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有4度:方而不割、直而不肆、廉而不劌、光而不耀
人生,想要比別人的層次更高,那你就一定要懂得分寸尺度。
《道德經》中,有3大頂級人生智慧,還有4大尺度,切記要把握。
一:人生3大頂級智慧
1、“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其實并不是叫我們萬事不管,任由其發展。
它的真諦在于順應事物的自然規律,抓住那些真正值得投入的要點。
所謂的“無為”,是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尋得一份從容自在的感覺。
就像蘇東坡說的“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他的人生起起伏伏,但總能順勢而為。
即使被貶到黃州,他也能找到樂趣,安心讀書寫詩。
當心態放輕松了,反而能發現生活的新意。
我們每個人也都需要為自己留出一段不被打擾的“空白時間”,讀點自己感興趣的書,或者堅持做一項喜歡的運動。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和健康,這是保持那份“無為”感的重要途徑。
人生路上,不必事事強求控制,也不必樣樣都要贏。
適當的放松,反而能讓效率更高,創造力更強,讓人生的道路走得更長遠、更穩健。
試著把對“完美”的執念放在家庭之外,把喘息的空間留給自己。
學會放松,這確實是人到中年時一種寶貴的智慧。
2、“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看起來柔弱,卻能穿石、載舟,擁有巨大的力量,但它本身卻從不爭搶。
老子是想告訴我們,人應該學習水的品性,懂得包容和退讓,這樣反而能容納萬物,化解各種矛盾。
而在家庭和婚姻中,懂得包容、愿意退讓,恰恰是關系能夠長久維持的關鍵。
我認識的一位老師,幾十年如一日地操持家庭。有一陣子,她和丈夫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爭吵不斷,甚至冷戰了兩個月。
后來,她讀到楊絳先生的話:“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這句話讓她慢慢領悟到,家庭和婚姻里,重要的不是爭個輸贏,而是共同守護那份相互的溫柔和理解。
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也說過類似的話:幸福的家庭,通常都離不開善于溝通和換位思考的成員。
用心經營好婚姻和家庭,這比什么都重要。
別把壞情緒留給最親近的人,要把溫柔和耐心留給每一天的相處。
3、“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認為,最大的災禍源于“不知足”,而最大的過錯在于“總想得到更多”。
真正知道滿足的人,才能永遠保持滿足的狀態。
這句話并非要我們消極度日,而是提醒我們要看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不被無止境的欲望牽著鼻子走。
《人民日報》也曾經提到過類似的觀點:“真正的幸福,不是擁有更多的東西,而是擁有的東西能讓你感到快樂。”
我們常常在職場、財富、孩子教育等方面與人比較,羨慕別人擁有的房子、車子、美滿的家庭、優秀的孩子。
但每個人的生命軌跡不同,人生的節奏也各有快慢。
就像那位著名的企業家褚時健,經歷過大起大落,到70多歲還在種橙子,重新闖出一片天地。
他說:“把每一天安排好,就是對人生負責任,想太多,其實沒什么意義。”
不必強求事事完美,專注于走好腳下的每一步,每天能有一點點進步,就已經很好了。
二:人生4大法則
1、方而不割:保持方正,卻不傷人
得道的人,為人處世堅守方正,卻不會因此傷害他人。我們都知道,“方”這個字,常常讓人聯想到物品的棱角分明,甚至有些尖銳。
一個人行事作風方正,代表著他的正直和原則,但如果過于方正,就可能顯得過于僵化,缺乏必要的變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到“做事要方,做人要圓”這樣的智慧,意思是說,在處理事務時要遵循原則,保持正直,但在待人接物時,則要懂得靈活變通,避免過于死板和教條。