學的無糖做法。"王萍殷勤地給母親夾菜。
"萍萍有心了,真好吃。"王淑芬感動得眼圈都紅了。
飯后,張建主動洗碗,王萍則陪母親聊天。她們聊到很晚,從王萍的工作聊到家庭,從過去的回憶聊到未來的打算。
"媽,您這些年真的很不容易。"王萍握著母親的手說道。
"媽媽沒事,看到你們都過得好,媽媽就滿足了。"王淑芬眼中含著淚水。
第二天一早,王萍專門請了假陪母親去公園走走。她們沿著湖邊慢慢散步,看著跳舞的老人,聽著鳥兒的歌聲。
"媽,您覺得那些阿姨跳得怎么樣?要不您也加入她們?"王萍指著正在跳廣場舞的老人們。
"我哪會這些,年輕時只知道工作和帶孩子。"王淑芬有些羨慕地看著那些快樂的老人。
"沒關系,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您現在身體這么好,應該多培養點愛好。"王萍鼓勵著母親。
中午,她們在公園附近的餐廳吃飯。王萍特意選擇了清淡的菜品,還囑咐服務員少放鹽少放糖。
"萍萍,你太細心了。"王淑芬被女兒的貼心感動。
下午,王萍陪母親去超市買東西,給母親買了一些營養品和新衣服。王淑芬推辭說不需要,但王萍堅持要買。
"媽,您為我們付出了這么多,現在該輪到我們孝敬您了。"王萍的話讓王淑芬心里五味雜陳。
一周的時間很快過去了,王淑芬在女兒家過得非常舒心。每天早上王萍會準備營養早餐,白天會陪她聊天散步,晚上張建會陪她看電視。她們把她當成家里最重要的人,處處體貼入微。
"媽,您真的要走了嗎?要不再住幾天?"臨別時,王萍戀戀不舍。
"萍萍,媽媽還要去強強家呢。"王淑芬雖然舍不得,但還是決定按計劃去兒子家。
"那您一定要保重身體,有什么事就給我打電話。"王萍幫母親收拾行李,還準備了一些母親愛吃的食物。
張建開車送王淑芬去兒子家,一路上還在叮囑:"媽,您在強強家住得不習慣就回來,這里永遠是您的家。"
王淑芬到兒子家時,已經是下午五點了。她按響門鈴,開門的是兒媳李娜。
"媽,您來了。"李娜的聲音聽起來有些勉強,臉上的笑容也很僵硬。
"娜娜,給你們添麻煩了。"王淑芬客氣地說道。
"您說什么呢,應該的。"李娜的話聽起來很客套,沒有張建那種發自內心的熱情。
王淑芬進屋后發現,客廳里沒有人,王強還沒有下班回來。李娜簡單地和她說了幾句話就進廚房忙活去了,留下王淑芬一個人坐在客廳里。
晚飯時,王強匆匆忙忙地回來了,看到母親有些意外:"媽,您怎么來了?"
"強強,中秋節了,媽媽想來看看你們。"王淑芬有些委屈,兒子的反應和女兒差距太大了。
"哦,那您住幾天?"王強問道,語氣很平淡。
"想住幾天就住幾天,這是您兒子的家,也是您的家。"李娜在一旁說道,但話里話外透著不情愿。
晚飯很簡單,就是一些家常菜,沒有什么特別準備的。王淑芬想要幫忙收拾,李娜卻說:"媽,您別動,我自己來就行。"
話雖這么說,但李娜收拾碗筷時動作很大,發出很多響聲,仿佛在表達不滿。
晚上,王淑芬住在次臥。房間里的用品都是舊的,床單也沒有換新的。她躺在床上,想起女兒家的溫暖,心里不是滋味。
第二天早上,王淑芬起得很早,想要幫忙做早飯。李娜已經在廚房里忙活了,看到婆婆來了有些不高興:"媽,您怎么起這么早?"
"我想幫幫你。"王淑芬試圖緩解氣氛。
"不用,我自己來就行。您去客廳坐著吧。"李娜的態度很冷淡。
早飯時,李娜做了白粥和咸菜,還有幾個包子。王淑芬想起女兒每天變著花樣給她做營養早餐,心里的對比很明顯。
"娜娜,辛苦你了。"王淑芬客氣地說道。
"應該的。"李娜敷衍地回答,然后就催王強趕緊吃完去上班。
王強吃完早飯就匆匆忙忙地走了,留下王淑芬和李娜在家。李娜收拾完廚房就回房間去了,說是要處理工作上的事情。
王淑芬一個人坐在客廳里看電視,感到無比的孤獨。她想起在女兒家時,王萍會陪她聊天,張建會和她一起看新聞,氣氛多么溫馨。
中午,李娜簡單地做了兩個菜,吃飯時也沒有太多交流。王淑芬試圖和兒媳聊天,但李娜總是心不在焉地回應。
"娜娜,小寶最近學習怎么樣?"王淑芬關心地詢問孫子的情況。
"還行吧,就那樣。"李娜漫不經心地回答。
"他有什么需要的嗎?奶奶可以給他買。"王淑芬想要表達對孫子的關愛。
"不用,他什么都不缺。"李娜的回答讓王淑芬感到被拒絕了。
下午,王淑芬提出想出去走走,李娜卻說太熱了不想出門。王淑芬只好一個人在小區里轉轉,心情十分低落。
第三天,情況變得更糟。李娜連表面的客氣都不想維持了,對王淑芬的態度明顯冷淡了很多。
早飯時,李娜甚至沒有給王淑芬準備,只是簡單地說:"媽,冰箱里有剩菜,您自己熱一下吧。"
王淑芬感到深深的傷害。她想起女兒每天精心準備的飯菜,想起女婿的關懷備至,對比之下,兒子家的冷漠讓她難以忍受。
中午,王強回來吃午飯,王淑芬想要和兒子說說話。
"強強,媽媽想和你聊聊。"王淑芬小心翼翼地說道。
"媽,我吃完飯還要回公司開會,改天再聊吧。"王強匆匆忙忙地吃完飯就走了。
王淑芬看著兒子的背影,心里五味雜陳。這個她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現在對她如此冷漠。
下午,王淑芬終于決定提前離開。她不想再在這個讓她感到不受歡迎的地方待下去了。
"娜娜,我明天就回家了。"王淑芬對李娜說道。
"這么快?不是說要住一周嗎?"李娜表面上挽留,但眼中閃過一絲輕松。
"家里還有事情要處理。"王淑芬找了個借口。
那天晚上,王淑芬躺在床上想了很多。她想起這些年對兒子的偏愛,想起對女兒的忽視,想起兩個家庭對她截然不同的態度。
第二天早上,王淑芬收拾行李準備離開。李娜象征性地挽留了幾句,但態度很敷衍。王強因為要上班,連送都沒有送。
王淑芬拖著行李箱坐公交車回家,心里充滿了失落和迷茫。她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回到家后,王淑芬越想越不對勁。她拿起電話,想要給兒子打個電話報平安。
電話剛接通,她就聽到了不該聽到的聲音。李娜在電話那頭對王強說:"你媽終于走了,可把我累壞了。天天要裝著對她好,真是受不了。"
"辛苦你了,我媽那個人就是事多。以后讓她少來點。"王強的回答讓王淑芬如遭雷擊。
電話里還傳來李娜的抱怨:"她在我們家就像個監工一樣,我做什么都要挑三揀四。還有,她上次來帶的那些補品都過期了,我都扔了。"
王淑芬的手在顫抖,電話差點掉在地上。這就是她疼愛了一輩子的兒子和兒媳對她的真實想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