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景行,組織上給咱們幾個選擇,省會的位置都不錯,你想去哪個部門?”老戰友王建國拍著蘇景行的肩膀問道。
蘇景行沉思片刻:“我想去桃源縣?!?/strong>
“什么?那個窮鄉僻壤?你瘋了嗎?”王建國瞪大了眼睛。
蘇景行笑了笑:“也許吧,但我覺得那里有機會?!?/strong>
1
1999年春天,軍隊體制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
作為正團級干部的蘇景行面臨著人生的重大選擇。在部隊大院的會議室里,組織部門的同志正在介紹各種轉業安排。
“蘇景行同志,以你的資歷和能力,省會城市的幾個重要部門都向我們要人?!苯M織部的李主任翻著厚厚的檔案說道。
坐在一旁的戰友們都投來羨慕的目光。
這些年里,大家拼命努力不就是為了能在轉業時有個好歸宿嗎?城市意味著更好的生活條件,更廣闊的發展平臺,更優質的教育資源。
蘇景行的回答讓所有人都愣住了:“李主任,我想申請去桃源縣工作?!?/p>
會議室里瞬間安靜下來,幾秒鐘后,戰友們爆發出一陣哄笑聲。
“景行,你開什么玩笑?桃源縣那個地方,我們路過都不想停車!”
“是啊,那里連個像樣的賓館都沒有,你去那里干什么?”
面對戰友們的不解和嘲笑,蘇景行保持著軍人特有的冷靜。
他想起前不久偶然看到的一份內參資料,其中提到新世紀即將到來,國家對農業發展將有重大政策調整。
作為一名軍人,他敏銳地察覺到這背后蘊含的巨大機遇。
“兄弟們,我知道你們覺得我瘋了。但我有種預感,農村即將迎來巨大變化。我們這代人經歷了改革開放二十年,見證了太多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事情?!?/p>
蘇景行站起身來,目光堅定。
妻子林雅清在一旁憂心忡忡。
她知道丈夫的性格,一旦決定的事情很難改變。但作為妻子和母親,她不得不考慮現實問題:“孩子的教育怎么辦?我們的未來在哪里?”
蘇景行握住妻子的手:“雅清,給我五年時間,如果我的判斷錯了,我們再想辦法調回城市?!?/p>
那天晚上的送別宴上,蘇景行舉起酒杯,說出了后來被戰友們津津樂道的那句話:“兄弟們,十年后咱們再聚,看看誰真正出人頭地了?!?/p>
2
1999年夏天,蘇景行帶著妻子和十歲的兒子蘇明軒來到了桃源縣。從省會到桃源縣,車程足足用了六個小時,最后一段山路顛簸得讓人胃里翻江倒海。
縣政府的辦公樓建于八十年代,外墻的白漆早已斑駁脫落。
走進辦公室,擺設簡陋得讓人難以置信:一張老式的鋼制辦公桌,幾把搖搖晃晃的椅子,連空調都沒有,只有一臺老式的吊扇在頭頂無力地轉動著。
“蘇副縣長,這就是您的辦公室?!笨h辦公室主任張大海有些尷尬地介紹著。
林雅清看著眼前的一切,眼淚差點掉下來。她想起城市里那些同事寬敞明亮的辦公環境,心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但真正讓蘇景行感到挑戰的不是硬件條件,而是當地的發展現狀。經過一個月的深入調研,他發現了諸多問題:
農民收入微薄,全縣農民年人均收入還不到800元,主要靠種植玉米、小麥等傳統作物,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狀態。
干部作風懶散,“等靠要”思想嚴重。許多干部把工作當作鐵飯碗,缺乏進取心和創新意識。
基礎設施落后,縣里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下雨天到處都是泥濘。
面對這樣的現實,連蘇景行也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妻子更是抱怨連連:“這里的孩子上學還要走十幾里山路,明軒怎么辦?”
夜晚,蘇景行經常在昏暗的臺燈下研讀各種農業技術資料和市場信息。
他利用在部隊積累的人脈關系,向農業專家請教,向經濟學者咨詢。漸漸地,他開始發現這片看似貧瘠的土地蘊含的潛力。
第一次嘗試推廣新品種時,蘇景行遭遇了挫折。
他從省里引進的優質馬鈴薯種子,由于缺乏科學的種植技術指導,結果產量還不如傳統品種。農民們開始質疑這個“空降兵”的能力。
“這個城里來的干部,說得天花亂墜,結果還不如我們自己種的!”村民老劉的話傳到了蘇景行耳中。
那一刻,蘇景行深深感受到了挫敗。但軍人的韌性讓他沒有放棄,反而更加堅定了要在這片土地上闖出一番天地的決心。
3
2000年到2002年,時代的車輪正在加速轉動。中國即將加入WTO的消息讓敏感的蘇景行嗅到了機遇的味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蘇景行通過部隊的老朋友認識了一位在外貿公司工作的專家。在交談中,他了解到國外市場對有機農產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長,價格比普通農產品高出數倍。
“蘇縣長,你們那里的生態環境怎么樣?”外貿專家問道。
“很好,山清水秀,沒有工業污染?!碧K景行回答。
“那就太好了!有機農業的核心就是生態環境,你們具備了最基本的條件。”
這次談話如醍醐灌頂,讓蘇景行找到了突破口。他開始深入研究有機農業的相關知識,發現桃源縣的自然條件確實得天獨厚:
山區氣候溫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有利于農作物糖分積累。
土壤富含有機質,沒有重金屬污染。
水源清潔,空氣質量優良。
說干就干,蘇景行開始在全縣范圍內尋找愿意嘗試的農戶。起初響應者寥寥,畢竟改變幾千年的種植習慣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