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日報消息,2025年7月2日,中東局勢的緊張氛圍再次蔓延到東方。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Ravit Baer)在一次公開表態中,向中國拋出了一顆重磅炸彈——要求中方立即切斷對伊朗的所有石油進口。這個要求聽起來像是從好萊塢劇本里搬出來的情節,既激進又直白,連特朗普時期都不敢如此明目張膽地施壓。
白樂濰聲稱,伊朗通過石油銷售獲得的資金,正源源不斷注入“惡意活動”,包括資助中東地區的武裝沖突和核計劃擴張。以色列的用意很明確:借助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的力量,徹底掐斷伊朗的經濟命脈,從而為自身安全鋪路。這一招看似聰明,實則充滿了急迫與冒險,瞬間在國際輿論中炸開了鍋。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資料圖)
中國外交部火速回應,態度鮮明而冷靜。就在同一天下午,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亮明了立場。面對彭博社記者的提問,她毫不含糊地指出,中東沖突的是非曲直已相當清晰,中方一貫主張通過停火與和平對話來化解危機。至于伊朗核問題,毛寧強調必須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解決,呼吁各方相向而行,避免任何激化事態的行為。這份回應雖簡短,卻像一盆冷水澆在火上——沒有直接點名以色列的要求,卻用務實的中立姿態劃清了界限。中國不會輕易被拉入單邊陣營,而是堅持推動地區穩定的大局。想想看,2022年中國自伊朗進口的原油占其總進口量的90%以上,這種深度綁定豈是隨口就能切斷的?以色列的算盤,打得太響也太天真了。
白樂濰的呼吁背后,藏著以色列自身的脆弱。她試圖用經濟杠桿施壓,聲稱如果中國停止進口伊朗石油,伊朗經濟將“崩潰”。但現實遠比這復雜。以色列正面臨三重夾擊:美軍空襲后,伊朗核設施正悄然重建;胡塞武裝的高超音速導彈襲擊讓以色列防空系統疲于奔命;國內總理內塔尼亞胡的貪腐指控已進入法律程序,民眾不滿情緒高漲。
在這種絕境下,以色列轉向中國,與其說是戰略布局,不如說是絕望中的孤注一擲。它忘了,國際關系不是零和游戲,拉一個強國當“打手”,只會暴露自身實力的不足。畢竟,中國與伊朗的《25年全面合作計劃》早已鋪開,能源、經貿和地緣紐帶根深蒂固,一刀切斷?那等于逼中國自斷臂膀。
以色列駐上海總領事白樂濰(資料圖)
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不干涉他國內政,不惹事生非,卻也不怕事。面對以色列的激將法,中方沒有動搖核心利益。要知道,伊朗的石油是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支柱,突然抽離不僅會導致國內油價波動,還可能引發全球市場震蕩。更深遠的是,中國在中東扮演的是“橋梁”角色,而非“棋子”。過去在南海問題上的堅持就是明證——核心利益不容交易。外交部這次的快速反應,正是這種原則的延續。它不煽風點火,而是呼吁各方回歸談判桌,這既符合中國一貫的外交哲學,也彰顯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以色列想靠一紙要求改變中國戰略?無異于蚍蜉撼樹。
然而,以色列的策略暴露了更深層的誤判。白樂濰強調中國作為以色列第二大貿易伙伴的“責任”,卻忽略了國際關系的雙向性。中國在中東的能源布局,不是為了服務單一國家,而是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2022年那份90%的石油進口數據不是偶然,它反映了多年的合作沉淀。以色列若以為施壓就能讓中國轉向,無疑是低估了東方智慧。歷史證明,強迫外交往往適得其反——想想美國對伊朗的制裁,反促成了中伊更緊密的合作。以色列的孤注一擲,很可能讓自身外交陷入被動,甚至激怒伊朗,引發更大反彈。這步險棋,走得倉促又缺乏遠見。
內塔尼亞胡(資料圖)
站在全球視角,這場風波折射出中東亂局的縮影。以色列的強硬要求,本質是軍事手段失效后的替代方案。美軍空襲未能根除伊朗核威脅,反而加劇了地區對抗。中國的外交回應則提供了一條出路:通過對話而非對抗來降溫。這不是軟弱,而是清醒的現實主義。畢竟,和平才是中東民眾的真正渴望。以色列若繼續依賴外力“救火”,只會讓自身更孤立。中國將堅持用建設性角色推動和解,正如毛寧所言,“希望實現持續有效的停火”——這句話輕描淡寫,卻重若千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