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到底該不該生孩子?這是一個問題。
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存在“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的現象,而且越是窮人就越執著于男孩,不管有了幾個女兒,都非要有兒子不可。
對此,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窮人的愚昧,這其實是傲慢和偏見。
在古代,一戶人家有沒有兒子是非常關鍵的,這不僅僅意味著后繼無人、無后為大的問題,還關系到一家人的生存狀況。
從歷史角度看,數千年歷史,窮人或者說普通人的存活率并不高,能夠穿越戰亂、災荒、饑餓等難關并把血脈傳承下去的,都是幸運兒。比如唐朝大詩人杜甫有個兒子就被餓死了。
從某種程度上這就叫博概率,生七八個孩子,總有幾個能活下來,甚至會有一個出息的,那整個家族都因之受益。
在古人看來,血脈延續是最高原則。
“誅九族”是古代最狠毒的刑罰,就是說把血脈斬斷,讓一個家庭徹底斷絕。雖然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但“朱門先達笑彈冠”的人未必就能笑到最后。
反過來那些布衣、寒門、窮人,綿延不絕的概率就更大一些。
所以古人認為富貴傳家不如耕讀傳家,比如宋朝范仲淹家族就強調“處事莫如為善,傳家唯有讀書”,以節儉、苦讀、仁厚為家風。類似的還有清朝的曾國藩家族,都是類似的理念,行善積德不僅是道德要求,也是家族傳承的需要。
祖宗是中國人的真正信仰,一個人能夠存活于世,是受益于千百年里無數前人的奮斗,因此“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古人認為沒有子孫后代是最不孝的事。
當然現代人的觀念變了,人們可以理解傳統的觀念,但未必會接受。
窮人生孩子: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想不想的問題!
年輕人中很多都表示選擇丁克或不婚的,他們也喜歡談戀愛,有的則是戀愛都不談,就想一個人活,等到老了就一走了之,這種觀念稱得上瀟灑。
在這個時代,“窮人”是相對的,乃至是調侃的概念,可以說100個人里有七八十都是窮人,跟最富有的人相比的話。
物質繁榮,科技發達,在農村也不存在吃不上飯的人了,大家的區別就是在于錢多一點或少一點。相互比較的話也就是誰家房子蓋得高,有幾個孩子,孩子有沒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