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
1949年,開國大典前夕。
為商討新中國成立的相關事宜,在我黨的號召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進步人士齊聚北平。
作為藝術界的泰山北斗,當時85歲高齡的齊白石也在受邀名單中,且由毛主席親自寫信邀請。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于民族生死存亡之際力挽狂瀾的英雄,毛主席是無數中國人的偶像,齊白石對他已是仰慕已久。
毛主席
更難能可貴的是,比起只會玩弄權術、屢戰屢敗的蔣介石,毛主席還是一位造詣極高的詩人。
在幾千年來都以“文人為尊”的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下,齊白石對主席還有一種惺惺相惜的認同感。
因此,收到主席的來信后,齊白石受寵若驚。
為表達敬意,齊白石用名貴的壽山石為主席,鐫刻了“潤之”朱文印和“毛澤東”白文印各一方,隨信寄予主席。
齊白石的印(不是送給主席那一對)
主席收到兩方印章后愛不釋手,在感嘆白石先生手藝巧奪天工之際,主席忽然注意到,用來包裹印章的紙上似有些許墨漬。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席將紙張撐開,這才發現居然是一幅畫。
觀其樸實自然的風格,主席輕易便能判斷這是齊白石的手筆,只是不知為何要用這幅畫來包裹印章?
主席讓秘書把畫裱起來好好收藏,由于不解其中深意,主席想著下次兩人見面再當面詢問。
幾個月后,為表達對齊白石贈印的謝意,毛主席在中南海設宴款待齊白石,并邀請郭沫若作陪。
郭沫若
三人都是當世聞名的藝術大師,共同點驅使下席間談笑聲不絕于耳。
酒過三巡后,主席向齊白石致謝道:
“感謝先生贈印與畫。”
齊白石聞之疑惑道:
“我什么時候為主席作過畫?我怎么一點印象都沒有?”
主席隨即讓秘書把畫取來。
只見畫上有一顆生機盎然的李子樹,五只小鳥參差不齊地掛在樹枝上,似棲息似玩耍,樹下一頭老牛仰頭望著鳥兒葉間若隱若現,怔怔出神。
齊白石恍然大悟,這是自己練筆后隨手丟棄的半成品,沒想到在主席這成了掌上珍寶。
齊白石一想覺得大為不妥,忙道:
“主席,是我一時疏忽讓這幅廢作流出,您把畫還給我,回頭我給您再畫一幅。”
主席擺了擺手道:
“無妨,無傷大雅,我挺喜歡這幅畫的。”
毛主席與齊白石
齊白石見狀趕緊起身,徑直朝畫大步邁去,一邊道:
“主席不答應,那我可就動手搶了!”
哪知這時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郭沫若率先起身撲向畫作,攔在齊白石面前朗笑道:
“你們倆都別爭,這幅畫是給本人的,畫給誰我說了算。”
席間兩人聞言一怔,問其所以然。
“因為畫上寫了我的名字,你們看,樹上有五只鳥。”郭沫若在“上五”兩字特意加了重音,繼續說道:“‘上五’者,尚武也。”
原來,郭沫若號“尚武”,與“上五”諧音,齊白石與毛主席豁然大笑,直道妙哉。
郭沫若趁此機會想要將畫收入囊中,不想卻被毛主席攔了下來,他說道:
“這么說來畫上也有我的名字,不行,這畫還得是我的!”
郭沫若愕然問道:
“此話從何說起?”
主席問道:
“畫上畫的什么樹?”
“李子樹。”
“茂盛嗎?”
“茂盛。”
“這不便是敝人的名字嗎?”
1947年毛主席轉戰陜北
主席轉戰陜北時曾化名“李得勝”,“李樹開得茂盛”,不就是李得勝的意思嗎?
齊白石見狀心生一計,旋即說道:
“既然如此,二位可否給畫各自題字?”
主席表示贊同,略加思索,提筆寫道:“丹青意造本無法。”
郭沫若一看毛澤東借用了蘇東坡的詩句,他便借用陸游的詩句接在后面:“畫圣胸中常有詩。”
兩人收起中書君后,齊白石露出笑容道:
主席的書法
“謝謝二位的題詞,老夫愧領了,我要帶回去永作紀念。”說罷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勢將畫卷起收入囊中。
最后,這場鬧劇以大笑收場。
余秋雨曾言:
“大地賦予了齊白石至高的藝術成就,而齊白石的性格與“天趣”密切,農民般的樸實,孩童般的天真。”
作為舉世聞名的藝術大師,世界文化名人齊白石不僅給世人留下了許多藝術瑰寶,還留下了不少令人聞之或莞爾一笑或撫掌嘆息的傳奇故事。
接下來讓我們走進齊白石的一生,領略一代大師的風骨。
1864年,齊白石出生在湖南湘潭,說來和毛主席還是同鄉。
與“藝術家多出身于富貴之家”這條定律相悖,齊白石出身貧寒,只在6歲那年隨外祖父念過半年書。
現在的湖南湘潭
在窘迫的家境以及貧瘠的文化環境雙重壓迫下,齊白石沒有選擇就此低頭,他不信命,又怎會輕易屈服呢?
在每日的農活過后,齊白石都會擠出時間在紙上一展拳腳,在紙上鬼畫符似的將田間風光訴諸筆墨。
逐漸,他發現自己對繪畫情有獨鐘。
14歲那年,齊白石拜師學藝,走上雕花木工的道路。
雖是學習木工,但齊白石并沒有將自己限制在框架之內,相反,他始終積極地接觸繪畫,參照前人遺作進行臨摹。
而后十余年間,齊白石又相繼得到多位名家的認可,并拜入門下學習。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數十年如一日的潛心修行,使齊白石如一把未出鞘的寶劍,鋒芒內斂返璞歸真,倘若出鞘便驚詫世人。
民國北平
1919年,逐漸聲名鵲起的齊白石為避戰亂來到北京。
對于當時的北京文化圈來說,齊白石仿佛一個異類,原因無外乎他沒上過幾天學,并非科班出身。
還有人諷刺他的畫缺乏“書卷氣”,稱他只是個畫匠。
對于外界對他的惡意中傷,齊白石一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在他的書房掛著一幅書法: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云展云舒。”詮釋了他的處事態度。
面對京圈名流們的冷嘲熱諷,齊白石只管做好自己,在登峰造極的道路上扶搖直上。
與隨性自然的處世態度相對應的,齊白石對待朋友們同樣坦率真誠,直來直往。
早年齊白石還沒什么名氣時,日子過得有些緊巴巴的,為維持生活,他只好以賣畫維持生計。
為求簡便,齊白石以數量計價,例如畫青菜瓜果雞鴨魚蝦等,則畫上的數量有多少,就算多少錢。
齊白石筆下的蝦
有人曾以蝦為題讓齊白石作畫,畫成之后,此人耍了個小聰明,以菜市場的慣例要求齊白石“多送”一尾蝦。
齊白石聞之不悅,但又不好當場發作,之后提筆補蝦。
當齊白石把畫遞給那人時,那人發現畫上的蝦有些走樣,于是詢問齊白石是怎么回事,齊白石莞爾一笑回答道:
“你要添的這只蝦子,是不在價錢以內的,所以替你畫了只死蝦,算是免費附送。”
齊白石名聲大震后,越來越多的人登門求畫,其中不乏朋友同鄉。
齊白石向來一視同仁,除了興致所至的贈畫外,其余一律按市價收取酬勞。
一年,一位叫李徽之的同鄉鄉紳登門求畫,過去齊白石與他有過幾面之緣,雖然交情不深,但看在同鄉的份上便答應為他作畫。
畫成以后,哪想到李徽之非但沒有支付潤筆費,還拿著畫出去到處宣揚,稱他與齊白石關系匪淺。
齊白石后知后覺,發現此人行事浮于表面、愛慕虛榮后,也不打算與他追究什么就隨他去了,往后斷絕聯系就罷。
沒想到這個李徽之得了便宜還賣乖,第二年又找齊白石求畫,打算來個梅開二度。
齊白石的魚
不僅如此,他還指定齊白石為他畫魚。齊白石聞之大為惱火,于是他靈機一動,在完成畫作之后在畫卷上題詩:
“去年相見卻求畫,今日相求又畫魚。致意故人李居士,題詩便是絕交書。”
李徽之收到畫后不禁羞赧,此后再也不好意思厚著臉皮與齊白石交往。
對于時代而言,齊白石是不幸的,因為他出生在清末,是來自西方的堅船利炮,將文明古國自縛的迂腐鎖鏈蠻不講理地撞開的年代。
洋務運動
洋務三十年,無數清朝子民認為祖國真的一躍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強國。
可惜一場憋屈至極的甲午海戰,一輩子亦步亦趨的學生一腳踹翻了老師家紙糊的大門,踹碎無數中國人的大國夢。
此后經年,祖國淪為他國的狩獵場,軍閥只知將內斗無休止地重映,卻碰不出一個嶄新的未來。
齊白石又是幸運的。
開國大典
在見證晚清從病入膏肓到徹底入土的近半個世紀后,他又熬過了三十余年的民國內斗,熬到漫山紅遍,新生的國家在廢墟上建立。
在這個過程中,無論是籍籍無名,還是名震天下,齊白石始終堅守著自己的底線,不與侵略者為伍,不為五斗米折腰。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北平迅速淪入敵手,而當時齊白石一家就在北京定居。
作為書畫大家,齊白石一家的收入來源主要是靠賣畫、刻印所得。
眾所周知,日本自古代起便受中華文化的熏陶,在書畫藝術方面與我國可以說是同宗同源。
北平淪陷后,不少入駐的日軍軍官對齊白石的作品自然是饞得不行,故常有日偽方面的人前來買畫、索畫和表示親近。
北平淪陷
齊白石不堪其擾,也不愿意草草作畫將他們打發。
于是不久后在自家門口貼出公告稱病,后來又加貼“畫不賣與官家,竅恐不祥”以表自己不與侵略者妥協的態度。
1941年5月的一天,不知為何,幾個日本憲兵不顧看門人的阻攔,連沖帶撞地闖入齊家,直接來到齊白石面前。
當時年近耄耋的齊白石坐在藤椅上,一點兒都不驚慌,只是靜靜地看著這幫日本鬼子到底要做什么。
只見他們在齊白石面前一邊嘰里咕嚕說個沒完,一邊連比帶劃揮動著手臂。
齊白石猜想他們應該是來求畫的,但他仍舊一聲不吭,假裝沒有看到他們,老神在在地目視前方。
齊白石故居
要知道這幫日本憲兵可都是配槍的,平時在城里橫行無忌,但齊白石卻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的態度淡然處之。
日本兵見齊白石始終沒有反應,或許是以為老人家年紀大了耳聾眼瞎,只好悻悻作罷,失望而去。
北平淪陷后,為宣揚日本的“大東亞共榮”,日軍對北平進行“皇民化管理”,企圖用文化手段將北平徹底洗牌。
例如當時的北平藝術學院,被改為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由日本人任顧問,并配有日本教員,一切權利歸日方。
建校之初,日本人曾邀請齊白石主持該校,畢竟齊白石是享譽中外的國畫大師,有他的加入能使該校更加名正言順。
北平藝術專科學校
面對日本人提出的豐厚條件,齊白石斷然拒絕,絕不為虎作倀。
饒是如此,日本人還是不愿罷休,無論如何也要借助齊白石的名聲。
1944年夏,學校以教師待遇給齊白石配送燒煤。齊白石深知日本人的用心險惡,大為惱火。
6月7日,他在“答北平藝術專科學校”的信中說:
“頃接藝術專科學校通知條,言配給門頭溝煤事,白石非貴校教職員,貴校之通知誤矣。先生可查明作罷論為是。”
借此表面與日本人劃清界限的決心。
1945年抗戰勝利后,齊白石長舒一口氣,籠罩在心頭多年的愁云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刻煙消云散。
日本投降
同年12月28日,徐悲鴻與沈尹默共同發表《齊白石畫展啟事》,稱:
“白石先生以嵌崎磊落之才,從事繪事,今年八十五歲矣。丹青歲壽,同其永年。北平陷敵八載,未嘗作一畫、治一印,力拒敵偽教授之聘,高風亮節,誠足為儒林生光。”
這是對齊白石抗戰多年期間,為人為藝的最高評價。
齊白石出身貧寒,當過農民、木匠,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過許多年。
而這段經歷沒有使他覺得恥辱,反而極大地塑造了他淳樸自然的精神世界,并由心入畫,在他的藝術作品展現得淋漓盡致。
《紅葉鳴蟬》
比起其他畫家熱衷以山水為題,追求大開大闔、氣勢磅礴,齊白石更加關注身邊的微小事物,在他看來,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旁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魚小鳥小蝦,在他眼中包羅萬象氣象萬千。例如齊白石喜愛的萬蟲寫照,在他筆下煥發出別樣的意趣。
齊白石工筆草蟲
或許是這種質樸的農民心性,使他與毛主席這位從群眾中走出的農民領袖頗為投緣。
1950年夏,主席關心白石老人的身體狀況,于是讓章士釗去府上探望他。
第二天,主席又將他請到中南海設宴款待,朱德列席作陪。
主席在席間多次給老人夾菜添酒,并正式聘請他到新籌建的中央文史館擔任館員。
為了答謝毛主席對他的關懷,這年國慶前夕,齊白石特地將自己在1937年所作的書畫精品立軸《鷹》和“海為龍世界,云是鶴家鄉”的對聯。
加題了“毛主席庚寅十月齊璜”和“九十翁齊白石藏”兩款后贈給毛主席。
主席不愿意破壞齊白石多年來的規矩,于是自掏腰包作為酬謝。
1957年9月16日,白石老人在北京醫院逝世。
齊白石
彌留之際,齊白石留下遺言:“將自己珍藏的字畫、作品和用過的東西全部獻給毛主席,獻給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