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上交所并購重組委正式審議通過中國船舶(600150.SH)換股吸收合并中國重工,這標志著中國造船工業史上規模最大的資本市場運作進入最后的收官階段。此前,中國船舶披露的回復函,以翔實的數據和切實可行的安排,彰顯國企改革與產業協同的堅定決心,體現出對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高度重視,向投資者傳遞了強有力的信心背書。
值得關注的是,當前恰逢多重內外部變量交織:頂層定調海洋經濟,深海賽道再獲利好;地緣沖突硝煙彌漫,推高國際航運價格;貿易保護主義抬頭,301調查措施落地。這些因素正在重塑行業競爭格局,而對即將誕生的全球造船龍頭而言,潛在的發展機遇更為顯著。完成重組后的中國船舶,憑借全產業鏈壁壘與深厚技術優勢,將在市場中展現不可替代的發展韌性。
重組收官在即:解決同業競爭,鍛造全球旗艦
隨著并購重組委的審議通過,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的戰略性重組進入收官階段。這場醞釀多年的整合,既是破解同業競爭、優化資源配置的關鍵舉措,更是中國造船業從“規模領先”邁向“價值引領”的重要契機。
行業景氣度攀升,夯實重組價值基礎。2024年,新造船市場持續活躍,中國造船業繼續領跑全球。受益于行業高景氣度,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2024年市場占有率表現優異:中國船舶完工量8.73%、新接訂單7.48%、手持訂單8.03%;中國重工完工量6.52%、新接訂單11.01%、手持訂單10.39%。目前,兩家上市公司手持訂單飽滿,生產計劃已排至2029年。這不僅顯著提升了存續公司未來業績的可預期性,也為其市場估值提供了穩定支撐。可以預見,合并后的存續公司將毫無疑問地成為全球造船領域龍頭。
造船業轉型加速,全鏈條攻關搶占技術高點。當前,全球造船業加速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轉型,而韓國壓碼高附加值船舶市場,日本在特種船舶領域具有獨特優勢。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近年持續攻關核心技術,在大型郵輪、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汽車運輸船等多類高附加值船型上取得突破。合并后,存續公司預計將實現對雙方科研體系的深度融合,匯聚技術經驗,推動研發設計、核心配套、總裝建造全鏈條協同攻關,搶占與日韓競爭的技術高點。在VLOC、VLCC、大型LNG船、超大型集裝箱船、汽車運輸船、FPSO等高技術、高附加值船海產品領域擁有更強的交付能力與市場話語權。
產業布局優化,釋放品牌溢價潛力。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旗下船廠形成了各具獨特競爭優勢的產業與產品。通過此次重組整合,各船廠產業布局將得到統籌優化,深度激活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造船基地的資源稟賦。同時,通過打造“中國船舶”核心品牌,從商務談判、接單、排產等方面統一價值輸出,凝聚市場競爭力,強化品牌話語權。憑借“產業整合+品牌溢價”的雙輪驅動,存續公司將加速兌現全球造船龍頭的增長潛力。
市場持續火熱:政策東風助力,多重利好催化
當海洋經濟與地緣變局共振,造船業迎來需求爆發的“黃金窗口”。政策端持續加碼海洋經濟,市場端航運需求因沖突升溫,疊加綠色智能轉型浪潮,本次重組恰如巨輪揚帆,在政策與市場的雙輪驅動下,駛向全球造船業的價值藍海。
頂層發力深海賽道,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從年初《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及“深海科技”,到上海市規劃打造世界級船舶與海工裝備產業集群,再到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強調,要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向海圖強之路。今年以來,相關政策接連引爆資本市場對深海科技這一“萬億產業”的關注熱度。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作為深海科技領域的國家隊與排頭兵,長期深耕深海科技核心賽道,在深遠海資源開發、深海鉆探、深海養殖以及深海與極地科考等方面積累深厚。隨著重組落地,存續公司將進一步與國家戰略及地方政策同向發力,推動深海科技產業鏈全面升級,搶占深海科技制高點,引領全球海洋經濟新格局。
地緣沖突刺激運力需求,新船訂單持續增長。受地緣政治影響,全球海運市場運力需求持續走高。運力緊張推動海運價格上升,新造船成本回收周期大幅縮短,船東下單新船意愿增加。以油船為例,蘇伊士運河、霍爾木茲海峽等關鍵航道風險持續上升,不斷推高國際油輪運輸價格,促使船東優化船隊結構,對新造油輪,特別是大型、環保、高效船型的需求顯著增加。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在油輪建造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市場份額和卓越的建造記錄,存續公司將無疑是承接此輪油輪新造船訂單潮的核心力量。
能源安全與減碳壓力,引領綠色智能船舶升級潮。隨著全球對能源供應安全的日益擔憂以及航運業碳排放標準持續收緊,船東對采用替代燃料,降低船隊排放與運營風險的關注度顯著提升。疊加全球船隊船齡即將達峰的背景,綠色船型替代老舊船型的進程將進一步提速。同時,地緣沖突中凸顯的航運安全挑戰,加速了航運業對船舶智能化的需求。近年來,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在綠色智能船舶領域持續投入研發,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術突破,存續公司完全有能力引領本輪由綠色化與智能化驅動的船型升級浪潮,搶占未來訂單競爭制高點。
301調查落地,實質影響邊際可控。盡管美國此前公布了301調查結果,計劃采取對中國籍或中國建造的船舶征收海運服務費等限制措施,但結合行業普遍評估,該調查結果對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的核心造船業務,特別是大型LNG運輸船、VLCC等高附加值船型的接單能力和未來業績預期的直接影響有限。目前,能夠建造大型LNG運輸船的主要為中韓兩國,汽車運輸船去年新簽訂單全部來自中日韓三國,且由于擴產速度緩慢,全球造船產能持續緊張。在交付能力、技術可靠性、建造質量和商業信譽等船東最看重的核心維度上,存續公司仍將憑借技術與產業鏈優勢,持續占據難以撼動的市場地位。
國資強力護航:現金選擇權“雙保險”,構筑風險“緩沖壩”
在當今資本市場中,重大資產重組伴隨的股價波動風險與投資者權益保護需求日益凸顯。如何通過構建風險緩沖機制為中小股東預設退出通道,在并購整合與市場波動中維護中小投資者利益,是市場信心的重要支撐。對此,中國船舶給出了清晰、有力且令人信服的解決方案與承諾保障。
實力雄厚的“國家隊”提供方。作為中國首家國有資產經營公司、中央企業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企業,中國誠通通過核心子公司誠通金控作為現金選擇權提供方,深度參與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以市場化手段為兄弟央企的重大資本運作提供了關鍵的流動性支持。根據公開披露數據,截至2024年底,誠通金控總資產規模高達441.08億元,凈資產規模達394.18億元,2024年度實現凈利潤26.90億元,其強大的資本實力和持續的盈利能力,為履行現金選擇權義務提供了極其堅實的保障。
央企聯手的“雙保險”機制。由產業集團(中船集團)與專業國有資本運營平臺(誠通金控)聯手提供現金選擇權,構建了在資本市場重大重組中頗為罕見的“雙保險”機制。這不僅彰顯了央企之間協同發展的信心,也為后續央企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深化改革、提升核心競爭力提供了范例,突顯了國有資本運營平臺在推動產業整合升級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作為專業“資本運營者”,中國誠通的介入也為存續公司未來的資本運作和產融結合預留了更廣闊的空間。
站在全球造船業變革的潮頭,此次重組不僅關乎兩家上市公司的命運,更承載著中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價值鏈中升維進階的歷史使命。隨著本次重組收官在即,一個資產規模領先、技術實力雄厚、產業鏈協同高效的全球船舶制造旗艦上市公司正在加速誕生。合并后的中國船舶將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和盈利潛力,長期投資價值愈發凸顯,不僅能為股東帶來持續穩定的投資回報,也必將為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動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