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聲明:本文根據真實社會事件改編,部分細節經藝術加工,人物姓名均為化名。
"你這孩子怎么這樣!"
"我不要活了!我不要活了!"9歲女孩小雨撕碎作業本,桌椅倒地。
"小雨,你冷靜一點!"班主任王老師急忙上前。
"都是你們害的!我什么都做不好!"小雨紅著眼睛,聲音撕裂般尖銳。
全班30個孩子嚇得哭成一片。
20分鐘后,媽媽李萍沖進教室,看到癱坐在角落的女兒,瞬間腿軟。
校長沉著臉:"這孩子的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01
三個月前,小雨還是個普通的三年級學生。
成績中等,性格內向,但從不惹事。老師家長眼中的"乖孩子"。
然而,一切從那個周二的數學課開始改變。
"小雨,你來做這道題。"數學老師劉老師指著黑板上的應用題。
小雨走到講臺前,拿起粉筆,手卻開始微微顫抖。
她盯著題目看了很久,一個字都沒寫。
"怎么了?不會嗎?"劉老師輕聲問道。
小雨的眼圈瞬間紅了,眼淚就要掉下來。
"我...我..."她說不出話來。
"沒關系,慢慢想。"
但小雨突然把粉筆扔在地上,跑回了座位。
全班同學都愣住了。
"小雨同學,你怎么了?"劉老師走過去,想安慰她。
"我不要做!我不要做!"小雨趴在桌子上大哭。
這是小雨第一次在學校情緒失控。
劉老師立即聯系了班主任王老師。
"小雨平時在班里表現怎么樣?"劉老師擔憂地問。
"一直很安靜,從不惹事。今天這是怎么了?"王老師也很困惑。
下課后,王老師單獨找小雨談話。
"小雨,剛才在數學課上發生什么了?"
小雨低著頭,不說話。
"是題目太難了嗎?"
小雨搖搖頭。
"那是為什么不愿意上黑板?"
小雨終于開口,聲音很小:"我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做錯。"
王老師有些不解:"做錯了也沒關系啊,老師不會批評你的。"
"可是...可是我回家會..."小雨欲言又止。
"會怎么樣?"
小雨又不說話了。
王老師意識到可能和家庭教育有關,但也沒有深究。
然而,接下來的幾天,小雨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周三的語文課,老師讓大家朗讀課文,輪到小雨時,她又開始哭。
"我不想讀。"
"為什么?"
"我讀得不好。"
"沒關系,大家都在學習。"
但小雨堅持不肯開口,最后語文老師只好跳過她。
周四的美術課,老師布置畫畫作業,其他同學都開心地畫著,只有小雨坐在那里發呆。
"小雨,你怎么不畫?"美術老師問。
"我不會畫。"
"沒關系,隨便畫畫就行。"
"我畫得很丑。"
"誰說的?你試試看。"
小雨拿起畫筆,畫了幾筆,然后突然把畫紙撕掉了。
"我畫得太難看了!"她又開始哭。
美術老師從來沒遇到過這樣的學生,一時不知道怎么辦。
周五的體育課,情況更加嚴重。
"今天我們練習跳繩。"體育老師說。
其他同學都拿起跳繩開始練習,小雨卻站在原地不動。
"小雨,你的跳繩呢?"
"我...我不想跳。"
"為什么?"
"我跳得不好。"
體育老師有些不耐煩:"不跳怎么知道好不好?"
"我就是跳不好!"小雨突然大聲喊道。
全班同學都停下來看著她。
"你們都看我干什么?!"小雨更加激動了,"我什么都不會!我什么都做不好!"
說完,她跑出了操場。
體育老師急忙追上去,發現小雨躲在教學樓的樓梯下面哭。
"小雨,你別哭了,告訴老師怎么了?"
"我...我真的什么都做不好。"小雨抽泣著說,"數學不會,語文讀不好,畫畫也畫得丑,連跳繩都不會..."
"這些都可以學的啊。"
"可是我太笨了。"小雨用手擦著眼淚,"大家都比我厲害。"
體育老師心里一緊,一個9歲的孩子,怎么會有這樣的想法?
當天下午,三位任課老師找到了班主任王老師。
"小雨的情況不對勁。"劉老師說,"她好像對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很抗拒。"
"而且自我評價極低。"語文老師補充,"總說自己笨,什么都做不好。"
"今天體育課她還說自己什么都不會。"體育老師也很擔心,"我從教15年,很少見到這樣的孩子。"
王老師點點頭:"我也注意到了,她最近越來越沉默,很少和同學交流。"
"會不會是家里有什么問題?"劉老師問。
"我覺得有必要和家長溝通一下。"王老師做出決定。
當天下午放學后,王老師給李萍打了電話。
"李萍媽媽,我想和您聊聊小雨最近在學校的表現。"
"出什么事了嗎?"李萍正在公司加班,心里一緊。
"小雨這周在學校的情緒很不穩定,幾乎每天都會哭,而且對學習表現出強烈的抗拒。"
李萍愣住了:"抗拒?她在家里寫作業也挺配合的啊。"
"可能在學校壓力比較大。她似乎很害怕在同學面前表現,總擔心自己做不好。"
"這..."李萍不知道該說什么。
"我建議您和孩子好好聊聊,看看是不是有什么心理壓力。"
掛斷電話后,李萍立即給丈夫劉建華打電話。
"老公,王老師說小雨在學校情緒有問題,你知道嗎?"
"什么情況?"劉建華也很意外。
"說她這周幾乎天天哭,不愿意上臺表現,總說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怎么會這樣?她平時在家里不是挺好的嗎?"
"我也不知道。你今天早點回來,我們和孩子聊聊。"
然而,當晚李萍回到家時,發現小雨已經在房間里寫作業了。
"小雨在干什么?"李萍問婆婆張桂花。
"寫作業呢,今天的作業挺多的。"張桂花正在廚房做飯。
"她情緒怎么樣?"
"挺好的啊,很乖,一回家就寫作業。"
李萍走到小雨房間門口,透過半開的門看到女兒正在認真寫字。
"小雨。"
"嗯?"小雨頭也不抬。
"今天在學校開心嗎?"
"還行。"
"有沒有什么不開心的事?"
小雨停下筆,想了想:"沒有。"
李萍走進房間,坐在小雨身邊:"老師說你最近在學校總是哭,為什么?"
小雨的身體明顯僵硬了一下:"我...我沒有總哭。"
"那為什么不愿意上臺回答問題呢?"
"因為...因為我不會。"
"不會可以學啊,為什么要哭呢?"
小雨放下筆,眼圈又紅了:"因為我很笨,大家都會笑我。"
"誰說你笨的?"李萍心里一緊。
小雨低下頭,不說話。
"小雨,告訴媽媽,是誰說你笨的?"
"沒有人說。"小雨的聲音很小,"是我自己知道的。"
這句話讓李萍徹底震驚了。
一個9歲的孩子,怎么會認為自己笨?
"寶貝,你一點都不笨,你很聰明的。"
"我不聰明。"小雨搖頭,"我數學不好,語文也不好,畫畫也不會,什么都不如別人。"
"誰說你不如別人?"
"我自己看到的。"小雨抬起頭,眼中滿是委屈,"班里的同學都比我厲害,老師提問我都不會回答。"
李萍意識到問題比想象的嚴重。
"小雨,你知道嗎?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也有不擅長的事情。不會什么并不意味著你笨。"
"可是我什么都不擅長。"
"怎么會?你的手工做得很好,唱歌也很好聽。"
"那些不重要。"小雨搖頭,"重要的是學習,但我學習很差。"
李萍突然意識到,小雨對"重要"和"不重要"的判斷,很可能受到了家庭環境的影響。
"誰告訴你手工和唱歌不重要的?"
小雨又不說話了。
這時,張桂花喊道:"吃飯了!"
小雨立即站起來:"媽媽,我們去吃飯吧。"
看得出來,她很想結束這個對話。
晚飯時,李萍仔細觀察著家庭氛圍。
小雨吃飯很安靜,偶爾張桂花會說幾句話,但小雨的回應都很簡短。
"小雨,今天作業多嗎?"劉建華問。
"還行。"
"有沒有不會的題?"
"有一道數學題。"
"等下爸爸教你。"
"不用了。"小雨快速說道,"我自己能想出來。"
李萍注意到,小雨說這句話時,眼神閃爍了一下,好像在撒謊。
飯后,李萍走進小雨房間,發現她正對著那道數學題發呆。
"這道題不會嗎?"
小雨點點頭。
"為什么不讓爸爸教你?"
"因為...因為我應該自己會的。"
"為什么這么想?"
"因為別的同學都會。"
李萍又聽到了那個熟悉的比較。
"小雨,你從哪里知道別的同學都會?"
"因為老師說這道題很簡單。"
"老師說簡單,不代表每個同學都會啊。"
"可是...可是如果我不會,就說明我很笨。"
李萍終于確定,小雨的問題不是單純的學習困難,而是嚴重的自我認知偏差。
第二天是周六,李萍決定花更多時間觀察女兒。
早上8點,小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今天是周末,可以稍微休息一下。"李萍說。
"不行,我要寫完作業。"小雨很堅持。
"為什么這么著急?"
"因為我寫得慢,不早點開始就寫不完了。"
李萍觀察了一下小雨的作業,發現她寫字極其認真,每個字都要反復擦改。
"為什么要擦掉重寫?"
"因為寫得不好看。"
"我覺得已經很好看了。"
"不夠好。"小雨繼續擦拭,"老師說字要寫工整。"
李萍發現,小雨的標準異常嚴苛,遠超過一個三年級學生應有的要求。
上午10點,小雨還在寫作業。
"休息一下吧,出去玩會兒?"
"不用,我要寫完。"
"已經寫了兩個小時了。"
"因為我寫得太慢了。"小雨沒有抬頭,"別的同學肯定早就寫完了。"
又是比較。
李萍開始意識到,小雨的每一個行為,都在和一個假想的"別的同學"比較。
中午吃飯時,張桂花做了小雨愛吃的紅燒肉。
"多吃點,長身體。"張桂花給小雨夾菜。
"謝謝奶奶。"小雨乖巧地說。
"作業寫得怎么樣?"
"還有一點沒寫完。"
"哪科的?"
"數學。"
張桂花的表情立即變了:"又是數學?"
小雨低下頭,不說話。
李萍注意到,小雨的身體緊張了。
"是不是又有不會的題?"張桂花繼續問。
"有...有一道。"小雨的聲音很小。
張桂花搖了搖頭,但沒有繼續說什么。
然而,小雨的情緒明顯受到了影響,剩下的飯幾乎沒怎么吃。
下午2點,小雨終于寫完了作業。
"現在可以休息了吧?"李萍問。
"我想看看明天要學的課文。"
"明天是周日,不用著急。"
"我想提前看看,這樣明天上課就不會聽不懂了。"
李萍心里一沉,小雨對學習的焦慮已經嚴重到了周末都無法放松的程度。
"小雨,你覺得累嗎?"
"不累。"小雨搖頭,但李萍看到她眼中的疲憊。
"真的不累嗎?"
小雨猶豫了一下:"有一點。"
"那為什么不休息?"
"因為...因為我不能落后。"
"落后什么?"
"落后同學們。"小雨看著李萍,眼中有種超越年齡的憂慮,"如果我不努力,就會被大家越甩越遠。"
這句話讓李萍徹底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一個9歲的孩子,不應該承受這樣的心理壓力。
02
周一早上,新的一周開始了。
小雨起床比平時早了半小時,李萍發現她在反復檢查書包。
"都檢查三遍了,肯定沒問題。"
"我再確認一下。"小雨繼續翻著書包,"萬一忘帶什么怎么辦?"
"忘了可以和同學借啊。"
"我不想麻煩別人。"小雨搖頭,"而且...而且如果忘帶東西,老師會批評的。"
李萍注意到,小雨對"被批評"有著異常強烈的恐懼。
"老師批評了也沒關系啊,改正就好了。"
"不行。"小雨的語氣很堅決,"不能被批評。"
"為什么?"
小雨不說話,繼續檢查書包。
這種過度謹慎的行為,讓李萍想起了焦慮癥患者的表現。
送小雨到學校門口時,李萍發現她在校門前停下了腳步。
"怎么了?"
"我...我有點緊張。"小雨緊握著書包帶。
"緊張什么?"
"今天有數學課。"
"數學課怎么了?"
"萬一老師又叫我回答問題怎么辦?"
李萍蹲下來,和女兒平視:"如果不會回答,就說不會,沒關系的。"
"可是...可是不會回答很丟臉。"
"誰說不會回答很丟臉?"
小雨咬著嘴唇:"就是很丟臉。"
李萍送走女兒后,心情沉重地去上班。
上午10點,她收到王老師的微信:
"李萍媽媽,小雨今天上課時一直在哭,我們聊了聊,她說害怕回答錯問題。這種情況比較嚴重,建議您重視一下。"
李萍立即回復:"她具體說了什么?"
"她說如果回答錯了,大家會覺得她很笨。我解釋說沒關系,但她不相信。"
"她還有其他異常表現嗎?"
"注意力很難集中,總是走神。而且很容易哭,一點小事就眼淚汪汪的。"
李萍看著這些信息,決定中午去學校看看。
12點,她來到學校,透過教室窗戶看到小雨一個人坐在座位上吃飯。
其他同學都在聊天玩耍,只有她默默地吃著,眼神空洞。
"小雨。"李萍輕聲叫她。
小雨抬起頭,看到媽媽很驚訝:"媽媽?你怎么來了?"
"來看看你。吃飯怎么一個人?"
"我喜歡一個人吃。"
"為什么不和同學一起?"
小雨看了看正在嬉笑的同學們:"他們聊的我聽不懂。"
"聊什么?"
"聊昨天看的動畫片,聊游戲,聊很多事情。"
"你為什么不參與?"
"因為...因為我不知道說什么。"小雨低下頭,"而且他們可能不想和我聊。"
"為什么這么想?"
"因為我很無聊,沒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說。"
李萍心里一痛,女兒已經完全失去了自信。
"小雨,你一點都不無聊,你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沒有。"小雨搖頭,"我想的都是一些奇怪的事情,說出來大家會覺得我很奇怪。"
"什么奇怪的事情?"
"比如...比如我會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鳥會怎么樣,想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想大海里的魚會不會做夢..."
李萍聽著女兒的話,覺得這些想法很有創意,完全不奇怪。
"這些想法很有趣啊,為什么覺得奇怪?"
"因為...因為別的同學不會想這些。他們想的都是正常的事情。"
又是與他人的比較。
李萍意識到,小雨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我價值感,所有的判斷標準都來自外界。
下午回公司后,李萍無心工作。
她開始在網上搜索兒童心理問題的相關信息,發現小雨的癥狀很像兒童焦慮癥。
"兒童焦慮癥的表現:過度擔心、害怕失敗、自我評價低、社交回避、身體癥狀如頭痛腹痛..."
幾乎每一條都符合小雨的情況。
她又搜索了治療方法,發現需要專業的心理咨詢。
晚上回家后,李萍和劉建華討論了這個問題。
"我覺得我們應該帶小雨去看心理醫生。"李萍說。
"會不會太嚴重了?她可能就是學習壓力大一點。"劉建華有些猶豫。
"不是學習壓力的問題。"李萍把白天觀察到的情況詳細說了一遍,"她已經完全失去自信了,這不是正常的。"
"那...那我們和媽商量一下吧。"
然而,當他們把想法告訴張桂花時,遭到了強烈反對。
"看什么心理醫生?"張桂花的反應很激烈,"孩子就是學習不夠用功!"
"媽,小雨現在的問題不是不用功,是心理有問題。"李萍試圖解釋。
"什么心理問題?我看就是你們想太多了!"張桂花擺手,"我教了一輩子孩子,什么情況沒見過?"
"可是小雨現在連正常的社交都有問題..."
"社交?"張桂花打斷李萍的話,"學生的任務就是學習,社交什么社交?"
"媽,孩子不僅要學習,也需要健康的心理狀態。"劉建華也勸說。
"健康的心理狀態?"張桂花冷笑,"我看就是現在的孩子太嬌氣了!我們那個時代,哪有什么心理問題?"
"時代不同了..."
"時代怎么不同?人性是一樣的!"張桂花越說越激動,"孩子就是需要嚴格管教,你們這樣慣著她,只會害了她!"
爭論持續了很長時間,最終不歡而散。
張桂花氣沖沖地回了房間,留下李萍和劉建華面面相覷。
"我們私下帶她去看看吧。"劉建華小聲說。
"這樣不太好吧..."李萍有些猶豫。
"為了孩子,顧不了那么多了。"
接下來的幾天,小雨的情況進一步惡化。
周二的英語課,老師讓同學們練習對話,小雨拒絕參與。
"我不會說。"
"試試看,不會可以學。"
"我說得不好,同學會笑我。"
"不會的,大家都在學習。"
但小雨堅持不肯開口,最后趴在桌子上哭了。
周三的班會課,老師讓每個同學分享一件開心的事,輪到小雨時:
"我...我沒有開心的事。"
"沒有嗎?想想看,這周有沒有什么讓你高興的事情?"
小雨想了很久:"我...我不記得了。"
這個回答讓王老師非常擔心。一個9歲的孩子,竟然找不到任何開心的事情。
周四的音樂課,老師發現小雨一直在發呆。
"小雨,我們在學新歌,你有在聽嗎?"
小雨猛然回過神:"對不起,老師。"
"在想什么?"
"我...我在想我是不是很笨。"
音樂老師愣住了:"為什么這么想?"
"因為我什么都學不好。"
"音樂不需要學好學壞,只要享受就行。"
"可是我唱得不好聽。"
"誰說的?"
"我自己知道的。"
音樂老師發現,這個孩子對自己的否定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
周五放學后,王老師再次聯系了李萍。
"李萍媽媽,小雨這周的情況更嚴重了。她幾乎對所有活動都表現出抗拒,而且經常說自己笨、什么都不會。"
"我們也注意到了,正在想辦法。"
"我建議您盡快尋求專業幫助。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她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了。"
"專業幫助?"
"心理咨詢。我見過類似的案例,孩子可能有嚴重的自信心問題。"
李萍下定決心:"好的,我們會考慮的。"
當晚,小雨又做噩夢了。
凌晨2點,李萍聽到女兒房間傳來哭聲。
她趕緊跑過去,發現小雨在夢中哭泣。
"小雨,醒醒,媽媽在這里。"
小雨睜開眼睛,眼中充滿恐懼:"媽媽..."
"怎么了?做噩夢了?"
小雨點點頭,緊緊抱住李萍。
"夢到什么了?"
"我夢到...夢到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說我是最笨的學生,然后大家都笑我。"
李萍心如刀割,女兒連睡覺都在擔心自己表現不好。
"這只是夢,不是真的。"
"可是...可是感覺很真實。"小雨抽泣著,"我真的很笨嗎?"
"不,你一點都不笨。"李萍緊緊抱著女兒,"你很聰明,很善良,很可愛。"
"那為什么我什么都學不好?"
"每個人學習的速度不同,這不代表你笨。"
"可是別的同學都比我快。"
李萍發現,無論怎么安慰,小雨都會回到與他人比較的思維模式中。
"小雨,你知道嗎?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是獨特的。"
"可是獨特有什么用?重要的是要優秀。"
"誰說獨特不重要?"
"就是不重要。"小雨的語氣很肯定,"只有成績好、表現好才重要。"
李萍意識到,小雨的價值觀已經被嚴重扭曲了。
03
周六早上,李萍做了一個決定。
她瞞著張桂花,在網上預約了市里最好的兒童心理咨詢師。
"小雨,今天我們出去玩好嗎?"
"去哪里?"小雨正在寫下周的預習作業。
"去一個很有趣的地方,有很多玩具和書。"
小雨猶豫了一下:"我的作業還沒寫完。"
"今天是周末,可以放松一下。"
"可是如果不寫完,周一就來不及了。"
李萍看著女兒焦慮的表情,更確定了這次求助的必要性。
心理咨詢中心位于市中心,環境很溫馨。
接待她們的是陳醫生,一個40多歲的女性,說話溫和,眼神慈祥。
"小雨,你好。"她蹲下來,和小雨平視,"我是陳阿姨,今天我們來聊聊天,好嗎?"
小雨緊緊抓著媽媽的手,沒有回應。
"這里有很多有趣的玩具和書,你可以隨便看看。"
咨詢室里確實有很多吸引人的東西:彩色積木、繪本、拼圖、畫筆...
但小雨只是站在那里,一動不動。
"媽媽可以先到外面等一下,讓我和小雨單獨聊聊,好嗎?"陳醫生向李萍示意。
李萍有些不放心,但還是離開了咨詢室。
透過單向玻璃,她看到陳醫生并沒有急于和小雨談話,而是自己拿起積木開始搭建。
小雨好奇地看著,慢慢走近了一些。
"你覺得我搭的像什么?"陳醫生問。
小雨看了看:"像一座城堡。"
"是的!你眼光真不錯。"陳醫生微笑,"你想試試嗎?"
小雨搖搖頭:"我搭得不好。"
"沒關系,我們一起搭,不用擔心好不好。"
小雨猶豫了很久,最后還是坐下了。
她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塊積木,放在城堡旁邊。
"很好!"陳醫生鼓勵道,"這樣城堡就有花園了。"
小雨的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暗淡下去:"可能不像花園。"
"在我眼里很像。而且,積木沒有標準答案,你想搭成什么都可以。"
接下來的20分鐘里,小雨慢慢放松下來,開始和陳醫生簡單交流。
"小雨,你喜歡上學嗎?"
小雨搖頭。
"為什么不喜歡?"
"因為我學得不好。"
"哪些方面學得不好?"
"數學、語文、英語...都不好。"
"真的都不好嗎?"
小雨點頭:"我什么都比不過別人。"
陳醫生在記錄本上寫著什么。
"你覺得自己聰明嗎?"
小雨毫不猶豫地搖頭:"我很笨。"
"為什么覺得自己笨?"
"因為老師的問題我都不會回答,作業也做得很慢,考試成績也不好。"
"除了學習,你還喜歡做什么?"
小雨想了想:"我喜歡看云彩,喜歡聽鳥叫,喜歡畫畫...但是這些都不重要。"
"為什么說不重要?"
"因為不能提高成績。"
陳醫生放下筆,認真地看著小雨:"小雨,你知道嗎?你剛才說的那些事情都很重要,說明你是一個有想象力、熱愛自然的孩子。"
小雨睜大眼睛:"真的嗎?"
"當然是真的。而且,你剛才搭積木的時候很有創意,這說明你很聰明。"
小雨的眼中出現了一絲光芒,但很快又消失了:"可是大家都說學習最重要。"
"學習確實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陳醫生溫和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可是如果不比較,怎么知道自己好不好?"
這個問題讓陳醫生意識到,小雨的自我評價體系完全依賴于外界標準。
半小時后,陳醫生請李萍進入咨詢室。
"小雨表現得很好。"陳醫生微笑著說,"我們進行了一些簡單的交流。"
"她愿意說話嗎?"李萍急切地問。
"愿意,雖然不多,但她很誠實。"陳醫生示意他們坐下,"從初步的觀察來看,小雨確實存在一些情緒調節方面的困難。"
"您的意思是?"
"她表現出明顯的焦慮癥狀,自我評價過低,對失敗有過度的恐懼。"陳醫生翻開記錄本,"更重要的是,她的自我價值感幾乎完全來自外界評價。"
李萍和劉建華對視一眼。
"這種情況嚴重嗎?"劉建華問道。
"如果不及時干預,可能會發展成更嚴重的心理問題。"陳醫生的表情變得嚴肅,"比如抑郁癥、社交恐懼癥等。"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通常與家庭教育環境有關。"陳醫生看著他們,"在我們的交流中,小雨多次提到與他人比較,對自己有極低的評價。這種認知模式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李萍的心沉了下去:"您的意思是...我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不一定是你們。"陳醫生解釋,"有時候是教育者無意中傳遞了錯誤的信息。比如過度強調成績的重要性,經常拿孩子和別人比較,或者在孩子犯錯時使用了不當的語言。"
"不當的語言?"
"比如說孩子笨、沒用、不如別人等等。這些話對孩子的傷害遠比成人想象的要大。"
李萍想起了張桂花平時的一些表達,心里一緊。
"您能具體說說治療方案嗎?"
"我建議進行家庭治療。"陳醫生合上記錄本,"讓所有參與教育的家庭成員都參與進來,一起學習正確的溝通方式。"
"包括孩子的奶奶?"
"是的,特別是主要照顧者。"陳醫生強調,"如果教育環境不改變,孩子的問題很難根本解決。"
"可是...她可能不愿意配合。"李萍有些擔憂。
"這確實是個挑戰。但是為了小雨的康復,這一步是必須的。"陳醫生給了他們一個建議,"你們可以先嘗試溝通,如果實在不行,我可以和她電話交流。"
離開咨詢中心的路上,小雨明顯比來時放松了很多。
"媽媽,陳阿姨說我很有創意。"她主動開口說話了。
"對,你確實很有創意。"李萍心疼地摸摸女兒的頭。
"她還說,不是所有重要的事情都和成績有關。"
"是的,有很多事情都很重要。"
"比如善良、誠實、有愛心...對嗎?"
李萍驚喜地發現,短短一次咨詢,小雨就開始重新思考價值標準了。
"完全正確。"
"那我也很重要,對嗎?"小雨抬頭看著媽媽,眼中有著期待。
"當然,你非常非常重要。"
回到家,張桂花立即察覺到了什么。
"你們去哪里了?"她看著小雨明顯好轉的精神狀態,"怎么看起來不一樣了?"
李萍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是不是去看醫生了?"張桂花直接問道。
李萍只好點頭:"是的,我們去看了心理咨詢師。"
張桂花的臉色立即變了:"我不是說了不許去嗎?"
"媽,小雨的情況真的很嚴重,我們必須尋求幫助。"
"什么嚴重?我看就是你們想太多了!"張桂花越說越激動,"好端端的孩子,被你們搞得神經兮兮的!"
"醫生說小雨有焦慮癥,需要家庭治療..."
"什么焦慮癥?胡說八道!"張桂花打斷李萍的話,"我看就是那些醫生為了賺錢,什么病都敢編!"
爭吵聲越來越大,小雨躲在房間里,眼中又出現了那種恐懼的神情。
"媽,求您了,為了小雨好,我們配合醫生治療好嗎?"劉建華試圖勸說。
"配合什么?讓那些不懂教育的醫生來指手畫腳?"張桂花冷笑,"我教育孩子幾十年,從來沒出過問題!"
"可是小雨現在的狀況..."
"小雨有什么狀況?我看她挺好的!"
李萍意識到,單純的勸說是沒用的,必須讓張桂花看到專業的診斷。
"媽,要不您和我們一起去見見那個醫生?聽聽她的專業意見?"
"我不去!"張桂花斷然拒絕,"我絕對不會去承認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當天晚上,家里的氣氛異常緊張。
張桂花生氣地搬到客廳睡覺,明顯在表達不滿。
小雨也因為下午的爭吵受到影響,晚飯幾乎沒吃,早早回房間了。
李萍躺在床上,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助。
一邊是女兒的心理健康,一邊是家庭關系的和諧。
她該如何選擇?
第二天一早,小雨又開始拒絕起床。
"我不想去學校。"她蜷縮在被子里。
"為什么?"
"我害怕。"
"害怕什么?"
"害怕同學們看我的眼神,害怕老師問問題,害怕自己又做錯什么事。"
李萍看著女兒痛苦的表情,下定了決心。
無論如何,她都要幫助女兒走出困境。
即使這意味著要和婆婆產生沖突。
一周后,李萍堅持帶小雨進行第二次心理咨詢。
張桂花雖然極不情愿,但在李萍和劉建華的再三請求下,終于勉強同意參與。
"我去,但我不會改變我的觀點。"她冷冷地說。
咨詢室里,一家四口圍坐在舒適的沙發前。陳醫生先是和小雨進行了簡單的交流,然后開始了關鍵的家庭訪談。
"張阿姨,能和我聊聊您平時是怎么教育小雨的嗎?"
"該嚴格的時候嚴格,該表揚的時候表揚。"張桂花的回答很簡練。
接下來的一個小時里,在陳醫生巧妙的引導下,一些平時被忽略的細節慢慢浮出水面。張桂花無意中說出了她在教育小雨時的各種表達方式,陳醫生一邊聽,一邊在記錄本上快速記錄著。
漸漸地,陳醫生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
最后,她放下筆,嚴肅地看著在場的所有人:
"我找到問題的根源了。"
她翻開記錄本,上面清楚地記錄著6句話——正是在剛才的談話中,張桂花無意間透露出的教育"口頭禪"。
陳醫生將記錄本轉向他們:"就是這6句話,在一點點摧毀這個孩子。"
張桂花愣住了,李萍和劉建華緊張地向前傾身。
小雨聽到這句話,身體明顯顫抖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