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繼巴赫之后,柯絲蒂?考文垂當選為新一任國際奧委會主席,在記者發布會上,考文垂表示,預計于今年11月開啟訪華行程。
并且她表示,對此次行程充滿期待。按照網友們的推測,考文垂此行,怕不是要與中國洽談再次承辦奧運會的事宜?
那么我國會再次舉辦奧運會嗎?國際奧委會青睞中國的原因又是什么?
國際奧委會高度關注中國的原因
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成功舉辦,不僅讓全球見證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賽事組織管理、公共服務保障等各方面的能力,也讓國際奧委會獲得了極高的信心。
無論是競技設施的現代化水平、賽事期間的社會運轉效率,還是媒體傳播和活動推廣的全覆蓋,中國都展現出了成熟化、標準化、專業化的治理體系。
中國作為全球人口大國,自帶巨大的觀眾規模和社會動員能力。奧運會在中國的舉辦,不僅能夠帶動本國社會各類資源的高度集聚,也能顯著提升奧運品牌在全球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這樣的體量和社會號召力,已成為國際奧委會,評判主辦國“優選項”的重要原因,對于奧林匹克運動全球共享的理念,中國巨大的市場也能為賽事的商業延展提供最大保障。
奧運會經是
中國第一次申辦并舉辦奧運會時,正值國內基建步入擴張高峰。從2001年申奧成功到2008年奧運舉辦的數年中,大量新建體育場館、高速公路、軌道交通、城市景觀工程集中落地,為北京和全國相關產業帶來直接利好,并大幅提升了城市整體面貌和管理標準。
奧運經濟效應,體現在基建投資、旅游拉動、消費擴容、體育產業升級等多個層面,2008年那場盛會,也成為中國綜合國力和發展成就,向世界市場集中展示的歷史性機遇。
而到當前,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從單一依賴投資和基建的階段,逐漸轉向創新驅動、消費拉動、產業升級為主導。
國家更強調科技創新、民生改善和內需市場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申辦奧運會帶來的邊際經濟刺激效應已經相對有限。
再加上國內基礎設施,尤其是一線城市基本已經完善,舉辦一次性大型賽事,所需場館、交通、通信網絡等“硬設施”多數已具備,對于城市建設的拉動效應也不如以往明顯。
盡管體育賽事對于提升國家軟實力、增強全球話語權,依然有重要意義,但其經濟驅動力和社會優先級,已出現階段性變化。
申辦奧運會的現實動力與政策理性
外界持續猜測,中國是否將申辦2036年夏季奧運會,目前中國官方沒有明確表態,不過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在2024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奧運會屬于全球性賽事,機會應留給更多國家。
他向外界傳達的信息很明確:決定權不僅要看中國自身條件,還要考慮全球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和國際平衡。
很多中國城市對申辦奧運會持開放態度,但相較于20年前,現在的城市管理者對于如此大規模賽事,及其所帶來的后續維護成本、財政負擔和社會回報,有著更加理性的認知。
舉辦奧運確實能帶來一段時間的曝光和經濟活躍,但同時意味著龐大的固定投入,和復雜的賽事后運營難題。這種理性決策風格,得到了社會各界和專家的支持。
國際奧委會角度下的全球平衡與中國角色
國際奧委會多次強調,奧運會作為全球性運動的普及性目標,在加快推動全球不同區域申奧的同時,也表態希望有更多新興經濟體,和不同洲際的城市,具備舉辦奧運會的條件。
中國作為體育大國,其承辦奧運會所展現的能力和經驗,為國際體育賽事的高標準運作提供了樣板。
中國官方對奧林匹克運動長期保持建設性支持,并積極向“一帶一路”合作國家,提供體育設施建設、賽事管理經驗輸出等方面協助,促進全球體育文化交流和整體均衡發展。
這種全球體育治理上的開放與協作,獲得了國際奧委會的高度認可。盡管中國具備申辦和運營奧運會的所有基本條件,但舉辦如此重量級賽事,牽涉經濟、社會、外交等多重考量。
當下中國已進入全球體育強國行列,體育產業主動從“奧運紅利”階段,轉向以科技創新、全民健身、國際合作為主方向。
奧運會申辦的中國方案
考慮到奧運會主辦權的確認周期,若中國有意申辦2036年奧運會,相關城市的規劃和申報窗口大致在2027年前后。
但從2024年中國體育管理和城市發展政策取向看,盡管地方城市具備申奧實力,全國各領域也未缺乏申辦意愿,但主流聲音普遍強調理性分析、回歸社會收益和全球責任。
于再清的話頗具代表性:奧運會應屬于全人類,機會應予于更多國家。這一態度不僅展示了中國無懼競爭、開放包容的主辦理念,也呼應了國際奧委會推動全球多元化的根本初衷。
考文垂主席訪華計劃,是國際和中國體育交流合作的一次重要契機。在各方輿論和社會熱情之中,冷靜客觀檢視申辦奧運會的現實基礎、歷史經驗、未來趨勢就顯得格外重要。
隨著全球體育格局和奧運會申辦模式不斷演進,不排除中國以各種靈活組合參與主辦權競爭,為奧林匹克運動注入更多創新、合作的可能。
申辦權花落誰家,仍有多重變量,但中國無論是否再次主辦奧運,都會繼續以高效的組織能力、豐富的賽事經驗和穩健的戰略擔當,參與和引領全球體育事業的進步和融合。
信息來源:
環球網 2025年6月27日 關于“考文垂宣布:計劃訪華”的報道
每日經濟新聞 2025年5月31日 關于“國際奧委會副主席于再清:中國至少有10座城市擁有申奧實力,但機會更應留給其他國家”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