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基金會應大陸方面邀請,由馬英九帶隊,于6月14日至27日,率“大九學堂”學員訪問大陸,一路從福建到甘肅,出席“第十七屆海峽論壇”、“乙巳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 ”等活動。
在本應溫和落幕的兩岸交流活動上,馬英九卻主動挑起敏感議題,演講中脫稿拋出“統一必須尊重臺灣人民意愿”的言論,引發了全場錯愕,也把一場文化活動瞬間推向政治風口。這種突如其來的立場陳述,不僅打破了原有的和諧氣氛,更讓外界意識到,即便是自詡親陸的馬英九,在關乎統一問題上,依舊沒有走出“島內敘事”的話語框架。
更微妙的是,馬英九此舉并非首次傳遞出所謂“和而不統”的信號。從廈門行程開始,他就多次引用“分久必合”這一中國傳統歷史觀作鋪墊,試圖以“文化共識”拉近情感,卻在關鍵議題上抽身而出。他在敦煌的演講中稱“和平民主統一”,甚至反問“大家說對不對”時,在場反應寥寥,掌聲零星,可見即便是熟悉他論調的人,對這番說辭也難以完全認可。問題并不在于馬英九提到“尊重意愿”,而在于他只尊重了“島內的聲音”,卻無視了14億大陸同胞的正當權利。
有關部門主任宋濤沒有回避。雖然沒有點名,但他的回應擲地有聲:“臺灣是兩岸中國人的臺灣,臺灣的前途命運要由兩岸全體中國兒女共同決定。”這句重話并不是情緒化的反擊,而是對“兩岸共識”最基本原則的重申——統一不是臺灣單方面的“投票決定”,而是全體中華民族未來的大事。
不少人忽視了,這場關于話語權的交鋒,其實透露出當前兩岸政治認知的深層裂縫。馬英九作為前領導人,其立場和用詞依然受限于藍營思維方式,那就是既要保持與大陸的溝通,又不愿打破臺灣“民意優先”的論述邊界。而對于大陸來說,“尊重民意”從來不等于“民意決定一切”,更不等于可以繞過憲法和國家統一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看,馬英九此番脫稿,是他政治生涯中的一次冒險。他清楚知道這番言論必然在大陸引發不悅,也明白自己的發言不代表任何官方立場,甚至在發言后急忙補充“如有不當請大家指教”。但他還是說了,因為他深知臺灣社會內部對統一問題的分歧依舊存在,而國民黨也始終徘徊于“緩和”與“切割”之間,既要大陸支持,又不愿被扣上“賣臺”帽子。
臺海局勢日益復雜,美國在區域局勢中動作頻頻,使得島內“倚美謀獨”情緒暗流涌動。在此背景下,馬英九強調“和平民主”統一,很可能是在試圖為藍營尋求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模糊地帶。然而,這種模糊化的姿態,在當前大陸高度強調統一大勢的背景下,注定無法被廣泛接受。
宋濤的回應更像是一種“政治清晰化”——統一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不能僅靠某一方“釋出善意”就能解決問題,更不能單方面將權利轉化為“選項”。馬英九想通過“文化”軟著陸兩岸問題,但大陸顯然已經清楚地劃定了底線。
這場演講的余波仍在發酵,但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值得關注的趨勢:大陸正在逐步掌握對臺話語權的主導權,而島內一些政客,哪怕是態度溫和者,也難以跟上這種變化的節奏。如果未來兩岸要真正走向融合,對話就必須在“同一國家認知”的前提下展開,否則再多的文化交流、再頻繁的互訪,也無法真正化解根本分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